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修心|佛子行三十七頌|勝義菩提心

raw-image

📘學習範疇

佛子行三十七頌|勝義菩提心

(生生世世:佛子行三十七頌)


📖文獻筆記

〈第22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心性本離戲論邊,
知己當於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我們的心裡面存有很多善的念頭與惡的念頭,善的念頭如菩提心,惡的念頭如無明煩惱等,可是這兩種都只是念頭而已。在輪迴中出現許多顯現,譬如說衣服、食物及五妙欲等等,當我們對這些輪迴中的安樂事物產生貪戀之心,就會想要這一切東西。然而想要這些東西的真是我們的心嗎?不是的。這是因為我們有身體,這身體需要衣服及食物;至於我們的心,它其實什麼都不要。

一切好壞景象都會在心中出現。然而,心的本質是什麼呢?心的本質如同虛空一般,雖然心中會出現善與惡的諸種念頭,可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念頭放開的話,心就呈顯出虛空般的情境,所有好壞的事情都不見了,這時心是多麼的快樂啊!如果能夠如此觀修,就能夠讓心達到無苦的安樂之境。

舉例來說吧,當自己看到一朵花時,心想這一朵花是多麼漂亮美好啊!此時心中就產生執持的想法,也就在這裡產生痛苦之因。看到花時想到這朵花是多麼美好,但是美好只是在內心呈現出來的情況而已,根本是無實的。當我們看到一朵花,覺得這朵花十分美好,這個美好是花本身呈現出來的嗎?其實美好是我們心中所做的分辨,若是能將這些分辨的念頭丟掉,那該有多好啊!我們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紛擾的念頭,不斷召來更多想法,就引來更多痛苦。譬如家裡有人死了,心裡就會想:哎呀!他是我的父親、或她是我的母親,我們一起住了幾年,又想到過去的各種情事,心裡的痛苦就逐漸產生了。但是仔細想一想,不只家人如此,所有的生命都是如此,因此,不用去想這些必然會發生的事,不就沒有痛苦了嗎?


〈第23頌〉

會遇悅意之境時,應觀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妙然無實,捨貪著是佛子行。

悅意的對境有很多種,色聲香味觸等等皆是。譬如男女在年輕之時,他們的形體都很好看,可是到老時就會變醜,但這都是同樣一個人啊!因此可見所顯的美麗型態是不可信賴、不堅固、不穩定的。色聲香味觸等對境問題都是如此,像我們覺得食物有好吃或不好吃的問題,但是吃下去之後,最後出來的情形是一樣的,因此好不好吃的分別是不可信賴的。衣服也是如此,我們喜歡貴的衣服、好的衣服,同時卻對這些貴的衣服產生慳吝之心,又因此非常小心謹慎,這就是所說「捨貪著是佛子行」的意義。


〈第24頌〉

諸苦如夢中喪子,妄執實有極憂惱,
是故會遇違緣時,視為幻象佛子行。

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快樂與痛苦,但是如果對此產生強大的執著,當快樂消失之時,就會感到強烈的痛苦。

譬如有人非常喜歡吃美味的食物,當他吃到普通食物,就會感到極為不舒服。但是如果一個人平時不對食物有強烈的分別心,對美食及普通食物都能受用的話,就不會有這些痛苦。同樣的道理,我們與自己的父親、母親、朋友經常相處在一起,也會因此而產生分離時的痛苦,這些因失去而產生的痛苦,其本質都是一樣的。

所謂的痛苦其實是心不平順,但是造成心混亂的根源卻有很多差別。有些人因為沒有錢財而痛苦,有些人因為沒有朋友而痛苦,有人因為強烈的嫉妒而痛苦。這些痛苦的情形雖有各種差別,但是從其內心混亂不平的特質來看,沒有任何差別。故諸苦實在只有一個。

但是苦的感受會變化,如果現在有人的父親死掉了,因此覺得非常痛苦,當此痛苦之時,以前不同的痛苦卻因而消失了。而現在這種喪父的痛苦,在幾個月之後也同樣會不見。所以頌文說「諸苦如夢中喪子」,好像在夢中自己的兒子死了,醒來之後這個夢不見了,也就沒有其中的痛苦了。所以要了解苦其實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想法,既然只是內心的一種想法,它就不是恆常不變的,它是空性而非實體。若不要將痛苦執著為實體的話,痛苦就會消失。就好像夢中喪子這樣不實的情況罷了。

但是如果對於自己的痛苦非常執著,認為這個痛苦是真實的,痛苦就會越來越嚴重,最後受不了可能就自殺了,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是會發生的。因此,不要將痛苦執著為一個實體,要知道它是空性、是虛幻不實的。遇到違緣之時,要想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與我有同樣的遭遇,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碰到這種難處,同時也不要把遇到的痛苦視為真實,要了知其為虛幻不實,能如此來做的話,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為什麼當自己的父母、親眷、子女死亡之時,會產生很大的痛苦呢?那是因為他們平常都是自己最關愛的對象,所以失去他們時會產生痛苦。因此,這個痛苦最初產生的原因是對某一種對境的執著貪愛,當它消失不見,自然就產生痛苦。與其讓自己陷於痛苦之中,不如讓心去執著另一個替代的對象,在這種時候想一想阿彌陀佛,想一想極樂淨土。不要去想他已經死亡,而是想他已經到了觀世音菩薩的淨土,已經到了阿彌陀佛的淨土,在此狀況下,我們來念誦阿彌陀佛,若是能夠這樣想的話,可以產生很大的利益;若是心裡一直想著對方已經死亡而產生很大的執著,這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