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來是順眼的……直到你到了陌生的環境,你所習以為常的都不見了,你嫌棄或批評的都不再礙你的眼了,例如你一再批評不好吃的東西,現在你不必批評了,因為它不再出現了,只是,現在你必須自己設法去找吃的,但那些吃的,或許有圖片,但你都看不懂,都沒吃過,你甚至連習以為常的吃飯傢伙—筷子和湯匙—都看不到,你必須要使用的是你不知如何使用的刀和叉,是的,這陌生的國度也有吃的,但你看著那些食物,不知如何點菜,更不知點的菜是否合你的味口?你不知道怎麼問人家,因為即使你問了,人家說的你還是聽不懂,所以你只能亂點,可是你又發現亂點都不容易,你平常自認口才不錯,但你在陌生國度卻不知如何開口;你明明才智沒什麼問題的,可在陌生國度連吃飽都成了難題。在家時,日常的應對進退,你覺得形式,覺得麻煩,可在陌生國度,你想要來個形式或找個麻煩都做不到了,因為你不必找麻煩,怎麼找吃的本身就是個大麻煩。遇到了麻煩,你一直在自問自答,一直在跟自己對話,為了好好活,活好好,你不得不想方設法。你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了…,旅遊,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在這裡,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探究內在,來激促潛能。
同樣的場景,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卻有不一樣的看法和感受,所以呢?每一個人所描述的都只是他自己,不可能是他人。我描述我所看到的或聽到的,但無從了解他人的看法和感受。我看到二女兒一家穿著泳衣浸入溫水池中,但她們為什麼如此?感受如何等等,我則無從得知。而且我也發現到,其實我們此行所去過的所有的景,所有的行,所有的食,所有的樂等等,都已經有人去過了,走過了,吃過了,享過了,然而我們對他們的描述或照片卻是沒什麼感覺(如果感覺深刻的話,我們就不必重走了,因為看人家的就已經足夠了,就已經等於自己也走過了。)你清楚的知道那不是我的,你冷冷的、靜靜的看著他的描述,看著他的照片,似乎感覺不深,直到你自己親自走過,親到現場。可是你親自走到了現場,卻又發現你無法描述你在那個現場所感觸的那個瞬間,那個你還沒有加以解釋或說明或評斷的那份直覺的感受。我舉個例子你或許較明白我在說什麼,有人旅遊時專寫美食,照片照出來,他提醒你看那個擺設,那粒粒分明的米粒,那完美融合,看來可口美味的食材,甚至提到那米,那雞,那菜,是如何來的?如何處理的?花了多少時間,需要注意什麼等等,嗯,你知道那是份難得的(不管是網上有過的或者他自己發現的)著名的美食,可是,可是他就是沒法把最重要的—吃下瞬間的感受—描述出來,他描述的都是能看到的,能說明的,都是外圍的,但,最重要的他無從描述,即令他試圖描述了我們也感受不到,也可見言詞的局限和不完美,但也因言詞的不完美,使得我們透過他的外圍描述產生了興趣,從而起心動念的想著親身嘗試的念頭,甚至就直接動身出發去親身體驗了。
感謝這趟旅程!感謝參與此行和此行所遇到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