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總共收錄七十則可能連在地臺灣人也不知道的冷知識,分門別類出四大類型──歷史、地理、藝文與生活,在本書的方向上也是一目瞭然的導引,以雜學書來說,還算是一本滿有趣的書。
像我個人偏愛歷史類的書與文章,在讀「冷歷史」章節的時候,真的讀得滿開心,有些歷史冷知識竟能在其他地方找到對照,比如第七章介紹台灣最早的西餐廳「波麗露」,坐落於大稻埕,是當時當地的文藝聚集地,甚至開設沙龍供藝術家們參與作品發表,餐廳持有人廖水來先生也資助在地的畫家,也喜歡音樂,這些種種讓人不禁想到《紫色大稻埕》中也具有藝文重要地位的喫茶店「Colour」,該店面的主人同時也是主角的江逸安,本身就熱愛藝術,與波麗露、廖水來先生有高度重疊,想來想去,也就只有「Colour」的設計原型,極有可能來自「波麗露」的可能。又比如第四章談行憲紀念日與聖誕節同一天可能不是巧合,也能聯想到《翻譯偵探事務所》曾經提過,蔣中正所讀的「荒漠甘泉」譯本與現今版本不同,內容無不與「戰爭」、「勝利」等相關用字相關,這樣聯想下來,聖誕節與行憲紀念日的連結,也就更容易讓人接受,果然極有可能不是巧合呢。
我很驚訝原來五月天早期的歌曲「擁抱」與「愛情的模樣」真的是同志歌曲,甚至在錄入第一張專輯時更動過些許歌詞,而更動前的歌詞的確是煽情又露骨;我也很驚喜,原來嘉義農林不僅是棒球曾經打入日本甲子園,也培養出許多網球好手……這些不為人知、或者曾經為人知卻已被遺忘的記憶,被定義為冷知識實在有些可惜。雖然是不知道也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的瑣碎事兒,但這些就像拼圖碎片,一片一片撿起來就能拼湊出一張完整的圖畫,這些冷知識裡的確有還原臺灣過去的線索,或許不是至關重要,但若想完整俯瞰這張縱橫臺灣今昔的地圖,這些小碎片確實能發揮重建當時當地樣貌的效用。
而這些,不僅讓我們認識臺灣,也認識我們自己。
我在閱讀「冷生活」章節,讀到幾章的部分內容與自身經歷有關,讀來非常親切,同時也有一種以此為榮的自我認同感。比如第五十一章談「台中的美味記憶」,其中有講到鹹蛋糕與雪花齋,真的都是我小時候的記憶;或者第五十六章談「身份證字號中消失的英文字母」,身為台中縣人,自己的身分證成為歷史記憶的感覺有點惆悵、又很有份量;或是兩個月前才跑去大稻埕晃晃,特地繞去霞海城隍廟卻不知道那裡也能求姻緣,以及這箇中由來趣聞……能知道這些,讓人更貼近自己的過去、自己的親身經歷,便更能認清自己是誰。
然而,這本書的一些小瑕疵還是得挑出來說。
一是錯字率真的很高。大部分的錯字都無傷大雅,唯有在其中一篇文章中提到兩次載仁親王,其中一次筆誤寫成了「戴仁」,就比較有一點令人在意。
其二是,或許是因為文章多節錄自該作者群的粉絲專頁、或是部落格,收錄成書的幾篇文章筆調很輕鬆,甚至詼諧,但玩的哏同時也具有時效性,相隔幾年之後讀起來就較為無感,或是與時事相關,就還得回想一下這本書出版那一年是發生了什麼事。文章被侷限在寫成的那個當下,無法跨越時空是有些可惜。
其三是其中有兩篇文章,我認為要收錄在此書中,是有點名不符實。
如第六十五章的「臺灣日本禮金習俗大不同」,雖然也有帶到臺灣的一方,但篇幅聚焦在日本,提及臺灣也是為了彰顯日本與台灣的相異之處,重心有些偏移。
但這還算無妨,畢竟與臺灣還是有關。但第十三章的「飄洋過海移民海外的客家人總統」提到,客家人鍾亞瑟的先祖從中國移民英屬圭亞那,並曾經當選為當地總統,與臺灣的連結點十分薄弱,除非作者的史觀與我的不同,否則怎麼樣都說不通為什麼這一篇會收錄在以臺灣為名的書裡。
最後的最後,我原本以為這一本書的尾末,也會如同《島嶼浮世繪》系列一樣,有長長的參考資料與書目附錄,然而卻失望了。在閱讀這類較為雜學、或偏通俗的知識書籍,我個人其實也非常喜歡研究卷末的參考資料,一方面可以依自己的興趣做更深入的延伸閱讀,另一方面也可以與該書做對照,對讀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更多、也能驗證書本的內容是否可信。然而,《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在這一塊是空白的,難免讓人有些失望。
總而言之,撇除上述提及的小遺憾之外,這本書讀起來真的沒什麼壓力,如果不介意錯字校正實在是沒有做得很好,還是可以讀個趣味。它讀起來的確是很有趣。
🍀你也看過這部作品嗎?把你的想法,或是想推薦給我類似的作品,留言在下方給我!
🍀邀請有興趣的朋友,加入我的沙龍,訊息不漏接!
🍀想要對我的興趣、我的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嗎?來噗浪找我吧!我會在這裡發表生活記趣、讀書與觀影心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