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05. 《金剛經.法界通化分第十九》導讀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呢?若是有人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行布施,那麼此人依這樣的因緣所獲得的福德多嗎?

上一分〈一體同觀分第十八〉,佛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須菩提深解義趣,如來有天眼,知天人心,見全體相,是諸恆河所有沙數,甚多;如來有佛眼,見真實心,照了諸法實相,覺了法性無生,放光普照,破諸黑暗,無障無礙,圓滿十方,尋光見體,知有涅槃國土,甚多。

「以是因緣」者,布施為因,七寶為緣。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三界七寶,以用布施,此謂住相布施,雖行布施,無正覺智慧所持,即成有漏因。是人以是有漏之因緣,得有漏之福德報果,此但人天小果,雖有非實,即非實有,則得福多不?

--------------------------------------------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是的,世尊!此人依這樣的因緣而獲得的福德非常的多。

〈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意思福德是世俗諦緣生之法,以是因緣,由相上而說,有相即可計量,多和少,對待名,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布施如是其廣,寶如是其珍,所得福德自是甚多。然而若是行無住相布施,則福德猶如虛空廣大,不可思量,是名福德性,是遠離二邊,泯絕對待,不墮諸數,非是以多與少之文字名相所能言表。《金剛經宗通》云:「說福德多者,但指世福言。須菩提以真諦較俗諦,故以世福之多不如其無。」

----------------------------------------------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須菩提!若是福德為實有,則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若是以為福德為實有,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行住相布施,希求福利,此為人天小果。住相布施是有漏之因,以是因緣,雖得福德,限量有窮,非得無漏之果,終不免輪迴,畢竟墮落,是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即言,以肉眼見,是凡夫心,以天眼見,是天人心,住相布施升天福,得人天小果,獲福甚多。然而以佛眼見,是真實心,若以為福德有實,行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則是顛倒見,是住於虛妄,即是非心,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福德並非實有,畢竟無生,則如來說得福德多。

福德雖有非實,即非實有。不見福德為實有,如是修布施行,悉皆離相,即非顛倒。非實即無,所謂福德,畢竟無生,是「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是悟入佛之知見,淨妙無住之福,同於虛空,無有邊際,不可稱量,更無有勝,是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悟入佛之知見,如來相應,自性如來自善護念,自性如來自善付囑。護念者何?智心離相,住於真實;付囑者何?悲心度生,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傳佛心印,法界通化,如來說得福德多。僧若訥註曰:「福有者,取相也;福無者,離相也。離相故稱性,性如虛空,其福無量。」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佛告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眾生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非住真實,即是非心,是名妄心,妄心生滅相續不斷,而入生死瀑流。聞佛教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諸法本來寂靜,無有生滅,三心畢竟了不可得。若謂福德有實,而行住相布施,則是以有漏之因,得有漏之果,則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三心既不可得,便將心忘,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以福德無故,不住顛倒,即現自性本具之戒定慧,是見涅槃寂靜理,非有非無,無生無滅,無過去現在未來,二邊三際斷,絕生死之瀑流,如來說得福德多。

《金剛經宗通》云:「世尊則以真諦即俗諦,惟以福德之無故言其多。且福德有性,即是福德有實。今并其性而無之,不住於真,不住於俗,正以顯中道諦也。」,又云:「如是五眼所見,都無所得,是佛境界。以是應知離相淨因,無境可得,故通達無我法者,無知而無乎不知,無見而無乎不見也。」

《刊定記》曰:「以第一義中,本無取蘊,故無有實。以依俗諦,但有言說,故言其多,是即智之所持,非顛倒也。前眾生心住於相,是名顛倒,以其違於本來空寂之體故。此布施不住於相,非是顛倒,以其順於本來空寂之體故。」

----------------------------------------------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再回視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為:「善現!如是,如是。彼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善現!若有福聚,如來不說福聚福聚。」福聚就是福德,因緣和合而生,遂成聚生相。從玄奘法師的譯本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佛陀對於須菩提的回答是印可的。即言,若有福聚,著福聚之有相,有相即可計數,遂成分別,而有多與少之相對待名相。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以是因緣,獲福甚多。是的,是的,為何稱是呢?須菩提明瞭布施者乃著福聚之有相,以福聚為實有,行住相布施,故而稱多。然而若有福聚,著於有相,心住顛倒,無正覺智慧所持,由無持故,心即流散,即是有漏,聚生有漏,即非福聚,則如來不說福聚福聚。唯無為之福聚,不住於相,因無所住,行於布施,聚生無漏,如來說福聚福聚。筆者推測,也許是因為譯師們使用的詞句有所不同,為避免文意不暢,故鳩摩羅什大師省略了佛陀的印可之語。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