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厭煩了網路的貓咪照,但仍一直按讚。按讚貓咪、或按讚猛男在海島小屋的吊床假寐、靚女在火車靠窗戶看夕陽、一群人在曼谷潑水節留念,都勝過在網路爭辯左派、右派、跨性、cis-gender。
台灣酸民環境類似美國從前的 town-hall,表面民主、大鳴大放,其實敢叫囂才顯得出份量。但敵對兩方之意識形態無限滋長,何時搭橋、溝通?
布考斯基的名詩〈The Crunch〉寫道:
more haters than lovers.
people are not good to each other.
詩中的「人與人不善待對方。(people are not good to each other.)」還重複好幾次,但最後布考斯基放出一線希望:
there must be a way.
surely there must be a way we have not yet
thought of.
在那個 WAY 被想出來之前,只能繼續被意識形態荼毒。
-------------
以下是發表於報端的文章
社群媒體暴露人心劣根性,遇上美國大選、巴黎奧運、英國暴動,人們上網叫囂毫無分寸,較之當年英國討論脫歐和川普首次選總統,更令人汗毛直豎。看眾人發言,美國人互批左派惡棍和右派傻蛋,英國人封閉又反移民,連標榜多元的奧運也有不知所云的偏見。謬論只消用誇張表情錄十秒短片,就幾千人按讚,萬一回應貼文,反而冒出更多類似的,網路環境變成有毒大染缸。
這陣子,至少兩個言論亂流和奧運有關,一個是開幕式找變裝皇后演出耶穌死前的最後晚餐,另一個是選手是否跨性別爭議。當人們競相發言,真的確定自身立場嗎?就前者而言,倘若拿宗教開玩笑等於彰顯多元容忍,那麼,台灣稍早有人把媽祖亂點鴛鴦譜嫁關公還冠夫姓,豈非普天同慶的美事?
至於譴責作家羅琳等等「反跨性」,不少發言者並未思考,自己是支持跨性或認定某選手未跨性,此乃邏輯相反的兩件事,遑論當今性別認同從「無性」到「泛性」已超過五十種,性別政治光譜不同位置的批判不該隨意畫等號。爭執跨性議題者,常非爬梳七十年來性別理論的演化後提出見解,而是直覺性護衛自我利益;自我優先則不惜踐踏別人,是否大家都在「美國川普化」?
如今社會充斥意識形態,性別、種族、階級、左右…人人成為意識形態鐵衛兵,問題是,掛著意識形態眼鏡張牙舞爪,真讓我們更文明嗎?
最近重讀佛斯特的《窗外有藍天》,意外發現,一百多年前,英國旅客在義大利相遇,第一天見面竟優雅地討論選舉、愛爾蘭獨立,後來回英國,也和初次謀面的房東聊政黨、社會主義。
這太驚人了,台灣現在即使老鄰居多半只敢聊天氣,提到政治藍綠就吵架。然而,「數位化的人」一旦上網,很自我保護者也脫下隱身衣,衝第一線嘶吼口號。
筆者的世代曾追求百分百言論自由,看現在,台灣有人主張管制言論,美國好幾個憲法層級的言論官司正在進行,不免懷疑當年喊自由喊人權喊錯了。人人本來不同,逐漸流行的數位排毒,是築牆把烏煙瘴氣擋在魯賓遜小島外;牆外確實有人全身結滿意識形態傷疤,傷口潰爛化膿,還撕開繃帶想把爛瘡細菌感染別人。我期盼,也許文明更進步,數位牆外的喪屍,都是未來的朋友,等待我們踮起腳尖,去握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