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聊聊耳機玄學

前言

前陣子失心瘋買了特價的AKG N5005,在各種折騰下又看了一些以前沒完全弄懂的東西,這篇算做個心得隨筆,資料來源就不一一翻出來了,大家也姑妄聽之。順帶一提N5005確實是好聲音,個人心中價值大概接近萬元1

一、耳機玄什麼

作為一種重現裝置,優質音響講究聲音平直,優質螢幕也講究色深、色準,總之以「忠實重現」為評價標準,同時也有客觀數據可以佐證,但耳機就有各種調音,走向,還有不同音樂適合不同耳機一說。難道就沒有一條可以完美重現聲音的耳機嗎?還真的沒有。

這裡暫且不論周邊的各種誇大不實的產品、推銷話術,這些東西或多或少在其他領域的電子產品也有。客觀上耳機有先天限制:一、人耳在構造上對中高頻段有增益;二、人體對低頻的感受是主要來自身體的震動。以上兩種「人體EQ」在耳機上都沒辦法發揮,導致真的(對麥克風來說)平直的耳機聽起來會悶悶的,不自然。因此業界對耳機的響應曲線有各種不同的目標。

這些曲線背後代表不同的測試環境(聲音反射等)、設備(喇叭數量等)、主觀評價要素。像現在主流的哈曼曲線(橙線是2017年入耳式耳機版,最新是2019年2版)是在相對自然的環境搭配受測者的主觀偏好拼出來的「多數(約六成)人喜歡的聲音」,有一定商業參考價值。其他一些主打客觀科學的曲線以還原「耳朵」聽到的為目標,不考慮低音對身體的震動補償。詳細的說明可以點上圖看Crinacle的全文。

這裡可以先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耳機響應曲線是不是代表對聲音「加料」,導致聲音偏離「創作者意圖」?顯然不是,這些目標區線都是為了還原「平直響應的喇叭(也就是理論上錄音間用的喇叭)」發出的聲音所做的補償,尤其是3000Hz的增益是公認必須存在的,也因此各種曲線的大體趨勢很像。

以上還只是對於耳機的響應曲線的評價,光是「平坦自然」就有不一樣的解讀,更別提其他可測量但廠商基本不會測的聲音參數(底噪、各種線性、非線性失真等),畢竟一堆需要解釋的曲線哪有各種材料、工藝、聯名調音師有宣傳效果。再加上所謂的「心理聲學2」作祟,選購耳機就陷入一個看參數不夠,實際聽也可能被騙的狀況。自然一切就變得玄之又玄,又有廠商或「玩家」間發明的各種名詞3,情況從複雜變得難以理解。

二、小結

話雖如此,耳機還是有好壞之分的,以「高還原」為目標的話,自然是越接近目標曲線的「好球帶」越好。不是說響應曲線相近的耳機聲音就一樣,但至少大致方向不會錯,更細節的「音質」就沒辦法了。既然一般人拿不到全面的測試數據,而且讀懂數據也要花時間學,我認為當下最好的方法還是搬出那句老話「聽的是音樂,不是器材」,多聽現場的樂器、人聲,了解那些聲音的質感之後自然知道那些耳機的再現效果比較好4。再不然直接請耳機店店員推薦自然均衡的耳機也是可以(笑。

至於「監聽耳機」是否就比較優質。一般而言監聽耳機不是混音用的,理由就是前面提到的耳機的侷限性。因此品質穩定、耐用才是監聽耳機的賣點,頻率響應是否準確倒是其次,畢竟再準都沒有監聽喇叭準確、實用。有像森海HD600那樣經典的平直曲線,也有日本現場監聽第一品牌Fitear 須山補聽器,跟上面的目標曲線基本沾不上邊。


1 原價999美,現在常駐160美,限時特價會到99美。

2 這裡不是指心理暗示,而是像等響曲線那樣的東西,縱使人耳幾乎聽不出1db 的響度差異(用正弦波測的話),但實際音樂中只要調高1db 的音量就會有顯著的效果(更鮮活之類的,可以體驗的網站)。導致就算自己AB測試兩支耳機也很容易被每次的音量、配戴干擾。

3 很多時候所謂的音場、解析、彈性、動態、結像力都是對響應曲線不夠熟悉導致的誤解,個人體感至少一半以上對耳機的聲音印象可以用響應曲線解釋。

4 在此先不考慮錄音在混音時就追求不自然的聲音(藝術、商業選擇)或老錄音的硬體限制導致的失真。至於所謂的「自然的錄音」或者說「發燒錄音」有哪些,總之不會是渡口或加州旅館。兩個基本都是低頻過多,其參考價值還不如每個人本來就熟悉的音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