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書友與出版社,2023年是認識許多人的一年!
2023年約閱讀100-120本(涵蓋網文無法確切計算),主要閱讀主題圍繞在德國、二戰、冷戰、女性主義、翻譯文學(日本文學/小說最大宗)、台灣文學/散文以及耽美小說。
希望明年可以順利開啟「世界經典文學閱讀計劃」,也祈禱世界趨近和平(讓我不用再追著沉重主題書籍跑),也期待新的一年能繼續碰到更多有趣溫暖的作品!
※完整圖文書單整理在內文下方,比較好閱讀,建議大家可以直接滑到最下方。
2023年上半年閱讀圍繞在德國歷史,主要是六月去了德國慕尼黑與柏林,在出發之前再補了一下相關知識,看完書籍包含: 《路德神話: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光與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紀思潮、大航海與現代歐洲的誕生 》、《德國文化關鍵詞 》、《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血色大地》、《叛國英雄.雙面諜O.A.G.》、《終結冷戰:一個被遺忘的間諜及美蘇對抗秘史》、《不含傳說的普魯士》(二讀)。
讀歐洲史不免需要搭配宗教史作為輔助書籍, 克莉斯汀.海默 的《路德神話: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翻轉了一般我們對馬丁.路德英勇而革命性的英雄形象,較為忠實的反思路德生平的爭議(如反猶傾向),以及路德著作與事蹟如何變成政客操弄民族主義的文本。
《光與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紀思潮、大航海與現代歐洲的誕生》較前者好讀,推薦給前往德國但不太有時間補歷史文本的人,搭配《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以物串起德國文化歷史,整本書搭配大量彩圖與博物館物件,讀起來非常有趣,兩本都是很平易近人的讀本。
另外,《德國文化關鍵詞 》非常厚也很扎實,聽說去德國前大家都會買這本,但沒有人能在去玩德國前讀完,為了挑戰這個都市傳說,蝦那本人也買了,結果旅遊結束果然只讀完1/2。再接再厲。
《不含傳說的普魯士》是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著作之一(系列包括《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新版)》、《破解希特勒》),讓人了解「德國」這塊土地過往故事。普魯士王國如何讓一個連國家土地都不接壤的地方完成統一?作者賽巴斯提安細膩將這段歷史故事講述淺白、引人入勝,將德國誕生那自帶濾鏡的神話破除,普魯士從小至個人,大至國家,所有的一切都是當下環境影響的一系列成果—「時代造就了普魯士,也是時代埋葬了普魯士」。
所有書籍裡面,我最喜歡的是鄭安齊《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講述德國轉型正義之路,並將主軸擺放在「紀念物」(包含有形的紀念碑,與無形的倡議行動等),讓人重新思考轉型正義的意義,也是去德國前必讀的另類城市旅遊指南。
在《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看到關於柏林國會大廈的番外:
當時在國會大廈時突然瞥到一個位於中庭的花圃(上圖),當下完全不知道花圃與文字的意思,原以為是與民主相關的裝置藝術。
後在才知道,花圃上的文字為「Der Bevölkerung」(致住民)。選用字體呼應國會大廈正門口的「Der deutschen volke」(致德意志人民)。規則是,每位聯邦國會議員接受到邀請,從他們的選區帶來約50公斤的土,傾倒於「致住民」花圃之中。而此處的生物群落生態應不受干擾,聽任其自由生長。 「Der deutschen volke」(致德意志人民)——以德意志國族為前提; 「Der Bevölkerung」(致住民)——則是共同生長在這塊土地的所有人,其生而為人所固有的權利皆應受到承認。 「即便我們之間如此不同,並傳承各種不同的歷史記憶,但彼此間仍舊有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的願望,就足以將認同各異——無論是文化、族裔、政治意識型態或者性傾向等——的人,串聯在一起。」
「我想一一呼喚你們的姓名,但名單/已遭刪去,沒有他處可以查找。」俄國女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Anna Akhmatova)
《血色大地》由Timothy Snyder所寫,講述史達林與希特勒在「血色大地」的政治屠殺,這塊被鮮血染紅的的區域,範圍約在聖彼得堡與俄羅斯聯邦西部邊緣地帶,波蘭大多數區域、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烏克蘭(中東歐地區)。在同一個地區,時間從1933年至1945年,蘇聯與納粹將每一個鮮活生命變成了毫無情感的數字。
Timothy Snyder更表示,了解受難人數無法讓人類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大屠殺事件——數字可能淪為各國殉道者般的獨白,記憶則會淪為各說各話的局面。歷史的作用在於將數字與記憶聯繫,透過每一筆死者的紀錄,可以看出每個人特有的人生經驗。我們絕對不能只是把每一筆死者的數字理清,還必須恢復受害者的「個別樣貌」。
《叛國英雄雙面諜oag 》寫著名間諜歐列格.戈傑夫斯,出生於蘇聯國安會(KGB),本該成為一名KGB情報員,卻效忠了英國軍情六處(MI6),就此展開間諜生活,故事雖為人物傳記,卻像在讀小說一樣,驚險場景讓人不禁捏把冷汗。
《終結冷戰:一個被遺忘的間諜及美蘇對抗秘史》主角為蘇聯雷達工程設計師阿多夫‧喬治耶維奇‧托卡契夫,多數人一定對他感到陌生,但他卻是美國CIA中央情報局在冷戰時最為重要的情報線人,相比前一本書的主角歐列格.戈傑夫斯,托卡契夫沒能逃離蘇聯,讓人在看到其結局時不免難受。另外,現今CIA總部內,可以看見一幅畫作,即為手持賓得35公厘相機,以兩盞桌燈打著光拍攝機密文件的人,照片呈現這個人專心致志地從事手邊的工作,同時又害怕隨時遭到發現。這個人即是CIA代號「CK球面」、後來成為代號「CK征服」的阿道夫‧喬治耶維奇‧托卡契夫。
兩本書可以作為冷戰主題的延伸閱讀,非常推薦!
這一年許多出版社的行銷夥伴推薦許多書籍,遇到了許多意外驚喜。這邊介紹了三本讓我啟發頗大的書籍。
《教出殺人犯》談及不同於以往,父母老師要我們成為「乖孩子」的價值觀,讓我們重新思考「反省教育」的問題與教出乖孩子的願望為何最後卻養成了殺人犯?
犯罪雖然是極端例子,但只要所有要件符合,確實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而所謂要件,就是寂寞與壓力超出負荷。
好孩子價值觀有哪些?這邊我先簡單以先前在IG分享的圖文給大家參考:
完整心得可參考:《教出殺人犯2》岡本茂樹|心得
第二本是《善行:透視善意背後的深層人性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
氣候變遷距離我們太遙遠,有我或沒有我的貢獻,其實也沒差?購買環保標示商品的動機,其實只是為了提升自我形象?
《善行》討論的就是個人行為與行善之間的抉擇,我認為是非常有啟發性的一本書。作者Armin Falk是當代有名的經濟學家,在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這個世上沒有純潔無瑕的善意,因為每個善行的背後,都會考量『代價』與『效益』。」換句話說,如果行善背後的成本大於效益,那人們就不會選擇做好事。
而作者就行為個人設計了數種實驗,觀察哪些細微的差異變化會影響我們做好事。 或許與作者本身為經濟學家很有關係,《善行》更探討了群體分散責任與市場間的關係,思考最小個人是否有能力影響我們常認為不可撼動的大環境。
書中許多洞察人性的案例,可以更加讓我們認識自己。如當權者如何激起對立引發戰爭—原來人的嫉妒心可以造成這麼可怕的後果?以及企業環境中,主管與下屬間的控制與信賴關係,如何影響工作效率?標榜性別平權的企業,其實更容易對特定性別產生偏見歧視?做善事的延遲「獎賞」也會導致行善意願下降?以及我前面提及,覺得非常有感的部分——群體造成的責任分散,如何造就的不利道德的環境?
第三本是《死亡專門戶》。年度精選書之一的《黑夜中我們能走多高》曾描摹關於死亡的資本世界,這片由數字構築成的末日,前不久我們才剛經歷過。一如《死亡專門戶》作者在後記所言,我們是災難後的倖存者,在早些時候那些透過電視播報的確診與死亡人數,一種名為死亡的概念好像依然離我們很遙遠。
《死亡專門戶》作者Hayley Campbell從小就對死亡感到好奇,因而決定寫一本以死亡及相關產業的職人專著,包括禮儀師、大體老師服務總監、死亡面具雕塑師、災難遇害者辨認員、犯罪現場清潔工、處刑人、遺體防腐師、解剖病理學技術員、喪慟穩婆、掘墓人、火葬場操作員、人體冷凍機構。透過實地訪談,走進了12處截然不同的死亡場域,讓人更懂珍惜每個活著的當下。
這些書籍是以往不太會主動接觸的主題,但都是慶幸自己遇上的書籍們。
-
謝謝好書友讓我遇見精彩小說《巴別塔學院 》、《明日明日又明日 》以及《黑夜中我們能走多高》,這3本精彩到我目前實體書都分借給朋友了。
《巴別塔學院》帶領我們穿梭精彩的語言魔法世界,主題結合殖民議題、「翻譯」這門學問的感悟,還有學生與社會現實的想像落差,與關於暴力革命的辯論。結尾淡淡的BL線也讓人搥心肝到想看更多番外。
題材特別的《明日,明日,又明日》,結合遊戲讓人懷念,也帶出更多不一樣的遊戲「體感」,人生遊戲如何打出漂亮結局?這本推薦給正值創業青年與大學生們。
《黑夜中我們能走多高》是我的年度五星推薦,結合末世與科幻,文筆細膩而動人,講述生死,講述絕望與希望共存的世界。故事描述的是2030年的平行世界,氣候變遷影響下造成遠古時期的病毒自永凍層中釋放,瘟疫最先威脅孩童,再來是全體人類。整本書氛圍似是一首末日樂章,輾轉低吟死亡賦格,悲的徹底、痛的絕望,好像怎麼努力,迴盪的都是絕望輓歌。每篇故事各自獨立卻又總是能從其他篇章,找到前一篇故事的痕跡,可能是那篇主角的一幅畫作、或下一篇主角的回憶。蒙太奇般的拼貼,讓讀者跳脫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將故事裡整個社會人與人間的關係與聯繫重組、再揉合,冰冷的生死與隔離措施或將使人們距離遙遠,但人類始終堅強面對這場災難。我非常非常喜歡這本!
-
還有圖文沒提到的出版社分享的溫馨向小說,這一年閱讀議題很沈重,但像《一橋桐子的犯罪日記》、《旅貓日記》都是非常可愛讓人覺得世界真美好的小說!
|歡迎大家參考我的心得:更多閱讀分享
-
為了保留那段記憶,我必須記錄存在當年的人事物,尋回居民生息於茲並賴以自我理解的片刻與故事,同時應該寫下那些迫害和令人髮指的行徑,也就是我們的統治者自鳴得意、企圖泯除我們記憶的舉措。—《來世》Abdulrazak Gurnah
殖民議題文學《來世》,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 (Abdulrazak Gurnah)所寫,平淡深刻的筆觸帶我們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非洲東岸的樣貌,重新思索殖民問題,連帶探求臺灣本身與日本之間的歷史淵源。
這樣一部講述殖民時代的故事,總會先入為主認為多半是痛苦而蒼涼、無奈而悲憤的,是一種強烈情感對不公不義的指控。意料之外,這是一部平淡卻細膩的作品,它聚焦在一個充滿戰爭、飢荒、瘧疾,矛盾、迷茫與信仰的大時代,橫跨三代人,串起了人物們各自人生的遭遇,像是涓涓細流,淌過土讓、浸潤周遭花草石子,每個人物都是一滴水,或綴於花瓣前端,停留在美好年代的切片,或隨時光之流持續向前,最終匯聚成大海,找到或者失去彼此。
娜塔夏.布朗的《集合體》犀利談種族與女性在現代社會中遭遇的微歧視,而書本的裝幀以車縫方式,象徵連貫的敘事與一針一線的縫合四散的文字。內容與紙本非常值得仔細欣賞。
在讀完《等待在夜裡被捕》與《黑甲山的微光》後,對新疆作家帕爾哈提.吐爾遜(Perhat Tursun)感到好奇,因而看了由《黑甲山的微光》作者Darren Byler所翻譯的《The Bcakstreets》,此作品寫新疆移民,氛圍描寫擾人不寒而慄,結局更讓人內心起壯闊波瀾。以下摘錄先前所寫心得片段:
●維吾爾移民:逃離原鄉,然後呢?非人化的異化過程
故事的主角是一名不具名的來自鄉間的維族男子,為了逃離農村窮困,前往北京就學並在烏魯木齊就職。主線是主角在深夜霧氣重重的巷子流連,尋找意外在辦公室找到的一組數字,他認為這組數字可能代表一個住所門牌–他的去處。這其中讀者伴隨主角回憶經歷了他的一生,包括童年對母親與鄰居女孩青草氣息的維吾爾原鄉眷戀,以及代表父權暴力的數字、酒精、鮮血與疼痛回憶,還有過去在辦公室遇到的歧視、孤立等無聲暴力。
在面對外界與多數族裔的孤立、冷漠,甚至沉默的暴力,主角藉由尋找自我價值與自小養成的迷信、原鄉的地貌景象,幫助自己在這座城市存活下去。他用熱愛的數字解救自己,認為只有他是知道數字暗語的人,他執著解開生命裡遇到的所有數字,他認為數字都有意義,解開數字謎語,就是解開生命之惑。數字提供了他前進的道路,也讓他擁有社會價值。
主角拿著蒐集到的數字在這座城市持續尋覓自己的歸屬,在夜路與霧氣迷矇中持續重構了維吾爾原鄉,甜美的、腐敗的,恣意的、壓抑的,文明的、薩滿的。
面對巨大的孤獨,他最強大力量,就是他還活著的這件事。
●場景描繪:恐怖主義與單色紅旗
《後街》除了呈現維吾爾移民在農村與城市的處境,更寫出2009年後維吾爾社區過往的暴力事件與氛圍:
I heard the sloshing sound of muddy footsteps as I walked. This noise made me really sad. I didn’t know why this sound made me sad. Perhaps it was because it sounded like blood splattering on the ground.
七五事件造成街頭遍地的血泊、屍體碎片,作者將這樣的場景重現在主角走在雨後泥濘的小巷。而當主角持續走在街道時,更遇到一名有著誇張前額的男子從霧中竄出,自言自語地說著「Chop」(取p的音,指「劈」)、「Chop the people from Six City」(這裡的六個城市指維吾爾人原鄉),200多個「Chop」布滿整個頁面,像在呼應當時族群對立的憎恨,宣誓一種消滅該族群的勢在必得,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還有一段非常深刻的描寫,是作者將濃霧城市比喻成巨大淋浴間,人們赤裸無情的對著每個人疑神疑鬼,人們在當中的臉部表情慾望並非來自看待他人裸體的情慾,而是想要殺死他人的慾望(作者說,破壞欲是性慾的變異):
When they see other people's naked bodies, they imagine the enjoyment they would receive from seeing what would happen if bullets or knives penetrated those pale, white, tremulous forms. Seeing the way blood spurts out and spreads like a red flag gives them a stronger sense of satisfaction than sex.
切開蒼白,血液只有肉眼看到的一種顏色–紅色,像是那面旗幟,一個信仰,一個顏色,嗜血的滿足。
|歡迎大家參考我的心得:更多閱讀分享
-
小時候曾前往中國西安、寧夏、青海、四川、甘肅、內蒙古等地,偶爾路上會看見武警,也看過少數民族的舞蹈表演,卻從未想過背後隱藏的政治意義。
這幾年隨著中國人權議題引起關注,我也在這一年閱讀相關議題,從西藏的《吃佛》、《天葬》、《西藏火鳳凰》、《聽說西藏》《當鐵鳥在天空飛翔》,再到新疆的《等待在夜裡被捕》、《黑甲山的微光》。
另外年末跟朋友談到2023年的閱讀感想,「一個觀點不能只以書為知識涉入媒介,多看多聽一樣重要。」看書當然是好的,但是走出門外親歷社會一樣重要。
|歡迎大家參考我的心得:更多閱讀分享
-
今年看了《蓬萊仙山 》、《從前,有個錄影帶店 》等許多有趣題材的臺灣作品。
《蓬萊仙山 》是有趣新奇的臺灣傳播趣聞,讓我穿梭在臺灣1980-1990年的社會氛圍,感受電視文化、老一輩的創業幹勁,整套書滿滿台式復古,非常好玩! 《從前,有個錄影帶店 》是葉郎的第一本出版物,內容豐富的「物史」講述錄影帶的前世今生,主題很特別。
散文接觸侯文詠舊作《我就是忍不住笑了》、許瞳《明天還能見到你嗎》,前者一樣讓人對日常生活觀察更有啟發,後者談論90後-00初的獨特文化生態,讓我回憶起與自己相距不遠的學生時期,帶著微大人的感慨,也不由自主地唱著傷心欲絕的〈台北流浪指南〉:「沒有人發現,你還在緩慢地行走,緩慢地工作,緩慢地活;日子一天天穿過你的雙眼,你對一切還是感到抱歉,轉身闖入另一個夜。」
2023年我很喜歡的散文當屬馮國瑄的《黑霧微光 》,寫臺灣的孩子,寫信仰寫親情,暖暖的文字與生動的畫面感讓人喜愛。個人喜歡文學與人貼近的感受,而這本散文確實讓文學更平易近人了。
而另一本Abby的《綠洲沙龍 》寫旅遊所聞,內容不只寫景也寫在地人、寫文化,是讓人喜歡的旅遊文學。看完之後心嚮往新墨西哥州的魔幻與神祕,也迫不急待前往感受。
|歡迎大家參考我的心得:更多閱讀分享
-
《深:海洋怪奇物語;自由潛水人、叛逆科學家與我們的海洋手足》是我的年度愛書之一,寫自由潛水,但多的是更深層思及人與海洋的關係、關於自我認識的哲理。
自由潛水運動需要背離你所仰賴的空氣,奮力向深處游去,百公斤的重量沉甸甸地壓在潛水人的身上,並一路向下前往極寒又危險的深水當中。會昏迷、產生氮醉、鼻孔與口腔冒出血液,甚至無法活著回到陸地—每年發生受傷與死亡的潛水員不計其數,抱著似乎一心求死的信仰,穿過重力與浮力抗衡轉變的深度12公尺後,放任自己墜落。(完整閱讀心得)
理性而感性的自然科學主題書,身為被海洋環繞的臺灣孩子,《深:海洋怪奇物語》是絕對不可錯過的書。
《始無極限》談情色產業、女性主義、婚姻愛情與獨立,是生活的、是日常平易近人的,鈴木涼美的困惑或許亦是你的所惑,我想男性朋友閱讀一定也能有所啟發。(完整閱讀心得)
-
中耽《查理的書》是年度最愛,這一年特別喜歡童話感、西幻類型。傲嬌伯爵與人精兔子的組合又可愛又浪漫。《山色有無》一讀悲涼二讀感悟,作者文筆美意象深遠,好文不贅述。毛毛鳥老師新文《PAX 》是明年最期待的一篇文!
臺耽今年最意外的是《浮生若夢 》,讀起來很有時代感,像是電影般的畫面讓人印象很深,很期待哈台味接下來的作品!
《鯨鯢》篇章故事每天都讓人哭到不行,民主的死亡與抗爭的勇氣,這本書寓意讓人感同身受,非常值得推薦。
-
再分享好人出版在今年重新再版的巫師霍爾系列,新版封面如下方,一樣也可以參考我的IG第一集心得與開箱影片。
-
謝謝願意看我貼文的朋友們,謝謝願意與我交流的書友們,謝謝願意收藏貼文的你們,只要IG有一個人收藏,相關主題我都會繼續寫下去!
謝謝大家看到這裡,我們2024年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