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記憶中的涼麵

    raw-image

    不論是在新竹奶奶家,還是在台北,涼麵都是夏天常出現的。

    其實小時候不是很吃喜歡吃,大概是因為每次想加很多料,特別是肉跟蛋,但碗總是不夠裝。而且因為要拌麵,每次都很容易拌出來,於是感到煩躁。拌麵一直都是我最懶得做的事情,即使到現在,外食如果是吃麵,我也都總是直接開吃。

    是什麼差異,是回憶的差異

    在外面吃的涼麵,多半是帶有甜味的麻醬,或者是芥末,又或是雙醬麵(酢醬)。奶奶家搬去國宅後,似乎我就沒再吃過家裡的涼麵。我們家做的涼麵,拌料很豐富,但最大的差別是在沒有甜味,取而代之是更強的蒜味。以前對蒜味無感,出社會後才開始漸漸喜歡吃蒜。

    因為涼麵做起來不算難,所以自己嘗試再現記憶中的味道。不算是成功,總體而言是醬料的問題,麻醬太乾、醋放太多。

    其實長大後是愛吃涼麵的,只不過都是買外面的,買著買著好像就習慣了。不知道哪一天想到,以前是在家吃涼麵是不一樣的,於是有憑著記憶瞎搞一波的衝動。

    反正先亂做再說

    準備上,小黃瓜跟紅蘿蔔刨絲,刨到快往生,不過也邊刨邊想怎樣可以比較省力,還真的發現比較好的方法。而這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把器具平放在碗上,既不會掉落在碗外,也稍微比較省力。想想,其實我也看過奶奶跟媽媽用這種省力的方式做...黃瓜跟紅蘿蔔錯估量,兩個都多買了。不過還好兩個都算是我喜歡吃的蔬菜。

    煎蛋雖然不難,但在我的印象中,家裡的涼麵的蛋,都是一條條的,一開始以為是煎好後切成條狀,實際煎蛋後發現不用,在煎的過程就可以用鍋鏟切片。肉的話因為沒有買到肉絲,改成買絞肉,口感跟味道上差異不大,唯獨炒熟的過程有點難掌握火的大小跟油量。

    最糟糕的大概就是豆芽菜了,原來有分黃豆芽跟綠豆芽,實際上要用的是綠豆芽水分較多,但我買成黃豆芽...而且實務上小黃瓜跟黃豆芽都要川燙,但我都沒有!黃豆芽我發現吃起來好生,就乾脆丟去炒...

    其實都看過,只是因為做了,才想起

    因為現在愛吃蒜,所以特別重視搗蒜,一開始傻傻的把所有蒜頭全部丟入,結果超級難搗,想說切片再倒,也沒有比較方便。最後改成一次放三四顆,搗到一個程度再持續丟入,最後加一點水。

    這樣蒜汁就完成了。

    冰鎮麵條是一個療癒的過程,但著水瀝乾後,麵條進到冰水,夏天就是涼涼的感覺,但掌握麵條數量是極難的計算,每次下麵都會下太多,這次也是。

    原本有想嘗試看烏龍麵,但還是先選了一般寬麵。

    最後是醬料,以為就是買芝麻醬就好,看了一下說明不是,建議要加水、醋、醬油、(少許糖)、麻油,調勻至滑順即可。想說應該不用那麼麻煩吧,就直接把所有要加的直接丟進麵裡,結果吃起來超乾(因為麻醬沒有拌勻)。而且醋太多。

    豆芽菜這件事,要去頭尾,我看過還幫忙過,奶奶放兩盆,一盆是弄好的,一盆是原本的。但是什麼時候、幾歲呢,其實忘記了,但記得的是那個畫面,還有自己撥豆芽時覺得超級無聊的心情。

    現在還是沒有耐心撥,不過因為能記得這個畫面跟動作,覺得開心。

    有了自由,過去就還是過去

    自己做,不再受限配料數量,直接用盆來裝麵裝料,想加多少就是多少,再也不會滿出來了。蛋(用了十顆顆)跟肉(兩盒絞肉)也可以多放,以前想多放會被罵。

    可以自由,但過去在奶奶家吃涼麵的記憶,仍是在過去。

    下次還是認真調醬好了,希望能更接近那份記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