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2024/7

    1. 《失憶投捕》/anime/2024/★★★☆

    《失憶投捕》

    《失憶投捕》

    當代是注重探索、彰顯幽微內在世界的時代,而《失憶投捕》循此展現了運動番的另闢蹊徑,專注於描寫運動員在低谷與高峰之間擺盪、極其寫實細膩的心理狀態,更以此有效地撩撥觀眾的激情——仍是那句老話,作品要激盪出熱血感有其條件,情節的連貫鋪陳、情緒的反覆堆疊,《失憶投捕》不僅嫻熟於此,更總能找到最為戲劇化的敘事和表現手法。

    而MAPPA的做畫和運鏡絕對也功不可沒,非常飽滿、有說服力地支持著本作戲劇張力十足的劇情推進。從角色闡述創傷,細緻壓抑的文戲,到球場上投球、打擊、跑壘衝刺的激烈武戲,令人驚豔的程度都是會在螢幕前不覺驚呼出聲。尤其對比賽時有幾個鏡位非常印象深刻,因為沒看過原作就也不太確定是參考原作還是MAPPA原創的……

    若要說《失憶投捕》有什麼比較微妙的地方——卻也同時可能是亮點所在?大概就是要圭這位主角的搞笑設定ㄅ。老實說我個人是滿喜歡本作以要圭為中心的許多搞笑橋段,笑點算是滿中ㄉ,再加上宮野真守配音真的太太太白痴加分加到爆……但於此同時我也會感覺,滿滿的心理文戲加上棒球武戲,再加上要圭這種風格強烈又重口味的搞笑,全部都放在同一個作品裡好像有種微妙的過載感?用吃的來比喻的話,類似端上一盤啥都有的超級山珍海味(口味也無不協調之處),但我其實沒有這種啥都想吃的暴食慾望,寧願吃更簡單甚至樸實的食物……講白話就是我主觀還是更偏好調性更單純統一的作品ㄅ。

    -

    2. 《吹響吧!上低音號》S3/anime/2024/★★★★

    《吹響吧!上低音號》S3

    因第一季而喜歡、因第二季而完全愛上京吹(差不多是心目中 top 3 之作ㄌ),但面對作為完結的第三季心情就變得相當複雜,簡直可說是難評論到不行……無雷簡評:京吹第三季是那種大膽改編原作的走鋼索之作,客觀角度來看的確有許多改編點顯得功虧一簣,但主(粉)觀(絲)角度仍然對於京吹(雖然跌跌撞撞)的完結充滿感激與感動之情,尤其考慮到2019年京阿尼縱火案帶來的巨大創傷……

    (以下劇情雷)

    縱觀第三季,從中段麗奈被戲稱為「瀧衛兵」的蠻不講理,到尾段上低音號獨奏選拔的大改編乃至真由這個角色……美其名是相對於原作的複雜和立體化,但也被批評根本是光環上好上滿的主角化(我不太認同這點就是了),再加上諸多敘事細節的處理良莠不齊,導致的整體效果就是:久美子身為主角,同時也是觀眾共享視角、(因而)共情最強的角色,在大半個第三季中卻都處在有屈無伸甚至是可憐受虐的處境——就此來說,京吹第三季的確有點像是有意地在「挑戰」(或者有些人可能會選擇更強的字眼:「虐待」甚至「噁心」)觀眾,且將全國大賽的上低音號選拔以及選拔後的大吉山高黃對談設定為情(怨)緒(氣)積累的最頂點……

    面對到大幅度改編、作品與觀眾的關係等等議題,不同人當然可以有多樣的立場和觀點,要客觀探討起來過於困難、必會是長篇大論,在此就按下不表。重點應放在我個人的意見:我認為不僅大幅度改編沒有問題,甚至要表現出與原作截然不同的核心精神,只要足夠精彩深刻也值得鼓勵;我也認為作品不該只是迎合、而更可以挑戰甚至挑釁觀眾,這可能還是我對好作品的定義之一。

    因此對我而言,京吹第三季大改編的方向和意圖非常好,甚至有超越原作的潛力;然而,做出來的成果卻也的確不盡然到位。麗奈在中段劇情中固然符合人設但(作為系列第二女主?)卻也略嫌扁平不討喜的執拗自我、瀧的過於不作為乃至存在感低落,以及部分情節和敘事手法的催淚意圖太過刻意強烈導致有點出戲的反效果等等,都有待琢磨改善。不過,先抑後揚:京吹第三季著力在久美子真由線、加深真由刻畫的這一塊,我認為做得可圈可點,二人關係的張力隨情節推展的緊繃弛放十分精彩,只能(我個人是不帶批評地)感嘆一句「真由親女兒」ㄌ……

    最後再談一下第三季演奏橋段大幅縮減,甚至全國大賽演奏畫面被回憶畫面取代的問題,稍微做了一些功課後知道大概是過去擔當京吹樂器作畫監督的高橋博行因火災離世的關係……想到這裡還是不禁感覺能看到第三季已經千幸萬幸了吧……

    -

    3. 《Girls Band Cry》/anime/2024/★★★

    《Girls Band Cry》

    2022的《孤獨搖滾》、2023的《MyGO!!!!!》,到2024的《Girls Band Cry》,這就是少女樂團番的時代ㄇ……而乘上趨勢之浪,始終是一個機會與風險並存、具雙面刃性質的選擇:同樣都是把少女丟在一塊玩樂團,你能搞出什麼前人沒搞過的新花樣?或者,若要玩類似的花樣,怎麼玩得比前人更有趣、更精彩?

    在我看來,《GBC》的確做到了一部分:在主角群的3D呈現技術上(至少在前中期)以近乎歐美電影動畫般的流暢滑順感碾壓卡卡ㄉ《MyGO!!!!!!》,很清明地聚焦在闡釋「搖滾樂」作為一種精神(雖然某程度來看也是老套概念ㄌ……但對我們這種搖滾囝來說就還是挺有效果的吧)的作品核心概念,並且試圖描寫年輕職業樂團處境及音樂產業和工作現實(全然迥異於多數少女樂團番的「學生社團玩樂團」設定)——整體而言,《GBC》算是成功地營造起了一種更加冰冷寫實的氛圍,也正因為這冰冷寫實感,更強烈地襯托出團員們經歷爭執後團結一心、全力演奏時的熱血激情。可惜的是隨著集數推進,本作也開始有點強弩之末感(據說有製作組人力出走的情況?),回憶畫面採用全2D尚可接受,即便這2D畫風看起來也有種奇妙的年代感甚至有點簡陋,但中後集數開始出現大量3D跟2D一起出現的場景,實在是太太太令人出戲……

    (以下微微劇情雷)

    《GBC》尾段樂團競演的主線劇情,似是有意描寫產業內競爭的殘酷現實,卻由於一些角色情感和(主要是與對手樂團之間的)關係的交代表淺潦草,又缺乏令人震撼的情節轉折或情感爆點(如《孤》livehouse初演的波奇solo大救場/文化祭波喜多大撒糖,或《MyGO!!!!!》的八點檔式決裂及復合),因而略欠說服力和渲染力,在一些細節處理上也有點粗糙感,最終就是不過不失地完成了仁菜這位主角的成長曲線吧……

    -

    4. 《腦筋急轉彎2》/film/2024/★★★★

    《腦筋急轉彎2》

    快十年前,《腦筋急轉彎》憑藉著既科學又創意十足的設定以及賺人熱淚的情節在全球掀起旋風,但也正是這種好評如潮,容易引發我對續作的悲觀擔憂——所幸,《腦筋急轉彎2》並非狗尾續貂,而是延續前作基礎,塑造/再現了更加完整而複雜的心智情緒系統,且簡潔卻深刻地探討了自青少年時期起,人的信念與自我的形塑過程。比起前作直拳甚至有點煽情的哭點,續作的感動相對內斂和細緻,引發的是類似於:「啊,我也是如此長大成熟的啊……」基於人類普世經驗共情的那種喟嘆。

    (以下微微劇情雷)

    第二集介紹了幾個新的情緒角色,而在片長有限、又必須兼顧舊情緒角色的前提下,將重點擺在代表焦慮的阿焦(Anxiety)當然是很聰明正確的策略。開始在意同儕關係是進入青春期的顯著特徵,因此新情緒們都衍生自人際關係;而相比起阿慕(Envy)、阿廢(Ennui,但總覺得「廢」沒能精確捕捉到那個原法文詞的意思)、阿羞(Embarrassment),焦慮及其撫平確實有更強的戲劇化潛力,甚至也可預期能讓最多數成人觀眾有所感觸。對成年人而言,即便駕馭了阿羞、阿慕,乃至阿廢到了一定年齡便會自然淡出,阿焦卻往往在一生的歲月裡都積極活動、偶爾暴走。如何與阿焦好好相處,這不只是青春期的煩惱,更是許多人的生命議題吧。

    -

    5. 《蜘蛛人:新宇宙》/film/2018/★★★☆

    《蜘蛛人:新宇宙》

    好幾年前的動畫電影最近才在Netflix上補完。作為「蜘蛛人」這個經典IP的新系列,猶記得《新宇宙》在當年掀起了好評居多的火熱討論,至今看來依然魅力不減。

    《新宇宙》最顯而易見的亮點,便是當代在各文化創作領域都挺流行的媒介混合吧,3D動畫與美漫的混合的確創造了一種新奇有趣的美學效果,有些場景幾乎像是在刻意演示這種美學,不過我個人大致可理解這種「酷」的同時還是不禁覺得這還是某種挺青少年式的「酷」吧……

    (以下微微劇情雷)

    比起3D動畫與美漫的混合,更令我感覺驚艷的是不同畫風的混合:來自不同宇宙、畫風截然不同的「蜘蛛人」齊聚一堂對抗敵人,這不僅在視覺上創造出一種豐富「多彩」的效果,在概念上深深切中「多重」宇宙的系列核心設定,更厲害的是還在精神上聰明地呼應到了當代對「多元」性原則的要求——即便終究是比較表淺的符應而未涉及深入複雜、對多元性的探究(當然這也與作品欲傳達的核心訊息難以整合,因此完全無可厚非)。

    若回到情節內容,《新宇宙》的新意便相形有限,是比較典型的青少年英雄成長和崛起故事。完整的起承轉合架構、穩健的情節鋪陳和情緒堆疊,沒有什麼缺點,但也稱不上有出人意料、令人驚喜之處。我自己看的時候其實全程沒什麼激情,當然也可能跟對IP的認識和愛不足有關啦……但實際的感覺就是如此。若哪天決定點開續集的《穿越新宇宙》來看,主因大概還是想看它還能多玩出什麼形式上的新花樣吧。

    -

    6. 《黃色臉孔》/fiction/2024(中譯)/★★★★

    《黃色臉孔》

    七月中關西遊就在瘋狂搭車和晚上旅館休息之中把整本小說嗑完ㄌ……

    直線的敘事、明快的節奏、鋒利且幽微的心理描寫,以及深刻而有力的產業和文化批判,匡靈秀再次證明了自己擁有將熟悉的領域題材轉化為深淺景兼具之暢銷著作的精湛功力。《黃色臉孔》在族裔的代表性政治、出版業環境與作家社群、網路「炎上」與匿名文化等當代題材之間進出自如、侃侃而談,同時以第一人稱細膩刻畫主角心境,巧妙地將讀者拉入某種共犯位置——這種敘事手法不僅是感官的刺激,使讀者在最近距離裡或獵奇或同情地觀看主角之涉險,更自然地引發理性的思辨,從主角的意念與險境側寫中映照出諸多社會文化的結構性病灶。

    (以下有微微微微雷)

    考慮到本作的主題,再加上匡靈秀本身的社會位置,《黃色臉孔》多層次的自我指涉性質(以及可能由此而來的某種險境?)便顯得難以忽視的大膽。簡言之:一本談論小說創作的小說,書中有角色的身份與作者十分雷同(華裔美籍的女性暢銷作家……不過這裡我猜想得到的寫作策略是典型的半自傳寫法,即將自己的屬性「拆成兩半」分給兩個角色?),而書中大揭瘡疤、大肆批判的出版業與網路文化,終究是本作——作為一本在書市流通銷售的書籍商品——不可能置身事外、將本作環環繚繞的「環境」。上述每一層次的自我指涉可說都十分露骨,現實世界與虛構作品的界線在這過程中遭逢挑戰、逐漸消融……

    而危險便在於,若是小眾作品就罷了,以本作這種劍指暢銷榜的大眾作品來說,如此毫不遮掩的「切身」書寫,總感覺一個不小心就會寫出事來(隨意舉例:文化創意產業的虛偽和不平等是實情嗎?能就這麼被揭露嗎?甚至,書中主角的「創作」方式是不是有所影射?……)。但《黃色臉孔》卻展示出一種高度自覺且聰明滑溜的自我指涉姿態:非但不逃避,更要正面迎向危險——比如在故事末尾的高潮段落,某個角色在歇斯底里的狀態下直接道出自己決定寫一本名叫《黃色臉孔》的小說——並將其轉化為出版界和網路世界的討論爆點。於是虛構作品開始孕生真實效應,其力量之大足以(即便只在某一個瞬間)將現實與虛構拉到同一個界面上,相互映射、批判和扭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