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聽”阮壐"

初聽”阮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平躺在半邊凸出牆角的椅子上,—腳舉高平貼牆上,另一邊垂下貼地,這是每天進行的拉筋(為的是消解腰酸),一腳八分鐘,做完後,再將兩腳搭在牆上成V字型,再拉八分鐘。拉筋時覺得時間漫長,有點痛楚,且相當無聊,因此設定好時間後,就會打開podcast,以便打發這段時間。今天聽的內容主要是播主訪問阮壐。


我不知道阮壐是誰,聽後才知原來就是前幾天提到的著名攝影家阮義忠的兒子,真的是心若被觸動到,相關能量就彙聚來。


阮義忠是著名攝影家,始終堅持走在攝影的道路上,然而卻從小就耳提面命的告訴兒子,攝影很辛苦,壓力又大,絕對不要踏入攝影之門。也因此,雖然阮壐從小就多少受到父親的藝術和工作態度上的薰陶,但求學時,工作後都與攝影和藝術沾不上邊,沒想到繞了一圈後,最終還是走上了攝影之路,只是和他父親不同的是:他父親的攝影成果來自傳統相機的觀景窗,而阮壐的作品則來自智慧型手機的螢幕上


阮義忠面對攝影的態度永遠一絲不苟,且仍習於使用攝影機來創作,但也在擔任各界攝影比賽的評審和顧問時發現:攝影機和數位相機正在慢慢的被智慧型手機取代中,因為手機太方便了,而且被拍者比較不會警覺到,再者手機拍攝的成果也越來越令人驚艷。比較起來,相機較笨重,拍攝者必須先熟悉相機的種種,而且拍攝時較易引起注意。


相機拍照因為較費神也費工—必須了解相機性能,底片較花錢,後製也較費神,因此拍攝時會較用心,會專心構圖、等待畫面以及按下快門的瞬間。然而,數位攝影或手機按快門過於容易,也易流於空泛、所拍、所看的都差不多—例如某個所謂的景點—。換言之,設備輕巧、方便與否其實不是—也不應是—重點,它充其量只是個工具,重點應該是鏡頭後面的人,他獨具的美感和觀點。拍攝者被眼前的什麼東西觸動到了,傳統拍攝可能需要構思畫面,等待適當時機;(而現代拍攝同樣需要構思畫面,等待適當時機),才能迅即出手,以留住那剎那間的刻骨銘心。之後重閱仍覺餘音繞梁、回味無窮。


科技讓年輕世代不必再費神傳統相機所需跨越的工具門檻,讓他們可以將心神專注在可能被觸動的情感和美感上。工具簡單易用,但能否觸動人心,引發共鳴則絶非一蹴可及的。


阮義忠不要兒子走攝影,兒子到頭來還是走入了攝影,是父親管太多呢?還是孩子不受教呢?還是沒有經過這一遭,則無法看出兒子的資質和堅持?


阮義忠的作品網上有些,可以自找;阮壐的作品,下附的網址中可以看到一些: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2438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69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