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前陣子聽到一個 podcast 的某集,推薦一下,順便聊聊口音和念對念錯的問題
Accent and Confidence by Real English Conversation
我想到看過的一個影片
出生蘇格蘭的議員 David Linden 有著格拉斯哥的口音,提問有關如何改善肢體不便的同事進出行走問題出生紐西蘭的議員 Paul Beresford 一臉歉意“Sorry, it must be something to do with my Antipodean background, could you please repeat the question because I didn’t follow it.
「抱歉,一定和我出生紐澳的背景有關,能不能請你再重複一次問題,因為我有點聽不懂。」
旁邊的一位同事幽默打圓場:「我是威爾斯人,所以上帝幫幫他吧。」
言下之意是他也深受口音的無奈。
我想要摘要一下 podcast 裡談到的口音問題,並且和大家簡單討論:
1) 口音很重要嗎?
2) 口音什麼時候重要?
3) 口音可以從什麼地方調整?
很多學生希望自己要聽起來就像母語人士,認為「消除口音」就可以達成目標。
但細究下來,其實大多數人的終極目的是「彼此輕鬆對話,不用想太多」。
而想輕鬆且有效的對話,不見得和口音相關,關鍵是建立自信。
誤區:(1) 沒有口音 (2) 講話很快 => 就是很有自信
所以有時候會聽到這樣的組合
=> 儘管聽起來很流利、語速很快,但是並沒有辦法讓人很好理解
這樣也是有點可惜。
口音如果會讓你時時刻刻察覺 (self-conscious) ,覺得無法融入 (blend in) 以至於讓你不敢開口講話,那麼說到底是「心態」。
就像減肥一樣,BMI 18-24 都是健康的,只是你覺得自己想體脂更低點,那也很好。
只要溝通無礙,都不是問題。
以下是 podcast 提到可以檢測的建議:
SOUNDS 聲音
See if you have trouble making that sound.
有沒有一些音是你發不出來的?比如有些同學發不太出英文 z 的聲音,西班牙文的 r 等等
TONE 語氣、口吻
See if listeners have any indication showing your emotions.
你的情緒和說話的語調是否相符合?
比如,明明是很興奮的句子,但語調卻沒有情緒起伏,聽不出來很興奮
INTONATION 聲調
Rising tone at the end when asking questions, falling tone at the end when making statements.
問問題時,尾音會上揚;陳述一件事時,尾音會下落
RYTHM 節奏
English is more melodic and focus on words we want people to care about. 英文不像中文有明確四聲,但是有像旋律的高低。強調的時候,會把那個字詞重音。
The RED hat is on the bed. 強調是「紅色」的帽子在床上,而不是其他顏色的。
The red HAT is on the bed. 強調是紅色的「帽子」在床上,而不是紅色的鞋子。
The red hat is on the BED. 強調是紅色的帽子在「床上」,而不是在沙發上。
富比世雜誌近年的一篇報導中,標題寫著「口音歧視問題仍然在職場中普遍存在」
如果要擠進公司上層的小圈圈裡,那麼口音就變成數十個小圈圈要不要開放你加入的其中一個檢視條件,而已。難以言喻的潛規則 You can’t really put a finger on it.
而這就不僅僅是口音的問題,甚至連上司們的嗜好、處事原則等等,都要去適應或是了解。
但也不是要政治正確到認為「口音完全不重要」,而是要思考口音在什麼時候是重要的?
人們會因為你的口音而無法聽懂你在說什麼嗎?人們會請你再說一次嗎?
還是其實別人不介意,只是你自己討厭自己的口音?
此外,溝通是雙向的,It’s a two-way street。
可能是環境吵雜,或是對方根本沒在注意聽。
但學習的人常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責怪自己。
所以,是否要調整口音,取決於口音到底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人都是愛好完美的,所以每個人在說一個新語言時,才會致力於要去找母語人士學習,
就是因為口音問題。
我們可以因完美主義而要求自己聽起來說得很像本地人,但也要訓練自己聽得懂各種口音的英文,這些目的是為了盡可能的降低溝通成本,因為語言最終是溝通用的。
此外,就如同戴舒萱的這部影片:
如果你沒有那樣的生長背景,而硬要模仿那樣的口音,反而會讓人立刻注意到你的怪異,甚至懷疑你的自信。
It’s a dead give-away.
那就很不自然,也是沒有自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