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0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內卷、躺平、潤—青年僅存的三種選擇:《你懂個屁》EP04

前言

在前面的節目當中,我們關注的是文化面的生態。這期我們想更貼近地面的去談兩岸青年生活、生存層面的問題。都市叢林本來是形容城市先進的發展,高樓林立如同樹林。不過在現代,要說在都市生存簡直就如同在叢林求生一般困難,是一點也不為過 ⋯⋯。從主題名稱來看,顧名思義,本集關注的重點在於大陸青年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中國政府對於這些困難的忽視或不在意。然進入節目前,想利用文字回顧台灣青年所面臨的挑戰與壓力,或許能夠彼此借鏡,找尋未來的出路。

青年問題在近年來成為各個國家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一來是老年化造成社會經濟成長的下降,二來是少子化也讓青年的扶養壓力加劇。現在的青年在先天條件之下就已經面臨日漸增加的困難,各式各樣的複雜問題,也一再的使其每況愈下。然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立法院早在 2015 年就提出專案研究報告,內容就指出青年的失業、低薪問題是政府必須解決的當務之急。更是援引 1111 人力銀行的調查報告,表示台灣青年面臨的「五悶」,即薪水低、求職難、學歷貶、學非所用、買不了房。端看這五個挑戰,至今仍一個都未獲得改善。

求學壓力隨著廣設大學之後形成的「碩士多如狗,學士滿街走」現象,當所有的人都是大學畢業,想要獲得工作機會就必須不斷向上爬,力求考上更好的大學或取得碩士學位。演變至今甚至在貧富差距極端狀況之下,富裕階級把孩子送出國唸書的大有人在,讓台灣學歷彷彿成為廢紙,手舉(本土)學歷無用論的大旗,就連台大學生都以「優秀的都出國了,留在這的都是窮人或廢人」來諷刺自嘲(註1)。更不用說獨尊科技業、理工科的社會環境,更是讓高等教育喪失意義,想要過上安穩的人生似乎只能被迫選擇與科技業相關的科系。

產業環境隨之影響的就是薪資。BBC 中文在其文章中直接以小標稱台灣薪資停滯 20 年,或許有些人會打抱不平,認為台灣基本薪資不是在近年不斷上調嗎?的確,在蔡英文總統引以為傲的勞工政策中,最亮眼的就是基本工資年年提升。然從工商時報的分析可以解釋,基本薪資的上升,受惠的僅僅表示受薪階層中的最底層,大約佔 20%,畢業生等社會新鮮人實際得到照顧的比例並不高。最低薪資每月 27470 元,換言之只要超過這個價錢就不違法,試想一下,在台北等都會地區以兩萬八千元生活,難道容易嗎?BBC 文內指出:「2021年台灣『受僱人員報酬』佔GDP的比重降至43%的歷史新低,反而『企業盈餘』佔比攀升到36.5%的十年新高,意味著經濟果實被資本家吃掉,受薪階層分到的不斷萎縮。」又以 104 銀行統計的資料,不同產業別薪資平均數排名前三高的都是科技業,兩大媒體雙雙指出佔受薪階層 60% 的服務業,卻是勞工裡平均薪資最低的,兩者之間,透過 BBC 的整理,台灣最高薪10%與最低薪10%的薪資差距擴大為4.12倍(2023 年,12 月)。

不斷提高的就業學歷基本門檻,和始終趕不上消費物價、房價的薪資待遇,導致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僅是生存就用盡全力,談何生活。盧冠安在《換日線》行文中提到 2016 年 10 月台灣失業率 3.9%,而青年失業率卻高達 12.44%。王健全在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專欄中也紀錄 :「2022 年 6 月台灣失業率 3.74%,但 15 至 29 歲青年人的失業率為 8.3%;而 20 至 24 歲的青年人失業率卻超過 12%」。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就業市場分析中列出,2024 年 2 月失業率 3.31%,15-19 歲失業率 8.24%,20-24 歲失業率 11.30%。台灣青年在低薪、低勞權、居高不下的房價總總重擔的壓力鍋之中,嚮往著離開這片土地,才可以過上理想的生活(註2)。

回顧了台灣青年面臨的挑戰,我們進入本集節目主要討論的重點,大陸的情況又是如何。可以發現兩岸青年所遭遇到的困難有些異同。同樣競爭且待遇不佳的工作環境、令人無力的生存環境,可大陸與我們最大的不同在於,當地青年所衍生出的應對方式,因著政治制度之下,更帶有一種反抗的味道。

內卷

內卷大概是講到中國青年問題最快會聯想到的詞了,用來表示在各個領域的工作環境下,同事或同學彼此間的高度、過度競爭,導致每個身在「遊戲」之中的人,都必須拼盡全力或善盡心機來取得一席之地。然而內卷一詞其實最早是源自 Alexander Goldenweiser 用以描述一類文化模式,即當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後,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使自己轉變到新的形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使內部變得更加複雜。而後 Clifford Geertz 將此概念用以研究印尼已經飽和卻不斷提高生產單元的農業社會,提出「農業內卷化」指在土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增長的勞動力不斷進入農業生產的過程。這裡的概念已經開始類似於中國當代所使用的內卷定義。

黃宗智認為內卷是在勞動力邊際產量開始遞減之後出現,換言之每個人的產量開始減少時即表示內卷開始。劉世定和邱澤奇則認為,內卷化的基本含義是指系統在外部擴張條件受到嚴格限定的條件下,內部不斷精細化和複雜化的過程。更解釋 Clifford Geertz 的定義是農業內部在吸納更多勞動力投入的同時卻又不至於降低人均收入水平的「一個自我戰勝的過程」,用以強調內卷不應該是削弱生產力的。然而我們都知道,理想與現實總是不同。雖然理論很美好,認為人定勝天。但現實是內卷,即是用以說明在中國 996 的環境之下,本該是合作的同事關係,卻變成競爭者,甚至是一種惡性競爭,不斷消耗彼此。

內卷這一現象還有一個有趣的點是,他不分男女老幼,位階高低。只要是能力、環境相近的利益關係人,都可以成為內卷的對象。同一個研究室的同學,同一家公司的員工、主管、老闆,甚至是擴大到一個產業別的工作者,都可以是卷在一起的對象。資本市場若投入的人員越多,獲得的收益理應也該越多,而伴隨著產業的成長,總體的需求增加,內卷理當不該出現。然這也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內卷的出現,更是證明了市場成長的停滯。另一方面,郭繼強在他的文中提到:「內卷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企業』中也普遍存在。這是因為勞動力的邊際產量遞減並不意味著沒有獲得利潤的空間。只要勞動力的邊際產量為企業主帶來的收益大於他為此付出的成本,他就值得追加這樣的勞動力投入,而不管勞動力的邊際產量是否已經遞減。」用以說明為什麼內卷會在資本經濟市場出現。外在環境體質虛弱,內在企業又榨乾每一滴生產力。長期下來演變成一個無法停止,惡性循環的大型齒輪,壓碎每個青年的夢想。

躺平

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躺平一詞真正爆發是在 2021 年 4 月 17 日,「百度貼吧」一個題為「躺平即是正義」指出「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陳明輝和張昀徽則在他們的文中解釋躺平為什麼出現:「貧富差距、資源分配不均,導致青年相對剝奪感強烈。對社會失望、對分配不均不滿,認為為大企業付出到頭來只是被『割韭菜』,成為國家利益及大財團下的犧牲者。」並且描述躺平運動是 主張「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不追求升職」口號,強調「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可以把躺平運動理解為一種不合作運動,象徵著青年一種對於政府不重視的反抗。面對專制的政府、停滯的經濟發展,渺小的人民在怎麼努力也不夠的無力之下,還能怎麼做,只能躺了。如果我終究只是一個棋子,那我最大的反抗便是不再為規則所擺佈,在這個必輸的遊戲中,聲嘶力竭的吶喊,「玩不了,那我不玩了行不行。」

然而躺平跟內卷對比之下,又更加諷刺的是他彷彿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證明。內卷,是因為總是必須得工作,要糊口飯吃,儘管再累再辛苦,只能咬著牙繼續幹。躺平說來瀟灑,徜若家裡有人要照顧,上有老、下有小,每張嘴都等著吃飯,能躺嗎?連躺都沒得躺。躺平似乎是中產階級以上家庭才有的特權。雖說如此,躺平確實仍有它的實際影響力,端看中國政府對網路上相關言論的限制和利用官媒譴責這種社會風氣的力度就可以理解,躺平運動對社會經濟成長實際上帶來的破壞確實是不可忽視的,某種程度而言,躺平運動確實可能是內卷的解方,但同時也在使內卷加劇,還記得在前面提過內卷是因為外在環境成長的停滯所導致嗎?那麼當一部分人躺平,產業發展停滯,內卷就會加劇。躺平雖有其正面效果,但這門票不是人人都有,可想而知沒有資本和餘裕躺下的「社畜」們,首當其衝的被迫成為壓力更大的一個族群。

對比台灣青年的五悶,大陸則是僅有的三條路。內卷、躺平以及這裡最後要談的潤。潤,其實就是 Run,象徵著逃離中國,逃離專制的政府。因為中國政府長期以來監控且限制著網路言論的發佈,因此讓使用者之間演生出用同音詞代稱的習慣,例如:河蟹=和諧,潤=Run。

潤學的大爆發要從上海封城說起。上海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全世界望向中國的窗口。綜觀歷史,上海在過去作為西方國家租界時便一路象徵著中國的開放與進步的城市。截至 2022 年的數據,中國全國的人均 GDP 為 1.27 萬美元,上海的人均 GDP 則為 2.74 萬美元,且上海的數據呈現連年上漲,儘管在全中國占比隨著其他城市與地區逐漸發展而下降,不過成長率仍直線攀升。上海人也因為經濟實力的強大,有著一身傲氣,總認為上海人與中國人有本質上的不同,對於中國的諸多限制與政治壓迫也多無感。可在疫情爆發後,2022 年的上海封城讓情況一夕之間風雲變色。

中國政府,說到底是一個極好面子的黨。在疫情爆發之初,中國下令要全面防堵,做世界防疫的榜樣,而中國統治架構下就造成施行狀況一發不可收拾。在中國,政策的實施是由上而下,上面的人做出大方向的指示,只裁示需要達到的目標,至於實際如何執行來達到目的,由下面的人全權處理。這就造成了在防疫政策時的諸多荒謬情況。在烏魯木齊,為了防堵確診的人離開家裡,管理方連夜把確診者的家門用一塊鐵皮給封死,他們並沒有考慮到這個人能不能活下來,因為他們想到的只有上頭的指示,「只要是陽的,誰都不准出門」。同樣在烏魯木齊,一棟大樓發生火災,管理直接把小區大門給封上,裡面的人不給出,外面的救援不給進,領導說了:「誰都不准進出」,一整棟大樓裡的人,活活全燒死了。

類似的情況在上海也同樣發生。小區裡的管理說了:「誰都不能外出,誰也都不能進來」,上海突然之間一道命令,全封了。誰管你家裡有沒有食物、水,所有物資統一管理、統一發放。管委會拿著這些物資,上頭說了全權負責,實際施行的人就囤起來,好幾倍的價錢賣,趁機大賺一筆。更有甚者,好多社區倉庫裡囤著大量的食物放著腐爛,但也不願意發給社區裡的人。要,就拿錢來買。還有一個小區的人,被強迫核酸篩檢,但當時的中國篩劑不夠,所以兩三個人更用一個核酸,反正誰中了也不重要,只要這幫傢伙裡有人確診,所有人都得去方艙醫院。最後一台貨車拉著這群人,大晚上的就出發,那天下著大雨,天雨路滑,出車禍,一車的人全死了。在共產黨管理體制下,疫情期間為了防疫榜樣的面子要掛得住,各式各樣荒謬的事情都一再發生。白紙運動、四月之聲,這些仍在我們記憶中的反抗聲音,更多的是我們沒看見、看不見的荒誕。這一齣歹戲,如同它的開始,某一天突然的就宣布全面解封。解封後,所有的人都確診過一遍,問題解決了,再也沒有在意確不確診。那麼當初全面封城,罔顧人命的理由又是什麼?

在上海封城發生以後,潤學思潮大爆發。這些「天之驕子」赫然發現自己其實與其他「中國人」沒有不同,紐約時報中文網上袁莉的文章裡提到,在封城事件後的上海人出現兩種選擇,「最後一代」、「潤」。在極權政府的強力控制,和經濟衰退社會發展停滯,人們猶如螻蟻,螳臂擋車毫無還手之力。「僅存的底氣就只剩生殖器」,吹起了不生的風氣,讓這些傷害停在這裡,我們就是最後一代。這是選擇留下,或只能留下的人,能夠做的選擇。而強烈的被控制之下,若還想保有意志,「剩下的出口就只有逃離」(註3)。

結語

中國的狀況當然是個極端,拜共產黨的統治方式及失控的階層管理所賜。不過如同節目的宗旨,當我們覺得對一件事已經很了解的時候,我們是否有懷疑、再次思考的能力。台灣是在民主的社會制度之下享有自由的社會,面臨的社會問題想必與中國也會有極大的差異。不過當我們對問題視而不見,或輕視可能的風險,未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警惕。身在台灣的我們是否如同過去的上海一樣,心想這些「倒霉事」都不會落在我頭上。快速的下結論是危險的,過於簡化、獨斷,就剝奪了重新思考能夠得到更有效益的解答的可能性。希望聽眾、讀者朋友,能夠一起再次思考,對所見所聞保持疑惑,不要枉下定論。對喜歡下結論的他人說,你懂個屁!也對以為已經了解的自己說,你懂個屁!


註:

  1. 以最近一篇新聞內容為例,標題稱《卡地亞新任總裁「竟是」台大畢業》,預設台大畢業人才能夠成為跨國公司高階主管似乎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2. 同樣在 BBC 中文的文章內容小節《更大的問題:少子化和人才流失》中提到台灣年輕人更傾向去國外尋求更高薪的工作機會,儘管是同樣薪資,在外國生活的台灣年輕人仍然表示在國外的生活壓力較小,較有自己的生活。
  3. 想了解上海潤學潮後的實際發展,推薦閱讀報導者的文章,有深入採訪實際「潤」的中國人。艱辛的過程與壓力,非我們所能想像。

參考資料:
1. 工商時報(2024). 剖析台灣青年問題與政府的角色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128700020-439901
2. 王健全. (2022). 《名家觀點》如何降低青年高失業率?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https://www.cier.edu.tw/news/detail/91191
3. 李澄欣. (2023). 台灣總統大選的低薪議題:從「斜槓青年」到「青貧族」,年輕選民會如何投票. BBC News 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7738578
4. 李高英. (2015). 當前青年失業問題與對策之探討.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86&pid=84958
5. 袁莉(2022).「最後一代」和「潤學」:中國年輕人的絕望與幻滅. 紐約時報中文網.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20525/china-covid-zero/zh-hant/
6. 陳映妤(2022).「潤學潮」下最危險的逃難路徑:穿越巴拿馬叢林的中國人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www.twreporter.org/a/run-philosophy-chinese-migrants-darien-gap
7. 陳明輝, & 張昀徽. (2021). 中國大陸 [躺平主義] 的興起與影響分析. 展望與探索月刊, 19(9), 117-125.
8. 郭繼強. (2007). 「內卷化」 概念新理解. 社會學研究, 3, 199-200.
9. 黄宗智(2002),《發展還是內卷? 十八世紀英國與中國———評彭慕蘭〈大分岔:歐洲、中國及代世界經濟的發展〉》 ,《歷史研究》第 4 期。
10. 劉世定, & 邱澤奇. (2004). 「內卷化」 概念辨析. 社會學研究, 5, 96-110.
11.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4).就業市場情勢分析 1 月月報.https://nws.wda.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S9SZWxGaWxlLzEwMzA3LzE1MjcwL%2BWwsealreW4guWgtOaDheWLouWIhuaekDExM%2BW5tDHmnIjmnIjloLEucGRm&n=5bCx5qWt5biC5aC05oOF5Yui5YiG5p6QMTEz5bm0MeaciOaciOWgsS5wZGY%3D
12. 盧冠安. (2017). 【年輕世代的四大困境】都說重視青年的國家才有未來,但為何台灣青年失業率是全體平均的三倍?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7557
13. 盧冠安. (2017). 【年輕世代的四大困境】我們是否正在鼓勵穩定、懲罰創新?怎樣的青年政策才能真正有感? 換日線 Crossing.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7558
14. Geertz, C. (1963).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Vol. 11).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5. Goldenweiser, A. A. (1913). The principle of limited possibil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26(101), 259-29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