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1|閱讀時間 ‧ 約 34 分鐘

瑞士田園風貌



    今年趁瑞士國慶日八月一日假期, 決定往山裡去避暑氣,目的地是位於伯恩州的區域性自然公園 Le parc naturel du Gantrisch*在我探問周邊朋友後才發現竟沒人知道或去過這地方! 網站提供的旅遊資料也不夠仔細。那正好給自己一個發現新大陸的契機。就來去探個究竟, 重溫瑞士鄉土的氣息。(*https://www.myswitzerland.com/zh-hant/destinations/schwarzenburg/)


    日內瓦住久了,生活在車水馬龍,精品名錶店和國際組織大樓密集湖畔,湖上滿是游船快艇,岸邊沙灘人潮爆滿的環境裡,常忘記自己其實是住在一個以農業起家的國度...尤其近年來市中心的邊界漸往郊區延伸擴展。挖路造屋不斷,社區快速擴大,新興住宅一棟棟蹦出來,人口增多是無法避免的趨勢。我住的郊區原本就離法國邊境很近,雖不在出入境的主要道路上,但上下班時間也難免受到來往車輛川流不息的干擾。所以說,我這個住鄉下的人仍很想到更鄉下的地方去玩玩,透透氣。

    從家裡開車出遊不管是往法國開或瑞士開,總得先繞一下或很大一段蕾夢湖畔道路。 汝拉山群及綿延湖岸區的葡萄園也是必經的景點⋯很令人羨慕吧! 這個喀爾文市雖比不上世界級大都會,但它不僅具有一個國際級都市的格局還坐擁雄山碧水,也算是天之驕子。

    當你走出人口密集,商業樓房林立,寸土黃金且交通擁擠的經濟區來到空曠綠油油的青青草原農業區,你才意識到當今的瑞士仍鄉土味十足。不得不承認, 阿爾卑斯山和牛才是瑞士的兩個寶。從日內瓦市到洛桑市之間,短短六十多公里路,車一開出市中心,不用一刻鐘,視野頓時開朗,湖闊天空,右邊是蕾夢湖,左邊小山丘上是綿延一片的青綠整齊葡萄園和一些小村小鎮。每次路過心裡總讚美一番, 百看不厭的美景。

    我們夫妻倆人出遊走走停停,越向西行駛,青青草原越來越多,感覺這個小國的草原區大的不成比例。人們往市區擠,而牛群們卻擁有浩大的土地,難怪瑞士被視為牛之國! 牛系列的產業也是其主要的經濟命脈。牛的類產品包括牛肉, 牛乳,奶油,起司,牛皮,牛糞(有機肥,燃料)以及牛文化帶動的觀光產業(傳統慶典,迷你牛鈴紀念品,田園風光,乳酪美食等等)。


    首先我們到瓦萊州的一個山頂小鎮: Chandolin聽一場音樂會, 然後繞道到琉森州的Sempach市參觀瑞士鳥類協會觀察站(Besuchszentrum Vogelwarte), 到琉森市過國慶夜吃瑞士香腸,最後來到終極目的地Gantrisch自然公園。



    Gantrisch區域性自然公園


    我們順著Gantrisch公園的路標前行,開了一段迂迴的路後,仍不見任何入口的標誌。後來才知道這裡沒有所謂的入口或出口;也就是說,我們早已駛進公園區。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尋找遊客服務中心,想拿點公園簡介地圖等資料, 但顯然除了一般地名路標外,沒其他特定的指南。我們只好先順著往預定好的民宿地點Rüschegg前行,也許屋主能給我們資料或簡介。結果主人只是輕描淡寫的用手勢指指點點幾個附近的景點: 比如,往右直走可去附近的社區游泳池?! 左轉直走可到另一個村,其山丘上有個360度觀景點。請問可步行過去嗎? 哦,可能走不到,挺遠的...

    我們聽完一頭霧水,一串從沒聽過的德文地名,對初到此的訪客而言,完全不具意義。主人也沒實體地圖給看! 這個民宿坐落路的盡頭,之後就是野林地,雖有健行及越野腳踏車通行的標誌, 但沒標示走進去後能到哪裡...哇! 這不是我們想像的「公園」,而是一個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偏鄉農村。一路開來,沒看到幾個行人或遊客。幸好主人告訴我們村子附近有一家(唯一的)小超市,可先去買些基本食物:早餐,麵包,速食等;三餐得自己解決,而此處顯然沒有餐廳。

     

    這難道就是所謂的「自然」公園 ? 沒有特別觀光服務設施,這裡不是偏鄉或蠻荒之地,而是個版圖很大的鄉下。其特色在於保持傳統正版的農牧村生活機制和維持山林生物的原生態。單散戶農舍生活的空間寬大,因包括畜牧場,糧倉,農具,養殖場等;而小村莊裡也頂多十幾戶散聚一區, 各自務農畜牧。稍大一點的村,才可看見機器修養店,教堂,公車站,郵局和旅館餐廳之類的設施。

    後來我們才知道若要大採買或想到知名的公園活動景點最好是從Schwarzenburg出發。但這城市像個市集,太熱鬧;還是留在我們的小村落度假比較道地。整個區域的柏油路鋪得很漂亮,街道都很乾淨整齊樸實,美麗的傳統木屋稀疏分布在一望無際的山谷草原上。山谷綠地是平順如毯的牧草原, 左一群牛,右一群羊,悠遊吃草,看人。夜裡滿天明星, 一閃一閃亮晶晶。因天空較少受汙染,星月特別明亮。公園以此著稱。


    「區域性自然公園」這個標籤和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想來此享受綠蔭,清淨和感覺自然原味。沒料想到眼前只見平淡的山地農村,而不是我想像中的「公園」。但其實也無妨,能就近聽一波波的牛鈴聲,此起彼落,就由衷喜歡。

    我們以為來了,到時候再慢慢計劃行程,反正並沒有特定想去的地方,只想來放空,避暑。沒想到這地方如此極簡,除了網路上指出有幾處農家會賣自產的物品: 蜂蜜,果醬,起司, 香腸或手工藝品外,就是一家小超市(也是我們在這地區看到的唯一一家商店)!

    公車站前也有張地圖可參考。不過平面地圖很抽象, 首先得搞清楚自身的位置以及實際距離及路線。好在手上的google map 是我們唯一的羅盤,否則真像來到另一時空的感覺: 完全出乎預料。不過,這種迷失感也是一種很新鮮的經驗: 一切靠自己親身摸索。

    現代人的旅遊方式,常是「未到先知」,知道想去那裡,想看什麼,必需去的餐廳,做到事。到時候,主要去打個卡和做分享,就大功告成。很少會迷路或語言不通⋯地圖,翻譯器,社群和AI 指引你的腳步,旅遊很輕鬆,但大部分精力卻花在手機上。


    Gantrisch 公園位於伯恩市,弗里堡市(Fribourg)和圖恩市(Thun)構成的三角區帶中心,方圓佔地約 406 平方公里比日內瓦整個州的282,48還大得多! 這個區域共有19個行政區,一個位屬弗里堡州,其他皆在伯恩州。以位於邊界的伯恩阿爾卑斯山脈的 Le Gantrisch山命名。 2012被列入區域性自然公園。

    之所以能被列入為這類公園主要是為了能持守這類人口稀疏農村區的傳統景觀以及農牧經營模式;永續其寶貴的自然生態環境。 規劃成吸引遊客來此度假野遊區後,不但能促進當地小型農業產品的經營,發展經濟;同時能藉由實地教學活動,倡導環保意識。

    園區的道路蜿蜒雖不寬大但鋪得平穩且札實,健行與越野腳踏車的步道也都有標誌。林間小徑沒特別開道,有些地方你走著走著就不見行跡,感覺很原生,也沒特別禁止出入或警示標誌,所以得自己開道前行。在寂靜的林中,我突然想到如果碰到伯恩熊怎麼辦 ? 不知周邊有多少野生動物正俯視著我們兩人...。在生態保護區裡,我們不是主人,我們可能是獵物。

    回想去年在加拿大的公園步道上,動不動就看到危險小心野生物的警訊。這裡竟完全是自然狀態,不見人力的介入。好不容易壯膽走出森林,然後碰上了一群慵懶的牛,從平穩不急的鈴鐺聲判斷,牠們不在意我們的干擾。兩人低頭走過一大片牧草原,專心避開滿地的牛糞乾。




    來到瑞士旅行的人,常會讚嘆沿途車窗外綿延廣闊山山水水:山丘上一片片青青草園和點綴其上怡然吃草的牛群;我想對來自人口密集的亞洲或大都會的遊客,見到這個瑞士特有的田園風景會特別有感。如果這只是一個農業大國那就是理所當然的景,但這個國家同時又是兼具高科技,金融,奢侈品,精工業與國際事務的重心國。 瑞士這小國有70%是山地,其國土分三個區塊: 58% 阿爾卑斯山區,31%中部平原地區,11%汝拉山區約占。國土用地的分配比例: 林木區占30%;農地占36%,其中的58%是自然草原與牧地;而居住建設用地只占 8%。按這比例看來,這個山之國也許最適合牛來居住了。阿爾卑斯山脈和牛的結合所形塑出來傳統畜牧模式和景觀成為瑞士國的特色觀光標籤。



     移牧: Inalpe et désalpe 是自古以來就有畜牧模式,也是最經濟又實惠的作法。夏天趕牛羊上山隨處吃現有肥沃青嫩的野花野草,而平地收割的牧草則是為冬季備用,所以整年都能吃到原產粗食。瑞士牛食百分之九十都來自當地牧草,品質保證,而且牛還知道專挑草尖嫩處吃!而上山何止有牛,簡直像個牲畜園,各類吃草族都散聚於此。

    一條瑞士牛一天能吃多少草,產多少奶? 平均約70-140kg的草,能產20-35 kg的奶!牧人的山居生活非常忙碌,並非能像牧畜只顧吃喝拉睡度暑假。除了得領畜群找對地吃到好草外,還得把新鮮擠出的奶就地處理加工。

    每年春暖花開後,畜群戴上大牛鈴浩浩蕩蕩上山吃草,漫遊四個月。山路並不好走,畜群也得爬山越嶺,牠們平均總共得遷移16.3公里長的路,往上爬590公尺高度。

    這段時間每天擠出的奶不但量豐且濃郁香醇,製作出的乳酪品風味絕佳,也是瑞士起司之所以名聞世界的關鍵因素。



    當早晚氣溫開始轉濕涼時,就是準備下山回農舍過冬的時刻。下山行像是一種畢業儀式:結束山上游牧生活,畜群平安且吃的胖胖壯壯,任務完成,可以回家了! 牧人穿上傳統服飾,驕傲的領著經過一番刷洗打扮,頭頂花冠與頸戴大牛鈴的畜群,興高采烈歡喜回鄉。牛鈴聲響遍山道,想必村裡大小與來看熱鬧的遊客早已準備好慶典迎接畜群與牧人凱旋回鄉。“畜群下山”是瑞士極具特色阿爾卑斯山節慶之一,山區各地方皆會隆重舉行,日期大多是在八月下旬至九月中。這樣的慶典儀式從中世紀開始就已存在。

    能夠把普遍傳統轉成獨到特色,就靠信念與經營。美國有西部牛仔傳奇,Billy the kid 和 Lucky Luke而瑞士則有阿爾卑斯山的Heidi海蒂和Armailli牧人。





    Cowbell Serenade牛鈴小夜曲


    疫情期間,人們旅遊方向轉往國內,除了滑雪遊湖外,也開始注意到瑞士本土的國家級,區域性以及自然生態公園。瑞士國家雖小但因組成分子來自不同文化傳承, 每個區帶都各有其特別的風土人情,加上不同語系的間隔,其實在國內也可以享受到異國風。


    雖然時代已改變,牛鈴的存在功能--在山裡霧中可隨鈴聲找到牲畜所在,如今早已可被電子晶片取代。曾經有人建議禁用牛鈴,認為那是噪音,擾人睡眠;也有人認為配戴沉重的牛鈴對動物是種身體傷害。其實大牛鈴只在慶典時配戴,平時牠們只戴較輕便的鈴。對牧人而言, 牛鈴與牛不可分割,每條牛有自己的名字,也有自己的鈴 : 牧人可由鈴聲辨別出自家的每條牛。那是牧人與其牲畜的聯繫,他們之間的關係像是一家人,朝夕相處。要他們放棄牛鈴,不聽鈴聲,那就是否認他們的專業與傳承,有誰願接受 ?

    有些道德問題隨著時代發酵 : 比如動物的權利與尊嚴。乳牛每年得受孕一次,生一隻小牛才有奶,天天被擠奶,人道嗎? 是否也得禁食肉類 ? 是否得拿掉牛鈴 ? 很難解的議題。


    走了一天的路,回到民宿,聽到後院有一條牛哞不停,不知為何? 太陽開始下山,熱氣漸消,牛群在樹下乘涼搖鈴,等夜的來臨。我倆喜孜孜地拍照錄音,想補捉住這甜蜜的景象做紀念。牛鈴響起的小夜曲是自然的天籟之音最是療癒。入夜後,牛入棚,林間的蟲鳴繼起,伴我們入夢鄉。


    後花園



     


    參考資料:

    -https://www.swissmilk.ch/fr/durabilite/bien-etre-animal/en-suisse-les-vaches-ne-manquent-pas-de-fourrage/ 

    -https://www.pronatura.ch/fr/2023/la-disparition-des-terres-en-quatre-chiffres

    -https://madeinbern.com/fr/experiences/toute-l-annee/evenements/meilleurs-evenements-culturels/inalpes-et-desalpes 

    -https://themes.agripedia.ch/fr/economie-alpestre-especes-et-races-animales/

    -https://www.swissmilk.ch/fr/durabilite/ 

    -https://notrehistoire.ch/galleries/la-desalpe-en-suisse-romande#:~:text=V%C3%A9ritable%20tradition%20agricole%20h%C3%A9rit%C3%A9e%20du,passer%20la%20saison%20d'%C3%A9t%C3%A9

    -https://www.rts.ch/archives/grands-formats/13386686-les-armaillis-lahaut-sur-la-montagne.html#chap0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