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正道(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正知正念是用來護戒的,

以正知力常常去觀察,

看自己的正念在不在。


修行人的習慣就是這樣的,

它是一種不斷調伏自心的過程。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2+2一定等於4? 你覺得呢?

你曾經是影片中的老師? 還是學生呢?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P195L9 如何修學之理者 ~ P197L2 其福勝前俱胝倍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a&st1=989&af2=85b&af3=86a&et3=1143






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辛一、認定道而連結
辛二、真實抉擇
壬五、宣說戒學

癸三、如何學修

子一、教誡修學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子二、即便輕微的佛制學處也不能放鬆
子三、若以罪業染汙,須立即懺悔
子四、如是不護戒,則不能解脫輪迴
子五、當今護戒功德極大之理
子六、以“造罪可悔而不防護”極不應理
            子七、修密者也須如是護持淨戒分四
            子八、單獨教誡煩惱的對治分四

如何修學之理者。

子一、教誡修學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四犯因中.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戒怎麼修持?首先從四種犯戒的原因,亦即(一)無知、(二)放逸、(三)不敬、和(四)煩惱熾盛來說明。這四個犯因若能成功對治了,認真地守護不犯,就能夠把戒持得很清淨。以下略說四犯因的對治:

(一)無知的對治。無知是對戒學的內容不了解,因而犯戒。因此無知的對治,要多聽聞、了知戒律學處。

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二)放逸的對治。放逸是隨著忘念、不正知,而放任身口意三門,因而犯戒。因此放逸的對治,是要在取捨所緣時,以正知、正念,隨時觀察自己三門行相是趣向善?還是趣向惡?如果起了惡念,應依自力或依法的力量及時遏止。依自力,是指自心對於作惡感覺羞恥─知慚,或者怕遭他人譏毀而生羞恥─知愧;依法,則是由怖畏惡行的異熟果報而心懷恐懼等。應按如上修學,以對治放逸。

不敬對治者.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三)不敬的對治。對於所學的戒律,不能照著行持,是因為心中沒有強盛的敬信心所致。因此不敬的對治,是對大師佛陀、佛所制的戒法、以及同梵行道友,應當修習殷重的恭敬。

煩惱熾盛對治者.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四)煩惱熾盛的對治。由於心總是隨著煩惱轉,而煩惱強盛時,是無法持戒的。因此煩惱熾盛的對治,是應當先觀察自心哪一種煩惱強盛,就針對那一個去勤修對治。


子二、即便輕微的佛制學處也不能放鬆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若不依照上述對治方法勵力守護,反而想:只是違越一點,罪過應該很輕微,心中不以為意;由此對佛制定的學處,放縱而行,則未來只有純苦的果報而已。

如分別阿笈摩云.「若於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沒林。現或有於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故應勵力.莫為罪染。

如《分別阿笈摩經》所說:「假使對佛陀大悲救度眾生的教法掉以輕心,覺得可以稍作違犯沒有關係,那將來一定因此而獲至大苦!就像籬笆一壞,籬笆裡的菴沒果林就會失壞了。世間或許有人違犯了王法,卻能僥倖逃過,不受治罰;但如果非理違犯佛制的戒律,那一定逃不過因果法則,會如醫缽龍墮為旁生那般,墮入惡趣。」所以應該勵力守護學處,即使是微小的罪業也不要染犯。


子三、若以罪業染汙,須立即懺悔

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梵問經云.「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奈耶轉。」成就真實尸羅經云.「諸比丘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尸羅。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生壽量窮盡。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此具因說.故當捨命而善守護。

若已染犯罪業,切莫什麼也不想,或者覺得莫可奈何就置之不理,應當按佛所說的懺淨法,努力懺悔還淨。《梵問經》中說:「應該依循佛所制定的學處,精勤地照著修行;始終不應棄捨戒律,縱使遇到性命危險時,也不虧損戒體。應當依照律典恆常安住在戒行中。」《成就真實尸羅經》中說:「諸位比丘!寧願為了守戒而捨命,也不可為了保命而壞戒。為什麼呢?因為捨命而死,不過此生的壽命結束;然而毀壞戒律,將會在數不盡的受生中都無法獲得學佛種性,甚至墮入惡趣,永遠不得安樂。」這不是方便說法,而是依照確定的根據而說的,所以理應捨命而護淨戒。

若不能爾.則應審思.我剃鬚髮披壞色衣.空無所義。如三摩地王經云.「於佛聖教出家已.仍極現行諸惡業.於財穀起堅實想.貪諸乘具及象車。諸不殷重持學處.此等何故而薙頭。」

如果還做不到捨命謢戒,就應當仔細思量:我剃除了鬚髮,換上袈裟,如果連戒都不好好守護,那出家又有什麼意義?就如《三摩地王經》所說:「已經在佛的聖教中出家,卻仍肆意造作惡業,心中緣的還是穀物、錢財這些毫無意義的東西,貪著那些表面光彩的象、車等乘具。如果不能殷重地持守學處,當初又何必出家?」


子四、如是不護戒,則不能解脫輪迴

若欲逃出有為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眾苦逼惱。並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經云.「若人為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為賊執而摧壞。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為.由戒壞故不能逃.為老病死所摧壞。」

想要逃出輪迴牢獄,往趣解脫之城,卻因失去戒律雙腳,不但無法達成目的,反而造下繼續流轉生死的惡業,受眾苦逼惱,永不得解脫。上述道理併同比喻,如《三摩地王經》中所說:「就像被盜賊追殺,唯有逃跑才能活命,可是這個人雙腳殘廢不能行走,最後一定仍被盜賊抓住而逃不了。同理,愚人毀壞淨戒,還妄想脫離三有,然而毀壞淨戒猶如斷壞雙足,因而無法逃脫,只好等著被老病死無情地折磨。」


子五、當今護戒功德極大之理

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比丘.亦無此學處。」為近事說五種學處圓滿守護.比丘亦無。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即此經云.「若經俱胝恆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於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因此《三摩地王經》又說:「我(佛)為在家眾講居士五戒,那是最根本的律儀,然而到末法時候,連比丘們也都不具足了。」這是說,時至末法,對居士要求的五戒學處,比丘們也不能圓滿守護。如今正是佛所授記的末法時代,如果能於此時精勤修持戒學,果報尤其巨大,所以我們應當好好地努力啊!即如《三摩地王經》所說:「如果有人經歷俱胝恆河沙劫的時間,以清淨心與種種上妙的飲食、傘蓋、幢幡、燈燭、花蔓等恭敬承事無量諸佛,這麼大的供養功德,但比起在正法極衰、聖教將滅之際,還能於晝夜中執持一戒,後者的福德遠遠勝過前者千百億倍。」

補充說明:
為何在末法時代持戒功德更大? (摘錄自: 末法時代更應持戒)
現在已是末法時代,持戒的客觀環境不如當年世尊在世之時當年修道氣氛濃郁,人的根基深厚,戒律清淨,而現在修道氣氛淡薄破戒障緣大大增多眾生的根基也遠不如從前,煩惱越來越熾盛,故持戒的難度越來越大。但現在如能盡力清淨持戒,所獲的功德也會遠遠超過從前正法時代。


老師的叮嚀

一旦開始聽法,我們聽到師父的法音的時候就會直接注意到「聖教」,聖教在說什麼呢?這個就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問題了,聖教在說的就是一個解脫生死的問題。所以一下子把我們的目光,從今天、今日某個人說什麼,甚至幾年之內或者多長時間的痛苦,一下子延續到念死。比如說:此生的盡頭是死亡,那死亡之後就是生生相續這樣的一個輪迴,如果沒有解決的話,如果得不到人身,來世會更加痛苦。一下子把我們從眼前這事情的這種執著,還有盯著眼前事情的這種力道,特別用力地盯著眼前的事情,一下子就分散了,你的注意力被分散了,對不對?分散到我們看起來很遼遠的──所謂的死。...... —摘錄自《廣海明月》0343眼前事小,生死事大



與 常師父 心靈對話:

  1. 佛啊,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是什麼意思? 和我有什麼關係?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b&st1=500&et1=765
  2. 師父講「醫羅缽羅龍王」的公案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b&st1=767&et1=1053
  3. 像這樣的大修行人都會墮入旁生,我們凡夫應該怎麼辦呢?聽聽師父怎麼說: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b&st1=1053&et1=1226
  4. 怎麼理解"境無好壞,唯心所造"? 明明遇到一個很難相處的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b&st1=1226&et1=1397
  5. 師父講「紫柏大師、仁法師」的公案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b&st1=1397&et1=1702
  6. 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來聽師父說公案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6a&st1=683&et1=98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廣論摸象-消文整理
33會員
77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2024/09/10
修行要能夠每時每刻 洞悉到自己的心靈在發生什麼事情, 並且善於引導自己的心走向正確的方向, 不停地棄暗投明。 學習覺照的第一步, 要先打擊最粗猛的煩惱。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2024/09/10
修行要能夠每時每刻 洞悉到自己的心靈在發生什麼事情, 並且善於引導自己的心走向正確的方向, 不停地棄暗投明。 學習覺照的第一步, 要先打擊最粗猛的煩惱。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2024/09/04
要修行就要向內心鬥煩惱。 鬥煩惱的時候要當勇士,用盡最後一分力氣,也不要向煩惱屈服,死也要死在求取無上菩提的路上。 打定主意堅持到底就可以了,不要中途退怯。 煩惱是很厲害、很不好對治的,但是只要你不退,它就會退。 每天在佛前發誓非常重要,因為誓言會成為內心一種強大
Thumbnail
2024/09/04
要修行就要向內心鬥煩惱。 鬥煩惱的時候要當勇士,用盡最後一分力氣,也不要向煩惱屈服,死也要死在求取無上菩提的路上。 打定主意堅持到底就可以了,不要中途退怯。 煩惱是很厲害、很不好對治的,但是只要你不退,它就會退。 每天在佛前發誓非常重要,因為誓言會成為內心一種強大
Thumbnail
2024/08/16
所以現在旁邊人告訴你:「某人哪,你錯了!」你趕快感激他。世間的聖人尚且說「子路聞過則喜」,子路這個賢人,人家告訴他:「子路啊,某人你錯了!」哎呀,高興啊!感激啊!你曉得了錯你才能夠改嘛!—日常老和尚法語
Thumbnail
2024/08/16
所以現在旁邊人告訴你:「某人哪,你錯了!」你趕快感激他。世間的聖人尚且說「子路聞過則喜」,子路這個賢人,人家告訴他:「子路啊,某人你錯了!」哎呀,高興啊!感激啊!你曉得了錯你才能夠改嘛!—日常老和尚法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師父叮嚀:不過這個地方犯戒前面已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你要絕對清淨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呢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的話,這個就有絕大的功德。
Thumbnail
師父叮嚀:不過這個地方犯戒前面已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你要絕對清淨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呢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的話,這個就有絕大的功德。
Thumbnail
…所以各位要了解到,「修行」跟「學佛」不同的。學佛,是教你人生的覺醒;修行的話,是叫你解脫。你從凡夫--完全無知的地方,開始進入學佛以後,就是做著這種~人生觀念的調整~那你就會覺醒,並為了生死。那麼,學佛懂了以後,就要開始修行,才能真正地解脫。
Thumbnail
…所以各位要了解到,「修行」跟「學佛」不同的。學佛,是教你人生的覺醒;修行的話,是叫你解脫。你從凡夫--完全無知的地方,開始進入學佛以後,就是做著這種~人生觀念的調整~那你就會覺醒,並為了生死。那麼,學佛懂了以後,就要開始修行,才能真正地解脫。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QDnDT (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QDnDT (
Thumbnail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QDnDT  10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QDnDT  10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