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解脫正道(一)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raw-image

    死盯著眼前的小事反覆串習的話,
    就會變得好像很大。

    就像眼皮上沾了東西,
    看出去就會覺得很龐大,
    但把它拿下來看,
    可能還沒有芝麻大。

    實際上到底
    什麼事最大?生死事大!
    什麼東西最急?修行最急!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二、消文

    本週進度:P190L3 第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者 ~ P192L5 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2a&st1=1549&af2=82b&af3=83a&et3=1018







    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

    「於共中士道次修心」的第四個部分,為「決擇能趣解脫道性」,此說明能趣入解脫正道之理。

    如室利勝逝友云.「沈溺三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恆熾然火.覺樂寧非狂。」又云.「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

    如印度班智達室利勝逝友說:「沈溺在漫無邊際的三有苦海中,竟然能對眾苦毫不在意,反而歡喜、放逸、無厭、無懼,是什麼東西蒙蔽了我的內心?隨時隨地受到貧窮匱乏、求不得、辛勤守護、壞滅離散、以及老病衰敗等痛苦煎熬,就像耽溺在一個烈火恆燒的火宅中,竟然還感覺是安樂,不願出離,這不是很顛倒欺狂嗎 ?」又說:「噫!舉世都是睜眼的瞎子?眾苦無時無刻出現在眼前,卻視若無睹,之後也仍舊不會好好思惟有漏過患,難道眾生的心像金剛般地無動於衷 ?」應當善自鞭策,勵力修習生死的所有過患。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瞋蛇.盤身舉頭影。見此諸眾生.苦火遍燒燃.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依正世間.剎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為風所動。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又見五趣.熾然三苦大火燒惱.由見是故厭捨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

    如《七童女因緣論》中所說:「看到情器世間都是無常虛幻,有如水中月影為風鼓盪,剎那不住。又看到世間種種欲塵,有如瞋怒毒蛇正現出盤身舉頭的身影。見到三有眾生恆時受輪迴苦火燃燒,大王啊!我等寧願離開皇宮,往赴尸陀林去修習解脫道。」無論我們正報的身體也好,依報所處的世間也好,都是剎那不住、壞滅無常的,就像水中月影被風吹動,波動不已。享用世間五欲妙塵,眼前看似得到少許小利,但實際上損害極大,這些五欲之貪就像毒蛇所現的身影一樣,我等隨時有被吞噬的危險。又看到五趣恆時被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大火焚燒,沒有一處清涼。由於察見了三有的真相,是毫無自在地隨惑業流轉的行苦,因此唯有深深地厭捨三有,生起如北方孩童般的心,欣樂的唯求出離解脫,別無其他。

    北方孩童者.傳說北方炒麵稀貴.於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飢餓欲食炒麵.向母索之.母無炒麵給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給以乾蔓菁亦云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云.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唯空言。

    「北方孩童」之喻,是說藏北地方海拔高、氣候寒,不能生長青稞,糌粑要靠外地馱運而來,因此當地的炒麵(即糌粑)稀少而昂貴,一般家庭買不起,只有天天吃蔓菁這類低劣食物。有個孩童餓了,想吃炒麵,向母親索要。母親沒有炒麵,只好給他生蔓菁,孩童不要,繼續向母親吵鬧;母親改給乾蔓菁,孩童還是不要。於是母親又給他新煮好的蔓菁,孩童又不要;母親再給煮熟冷卻之後的蔓菁,孩童仍然不要,而且,不高興地說:「都是蔓菁,不是炒麵。我不要!」現在的我們也應當如此啊!不管看到、聽到、或憶念到世間的安樂時,應該要想:這是世間安樂,那也是世間安樂,卻通通都是苦,沒有一個例外,而且這些苦都是無藥可治的三有之苦!要像這樣發起嘔吐之心。同時應進一步思惟,從無始以來,我們就隨著惑業力漂流生死,如果對這個只有苦沒有樂的輪迴不能生起畏懼和厭離之心,那麼我們註定今後仍將長劫在輪迴中受種種無量的大苦。因此,我們須於輪迴之苦產生真實的畏懼心,絕對不能說說而已。

    如親友書云.「生死如是故當知.生於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此復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故應摧壞煩惱.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如《親友書》中所說:「我們應當了知生死的本質就是如此,無論受生在天上、人間,或者地獄、餓鬼、旁生諸趣,沒有一處是安穩而不受苦的。『生』,本來就是一個盛裝諸苦與損害的容器啊!」所以,受生於輪迴中是出生一切損害的根源,應該極力的斷除它。

    那麼如何斷除受生於輪迴呢?斷輪迴不能光靠出離心,必須要滅除輪迴二因─煩惱和業。在此二因之中,如果沒有煩惱,縱然有極多宿業,也不會受生;相反的,如果煩惱不斷,縱然毫無舊業,也會立刻造集新業、引發受生。所以,斷除生死的關鍵在如何摧壞煩惱;而要摧壞煩惱,則有賴於修習正確、圓滿的解脫正道。

    此中分二.以何等身滅除生死.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今初

    庚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隨於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勵力斷生死。」是須於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大瑜伽師云.「現是從畜分出之時。」博朵瓦云.「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如《親友書》中所說:「凡是執著顛倒邪見,受生於旁生、餓鬼、地獄任一惡趣,處在無佛出世的黑暗時代,生於邊地,生性癡啞等五根不具,生於長壽天;只要受生在上述任何一處,就稱為八無暇過失。現今我們遠離了這八種過失而能獲得暇滿人身,因此,應該勵力斷除生死。」這是說,必須趁現在得到暇滿人身時認真修行,以斷除生死輪迴,因為來世一旦身處八無暇,就沒有機會解脫了。此道理於前面下士道講述暇滿時已經說過。祖師大瑜伽師說:「現今獲得人身,正是和畜生分出差別的時候,應該做些有別於旁生的事才對。」博朵瓦祖師也說:「過去在輪迴中流轉了如此長久,也沒有能跳出輪迴,今生也不可能自然還滅,所以必須靠修行來滅除生死;而滅除輪迴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已獲得暇滿人身的時候啊!」

    此復居家於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眾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為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

    又,獲得暇身之後,在家雖然也能修習正法,但阻礙甚多,而且容易造罪、有過失。出家反而沒有這些問題,因此想要斷除生死,以出家身來修道是最為殊勝的,所以智者應該欣樂出家。

    如果數數思惟在家過患與出家功德,已經出家的人能令信心更加堅固,沒有出家的人,也能在心中安立歡喜出家的妙善習氣。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為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於無安樂愚執為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本生論云.「於同牢獄家.永莫思為樂.或富或貧乏.居家為大病。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於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

    有關在家過患與出家功德的道理,以下當略作宣說。

    居家之人,富者有守護財富的辛苦勞累,貧者有謀求溫飽的眾苦艱辛;不管有錢、沒錢,都無法獲得真正安樂,可惜眾生卻愚癡地將財富執為安樂之源,應知這種愚癡也是惡業成熟的示現。《本生論》說:「居家就像身處牢獄,永遠不要認為有真實的安樂。不論富有或貧乏,居家都是大病。富者有守財的煩惱,貧者有求財的艱辛,事實上兩者都無安樂。因為愚痴而對如此居家生活心生歡喜,實在是過去惡業成熟的果報。」

    是故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即前論云.「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於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又云.「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因此,貪得無厭地追求、執持於豐厚的資具,這不是出家人應有的作為,否則出家和在家有什麼區別?再者,居家很容易做出與法相違的事,所以很難好好修習正法。這也就是《本生論》所說:「如果居家操持家業,有時不得不打妄語;對他人犯錯,有時也不能不予處罰。真要修行佛道,則家業難成;真要護持家業,則修法難成。修學佛法重在消除煩惱,講的是清明寂靜;家業營生重在謀求利益,行事往往粗暴猛烈。既然家業與道業容易產生衝突,想要獲得究竟利益的人,誰會貪戀在家?」又說:「家就像充斥著憍慢、愚癡等煩惱的蛇窟,只會破壞寂靜喜樂;家也是眾苦的依處,誰又敢安住在蛇窟裡?」應當數數思惟諸如此類的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師父心靈對話:

    1. 大家都說社會在進步,師父說:這個是邪見增上的時候! 怎麼理解?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2b&st1=61&et1=420
    2. 為什麼斷生死出家身為最勝?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3a&st1=12&et1=260
    3. 在家人差別在哪裡? 如何種因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3a&st1=341&et1=434
    4. 《廣海明月-054》我們眾生的願望是什麼呀?師父說:「簡單極了,就是要得到極樂!」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gl2&af1=54&st1=63&et1=26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