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逛圖書館的時候發現這本有趣的書,於是今天來跟大家分享《戰爭下的平民生存手冊》,一方面希望大家從中習得一些自保的方法與觀念,但另一方面卻非常不希望大家日後會用上。可是面對離臺灣不到200公里遠的地方有個虎視眈眈的惡鄰居,我們絕對有必要知道這本書內的知識與觀念。
作者邱世卿畢業於空軍官校,曾擔任空軍志航基地補給官、彈藥官,空軍司令部少校資訊參謀官退伍,現從事人工智慧應用研發,在媒體上分析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以及擔任暨南大學兵棋推演課程業師。全書總共分為八個章節,從戰爭前、戰爭時與戰爭後,讓讀者一次瞭解「準備」、「面對」與「善後」該有的態度與知識。
很多戰爭在開始之前,大多會經過「叫囂」的階段,民眾可以從幾個面向來作為觀察,例如政治面的官方聲明會用特別的用詞來升溫情勢,經濟面則有異常的金流,交通面上會有大規模的運輸被取消,軍事面上則是一波一波的演習出現,外交面則會有撤僑的情勢發生,這時民眾就可以開始進行「黃金48小時求生準備」。所謂的求生準備是要開始準備求生物資,包括食物、藥品、衛生用品等,也可以準備「菸、酒、打火機、零錢」等當作求生路上換取其他資源與方便的求生物資。除了家人之間也需要擬定撤離計畫,包括緊急集合點、避難所的選定等等。
當戰爭開始,有幾個階段來區分戰爭的進程,而這幾個階段也有不同的應對方式。這些階段包括第一波攻擊、制空與制海權爭奪階段、登陸作戰階段、城鎮作戰階段與終戰階段。通常第一階段的攻擊大約在48小時之內,以各種火箭、飛彈進行多層次的轟炸,而平民面對這樣的攻擊,應該遠離主要轟炸目標2公里以上,而所謂的主要轟炸目標則是軍機場、雷達站、軍事指揮所與中央政府各部會辦公處。
第二階段為制空制海權的爭奪戰,這階段的戰場會在台灣海峽與本島周圍上空,看似與平民無關,但平民這時正好可以蒐集情報與物資,並且適應避難所的環境。在三、四階段的登陸作戰與城鎮作戰時期,敵人已經實際進入到本島土地,平民要遠離登陸岸邊10公里遠之外,還要避開戰區,如果可以的話,盡量移動至中央山脈的內陸地區。最後戰爭結束,民眾要面對家園環境的整理以及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後續問題。
整本書呈現出戰爭的無情,然而以平民的身份而言,面對戰爭帶來的生命威脅及惡劣環境,確有許多承平時期的我們所不知道的知識需要學習,例如穿著要什麼樣的顏色?背包裝備上需要什麼樣的救命扣環?面對炸彈爆炸的威力,我們需要找怎樣的空間躲藏,以及該用什麼樣的姿勢來自保?很多很多平常不會接觸到的觀念,在這本書都有詳細的解說。
當臺灣對面的惡鄰不時舉辦圍臺軍演,幾乎天天機艦擾臺,要是你家旁邊住著一個這樣令人困擾的惡鄰,我們平時是不是要先想好自保的對策?現在每一個人都對戰爭陌生,但不代表我們不用關心這方面的事情,若你認同古人說的「未雨綢繆」,那麼你可以來翻閱 野人文化 出版的《#戰爭下的平民生存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