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情節都一再強調「氣氛」的重要。用台灣的情境就是「不想把事情鬧大」的那種社會氛圍。作為中產階級的格調,這種「氣氛」等同於公眾場所的和平,是一種必須維持的狀態。所以老闆,作為統治階級,有權力用破壞氣氛來攻擊員工而不受質疑;男主角在職場用破壞氣氛的罪名來譴責女主角,也因破壞職場氣氛被開除;女主角則在咖啡廳用破壞氣氛對男主角施加壓力。沒有權力的人則只能遵從這個「氣氛」的法律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格調,甚至是人格。也因此人與人之間是疏離的,有很多話不能說,很多事不能做。這就是為什麼老闆在店裡咆哮,開除男主之後,顧客都不當一回事,員工也只能偷偷送別男主。—「能不能不要破壞氣氛?」-從音樂劇《She Loves Me》看職場「氣氛」文化 。
【影后】的這個片段中,黃仲崑的角色明顯是為富不仁的壞人,雖然相關精華總是用「神解圍」、「大跳音浪」之類的文字來形容主角如何英勇地與之對抗(連集中線都用上了),但底下的留言可以看到很多人看這段爆哭。除了把性作為權力的對象、主角用犧牲自己的方式解圍之外,這個片段使人感到壓抑的設計還有很多。
一、劇情轉折的關鍵語句「什麼啦你?/不跳是吧?/那你不跳的話,現在氣氛搞僵了」
在這句之前,王董充其量是一個酒醉的變態,然而此處開始放Auto Sad 的配樂(延伸觀看)後,「什麼啦你?」壓低語氣率先改變氣氛,之後是一段無人接話的沉默,然後開始究責,王董變成了一個可惡又強大的變態,其重點就在「搞僵氣氛」這個台灣人耳熟能詳的說詞。在這句話出現的語境中,「搞僵氣氛」作為一種不應該出現的狀態,往往都是說出來的那方促成的,用以脅迫對手滿足自己的要求。
問題就來了,「氣氛」指的究竟是什麼?又為何「氣氛」變成了一種需要維持的東西?被指責破壞氣氛的人總顯得無所適從、百口莫辯,真正破壞氣氛的人卻都理直氣壯。
這就連結到開頭引用的內容了,扼要的說,「氣氛」文化至少在20世紀初的匈牙利劇本中就用來形容中產階級格調了。有權力的人以之作為統治工具,沒有權力的人則必須盡力維持這個東西來換取生存。除非他們打算改行去工地、農場、工廠上班,否則「氣氛」二字延伸出的種種行為規範就必須遵守。另一方面,這些行為規範也帶來雖虛幻卻令人嚮往的聲望、格調。
二、主角的衝突手段以及背景選擇
接續上面的提問,這齣戲裡的「氣氛」體現在場景以及角色職業上。餐廳的和室包廂呈現的明顯主次座位以及封閉空間、精緻打扮而沉默的侍者,不但代表著統治階級的文化,也讓人無處遁逃。設想場景換到熱炒店的話,拍桌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被逼迫者也將有更多可能逃離現場。演藝行業則是典型的中產階級樣貌,他們不以物質的生產或加工來賺錢,而是提供知識、服務。由此區隔又衍伸出許多文化、藝術、品味上的區隔。設想主角如果是種田的或做菜刀的,那氣氛絕對不會是影片的樣子。
綜合起來,一群演藝工作人員在高檔日式包廂中的行為舉止規範就在觀眾腦中自然浮現了。簡言之就是影片開頭那種說好聽話打哈哈的感覺(暫且不討論勾心鬥角的部分)。
主角用高過主人的音量說話以及拍桌,看似勇於破壞氣氛,卻是以迎合對方要求為藉口所為。實際上還是在肯認、鞏固當下的權力關係,沒有壓過壞人的氣場。人家大可喝退兩人,死皮賴臉的繼續要求妮妮跳舞。
由於這層關係其實沒有改變,主角的行為就不算是對抗而是獻祭,使得熟悉社會規則的觀眾會一直感到不自在。之後兩人尬舞的畫面也是因為這些背景設定才顯得壓抑。這過程中其他角色的反應鏡頭都只是再再鞏固這層情緒而已。
三、與音樂劇 She Loves Me 當中的劇情對比
詳細分析都在開頭引用的文章裡了,這裡總結性說明。全劇開頭就定下了香氛店員工的氛圍,也就是那套互相恭維不問是非的感覺。
之後有兩次「搞僵氣氛」的劇情,一次是老闆在上班時間當眾不斷大聲斥責男主角的工作能力,其最後受不了也大聲回嘴,結果就是辭職。另一次是兩名主角在高檔咖啡廳相遇。女主角用尖叫(破壞氣氛)要脅男主角離開,後來果真引來經理逐客。然而男主角用更大聲的音量說女方喝的酒裡有蒼蠅,經理只好連聲道歉。
作為一齣喜劇,這兩個橋段在處理「搞僵氣氛」的衝突時都是採真正的對抗形式。面對有絕對權力的老闆,主角直接離職來脫離這個關係。而面對有相對權力的外場經理,主角則是可以用計來反客為主,以破壞氣氛來威壓對方。
這兩種處理方式都使劇情、角色是可愛的,讓觀眾看了沒有負擔。相較之下影后的橋段不真正對抗這層關係,所以讓人感到壓抑、糾結,甚至產生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