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

含有「左派」共 14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近年來,「包容」、「多元」、「身體正向」等概念盛行,卻常淪為道德表演的工具,反而壓制弱勢群體。本文分析多個案例,例如身體正向運動、政治人物的文化姿態、環保名人的雙重標準,以及企業利用多元化諮詢牟利,指出偽包容的本質是資本主義對左派運動的收編,並探討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Morris Yen-avatar-img
1 天前
很喜歡看你深刻的洞察力, 對弱勢的關懷,讓我可以反思! 其實我也知道,資本主義下的利益本質, 弱勢都是韭菜群, 被麻木牽引的一群. 然而.... 真誠與表演存乎一心, 是很難界定的, 自其變者而觀之?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我也常常懷疑自己的慈悲, 是為人拔苦與樂? 還是為己心安理得? 我希望自己懂得批判, 懂得背後邏輯, 也反躬自省... 謝謝你很棒的觀點分享 !!! 必讀!
皋月-avatar-img
發文者
21 小時前
Morris Yen 謝謝厚愛。其實我無意批判該名警官,我相信她是真的出於好心。我質疑的是文章中提到的其他人物。作為一介凡人/韭菜,問心無愧地行動就好,會不會好心辦壞事那已非自己能決定的了。
18歲的格陵蘭女性在哥本哈根附近的醫院產下女兒,但嬰兒出生僅一小時後就被丹麥當局強制帶走並送往寄養家庭,因為她未能通過「育兒能力測試」(FKU)。已經有人號召在哥本哈根等地舉行示威,抗議丹麥政府對格陵蘭原住民執行以白人價值為基準的FKU測試是殖民主義遺毒、文化歧視云云。我說:你們都搞錯重點了。
Thumbnail
Morris Yen-avatar-img
2025/08/25
科技始終必須來自於人性
皋月-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26
Morris Yen 謝謝你的誇獎,我也只是發些牢騷而已,盲點肯定不少。希望多多交流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越南曾經被建議需要被當時的蔣政府或是法國駐軍佔領的選擇,當時他們拒絕了被中國佔領的提議,驅逐了中國人後,儘管受到了冷戰的介入分裂成了兩國,然後又在之後的戰爭中死了數十萬人,但是至少他們不是中國的一省,而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斯拉沃熱·齊澤克理論中關於文化批評的矛盾,指出其在避免「拯救話語」的同時,滑向文化相對主義,並運用齊澤克自身的理論來批判其盲點,特別是「鄰人化」的邏輯與對文化邊界的神聖化。文章並提出跨文化道德批評是一種「神聖暴力」,需要勇氣承擔後果,並呼籲拋棄道德相對主義,回歸普世人權的價值。
Thumbnail
Slavoj Žižek, 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 (London: Profile Books, 2008), 斯拉沃熱·齊澤克在《暴力:六個側面的反思》中講了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個工人每天下班時推著手推車出工廠,保安總是仔細檢查車內,卻從未發現任何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最後,投機世代被忽略到這樣,或是被認為不應該稱呼某些人投機世代,因為這是一種歧視,具有偏見。 有道理嗎?沒,似是而非。
Thumbnail
冷戰後的格局,要先從冷戰前的矛盾下手,才會明白為何主要國家,自蘇聯解體後的行為走向。如果沒有回望過歷史,多方面回望歷史,多軸線回望歷史,就會陷入近年重新詮釋歷史的進步狂潮之中,不可自拔。
Thumbnail
  從進步派的立場來說,他們當然樂見看到更多元的主要角色,但他們顯然沒有能力、也沒有打算讓所有作品不能出現白人主角。也就是說,如果他們要回應這個被煽動出來的假議題時,就必須負擔更大的認知成本,去說明「希望看到更多元的主角」與「主角不能是白人」之間的差別--雖然這本來應該是無比明顯的。
在談論政治話題時,「左派」 與 「右派」 是高頻出現的標籤。這對誕生於數百年前的概念,不僅塑造了現代政治的基本框架,也持續影響各國的政策走向與社會思潮。但左右派的內涵並非一成不變,背後是複雜的歷史演變與理念分歧。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