其實,當我逛孔廟時,我發現了一個意外的驚喜。 有在正殿外牆有許多美麗的交趾燒陶瓷,離地大約有5米高,無法細細品味,只是匆匆一瞥而已。 照片中的第一張因為太高,加上光線的緣故,我無法清晰地看到細節,只好用手機放大照片來觀察。
這件作品大約有一公尺寬,上面擺放著5尊人像雕塑,背景是一些山水花草樹木,十分精緻。 但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底座下面有很多凸起的東西,構成了一個不太穩固的基座。 我猜這個底座可能是在製作完成後再放置在橫樑上時用來固定的,然後可以在木頭上打孔,將這些丁狀物深入樑中,將整個作品固定在上面。
而這件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應該是雕像本身。 它是用手工捏製而成的,從中可以看出雕像的土質偏白,不像石灣陶瓷作品那樣有實質較多的鐵質,偏向較暗的色調。 雕像的手法有些類似布袋戲,頭手的做法,尺寸大約在20到30公分左右,既不會太小看不清,也不會太大,導致窯燒時失敗率過高。 而彩繪部分的顏色非常亮麗,但又不像現在流行的交趾燒那樣過於艷麗,整體來說是一件非常優秀的作品。
這件雕塑以楊桃和香蕉,酒壺跟酒杯作為主題,這些生活化的元素被擺放在樑柱的下方,仿佛是支撐著整個結構的支柱。觀察雕塑,可以清楚地看到楊桃和香蕉的顏色,它們的色彩非常貼近實際,即使經過了幾十年的歲月,仍然保持著本色。這些元素看起來或許有些隨意,但整體來看,雕塑的造型還是相當平衡。酒壺的浮雕和酒杯的雕塑紋飾也十分細緻,這表現了工匠們的用心和技藝。在藍色背景戲非常凸顯。
這件作品整體而言,與前一座相比更加突出一些,並且在造型上有些微不同。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就是其後方有屋棚的造型,一個看起來像將軍的人端坐在其中,極具氣勢。細心觀察這些雕塑的臉部,可以發現每一個都獨具特色,而手大都閉合,腳步也大致相仿。主要分為文官和武將兩種造型,兩大系列各有其特色。當然,每個人的相貌和外表也都各異其趣。
這個雕塑的造型及剪貼的做法相當獨特,利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碎片,透過巧妙的剪貼和組合,呈現出所需的形態。然而,仔細觀察後發現,在其濤片斷面上似乎缺漏釉的部分。這可能是因為在事先黏合和雕塑完成後,再逐片拆開的方式製作,這樣的製作方式與傳統的剪貼完全不同,更展現了獨特的風格。
台北孔廟大成殿的交趾陶是該廟的重要藝術特色,由洪坤福、姚自來、林再興等名匠製作,是台灣現存最具規模與藝術價值的交趾陶作品之一。
這件作品更是特別引人注目,頂部的雕塑以人類與大象的形象結合,造型非常獨特,可能是參考了國外的圖片所得的靈感。人物的形象生動活潑,似乎都在講述一些忠孝節義的古代故事,而並非與孔子有關的主題。
交趾燒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陶藝工藝,源於中國南部的交趾地區,後傳入越南、日本等地。這種陶器的製作過程相當精細,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挑選材料:首先要挑選適合的陶土,通常是由當地的特殊泥土混合而成,以確保最終產品的質地和色澤。
制作陶胚:將挑選好的陶土揉捏成均勻的塊狀,然後利用陶轆或手工將其塑造成所需的形狀,如碗、盤子、花瓶等。
雕刻紋飾:交趾燒的一大特色是其精美的雕刻紋飾。在陶胚未完全乾燥之前,藝術家會利用尖細的工具,在表面雕刻出各種圖案和紋飾,這些紋飾往往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
曬乾和燒製:雕刻完成後,陶器需要在陰乾後進行燒製。燒製的溫度和時間需根據陶土的種類和大小進行調節,以確保陶器在燒製過程中不會出現裂紋或變形。燒製完成後,陶器表面會呈現出特殊的光澤和色澤。
上釉和繪製:有些交趾燒會在燒製完成後進行上釉,這能增加陶器的光澤度和耐用性。一些陶器還會在表面進行彩繪,以增添更多的美感和藝術價值。
經過以上步驟,一件精美的交趾陶作品就完成了。這種陶藝工藝不僅在當地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也因其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喜愛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