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後的暑假強檔逐一推出上檔的此時此刻,在視覺聽覺效果滿天飛舞的商業電影中,這齣由英國BBC出品的《福爾摩斯先生》悄然上映,它顯然沒有太多的實體的廣告宣傳,也沒有什麼華麗特效做為賣點,甚至上映的戲院和場次少的可怕,但這部電影的人物是多麼的被普羅大眾接受,「福爾摩斯」四個大字自成廣告宣傳、自成電影賣點。
由接演過知名角色「萬磁王」、「甘道夫」的伊恩‧麥克連爺爺出演新任的夏洛克‧福爾摩斯,是這部電影為何如此令人期待的原因之一。
對於我這輩的年輕世代來說,能夠認識的幾任福爾摩斯中,無論是小勞勃‧道尼或是班尼迪克‧康柏拜區,他們所演出的福爾摩斯相當經典,卻沒有伊恩‧麥克連的這位福爾摩斯如此讓人流連反芻。
另一個讓這部電影備受矚目的原因,恐怕就是它號稱它將展現最真實的福爾摩斯先生。
年輕世代所接觸的福爾摩斯影像,全是年輕力盛、驕傲自負的那一個,卻鮮少有完整呈現偵探退休後的作品,而《福爾摩斯先生》正是演出福爾摩斯退休後的養蜂生活。
其次,腳本處理的相當好,故事中的數個謎團都有著最原始的那個福爾摩斯的味道,然而謎團們交會的共通點卻相當出人意料,並且格外令人共鳴。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慕名而來的觀眾們,包含我在內,必定都曾經期待這位老邁的偵探能如同以往我們所熟悉的福爾摩斯一樣大展身手,接連破解好幾個委託案件。但意料之外的,在這部電影中的福爾摩斯先生卻表現內斂許多,不輕易顯現他的演繹法推理。
不僅如此,這位偵探因為上了年紀而開始出現健康問題,例如,老人失智症。
他依然是那個個性讓人又愛又恨的偵探,但我們太熟悉那個無所不能的福爾摩斯,以至於在面臨這樣的他時,心裡自然瀰漫一股不知所措的複雜情緒。
原來,我們曾經都將他視作過於常人的異類,但脫去那個小說情節構築起的外衣,夏洛克‧福爾摩斯僅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軀,而這樣的形象,卻又讓他親切無比。
那些被神格化的夏洛克們,甚至是柯南‧道爾筆下的那一個,都已經習慣於讓觀眾讚嘆,讓人們覺得他無所不能,他只對有趣的案件有興趣,人心情感並不是他擅長的領域,因此他總是看起來高高在上,對人心冷漠。
《福爾摩斯先生》做了一個很成功的翻案。
它讓夏洛克‧福爾摩斯一樣沒有戴過獵鹿帽、不抽煙斗,但也讓福爾摩斯說出真正的心聲──自從被寫成虛構的小說後,他似乎就不再是他自己。它讓夏洛克‧福爾摩斯一樣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著重於如何發生的邏輯思考,但凱勒夫人的案件和羅傑被胡蜂攻擊,都揭露了一個被忽略在那些小說文字、影像形象背後的可能性。
這位偵探的內心是孤單的、渴望被理解的,對於死亡可能帶來的精神衝擊,他很聰明的以理性思考來迴避,從他誕生在書本裡的那一刻,他便註定必須扮演那個被讀者、觀眾所期待的英雄,他必須在每個案子裡保持冷靜,然後峰迴路轉的擊倒犯罪。
戲裡,我很喜歡他和凱勒夫人的那場對戲。
福爾摩斯在凱勒夫人的墓碑前說,人性是個謎,他從來沒有解開過它,證實了他其實能理解凱勒太太為什麼最後仍然選擇自殺,只是他選擇偽裝,凱勒太太選擇以激烈的方法逃避。因此他對於這起死亡事件感到懊悔、痛苦,將之埋藏在記憶深處假裝忘記。他將凱勒夫人的死歸咎在他太過展現智慧的推理能力,因此在這個案子之後他選擇退休,如同他與羅傑的媽媽在醫院時所說的,他一直害怕著他的過人智慧會再次傷人。
我也喜歡他寫了那封給梅崎先生的回信。
福爾摩斯一向不喜歡華生在小說中誇大他的破案經過,但電影中的情節卻安排他理解華生這麼做的用意是出自體貼福爾摩斯那顆其實容易受傷的孤單靈魂,因此他也開始編撰故事,像華生那樣。(當然,劇情了內斂他對華生醫生的依賴情感,我一點也沒漏掉。)
我也相當喜歡最後的那個場景,他將石頭作為哀悼死去之人的石碑,一個一個唱名悼念。那一幕相當催淚,在坦然接受死亡帶來的傷感情緒之後,這名偵探不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神」探,而是一個重新找回自我的那個普通人。
以各方面來說,這部電影的確帶來了一個讓人意料不到的福爾摩斯,卻更讓他成為一個不一樣的傳奇──比以往的更加平易近人,更有溫度。
除了翻案劇情絕佳,電影的運鏡和配樂也都美得出奇,尤其是配樂中總會出現的小提琴,似乎就是福爾摩斯內心的最佳代言人。別忘了,福爾摩斯是個頂尖的小提琴手。
我想,連柯南‧道爾本人也絕對想不到福爾摩斯誕生一百二十週年的此時此刻,有部續作電影讓他的神探回歸成人,畢竟他一度因為福爾摩斯太過受注目而在萊辛巴赫瀑布中殺死了他一次。
而這部電影,真的是我在各種小說或是影視續作中,看過最好的,我很樂意稱之為最貼近人心的「His Last Bow」。
🍀你也看過這部作品嗎?把你的想法,或是想推薦給我類似的作品,留言在下方給我!
🍀邀請有興趣的朋友,加入我的沙龍,訊息不漏接!
🍀想要對我的興趣、我的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嗎?來噗浪找我吧!我會在這裡發表生活記趣、讀書與觀影心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