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閱讀時間 ‧ 約 32 分鐘

馬多夫騙案 – 金融史上最大、最多名人機構墮入的龐氏騙局 | 財富先後害死兩名兒子

    誰是馬多夫?


    全文

    馬多夫(Bernard Lawrence Madoff)曾經是納斯達克(NASDAQ)交易所主席,也是華爾街上極具威信的人物,不過後來卻發生一件事推翻了一生,並導致家破人亡。

    他出生於美國紐約皇后區一個平凡的猶太人家庭,他讀書時就靠暑假時間做救生員和經營自己的草坪洒水器安裝生意,蓄下日後創立公司時的部分資金來源。

    大學畢業後,他考取了股票證券經紀人資格,然後以5,000美元註冊「馬多夫投資證券」(Bernard L.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 公司,主要做股票買賣的仲介生意。1970年代,馬多夫協助推動金融市場的革命,不靠固定佣金,改以靠差價以及給經紀人微薄賄賂以贏得大量訂單而賺大錢。他也是首批使用電腦螢幕看盤與交易的金融家,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的證券公司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他的兩個兒子也在其公司任要職,他表面上的成功令他得以在1990-1993年擔任納斯達克(NASDAQ)主席。

    除了面上的生意,他和青梅竹馬的露絲·阿爾彭(Ruth Alpern)在1959年結婚後,據稱從60年代初他開始接受岳父索爾阿爾彭(Saul Alpern)和阿爾彭家公司的兩名年輕會計為他籌集的資金暗地裡成立不見得光的業務,這兩名會計開始靠發行票據來維持給馬多夫現金流,他們並未按照法律規定在SEC登記這些票據,進行一些差價投資等。

    真正最大的金融騙局始於1992年,馬多夫利用自己在行內的威信和人際網路,加上他善足投資者心理,利用龐氏騙局成立投資公司,聲稱每年投資回報穩定地高達12%-13%,許多投資者被高回報吸引。在他的騙局維持的20年内,無論市場行情如何,凡是投資於該計劃的人,每個月都會定時收到高於銀行存款的回報,從而深受投資者信任,也因此令越來越多人入局。

    欺詐金額高達650億美元的金融騙案!


    一般龐氏騙局只能支撐兩三年,而他以其高明的騙術居然維持了20多年,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歐洲客戶要求緊急取回70億美元資金,以應付金融危機,這個騙局才被識破,欺詐金額累計竟然高達650億美元!

    2008年12月10日,馬多夫被逮捕的前一天,他在公司的聖誕派對上對兒子們坦白了一切。他的兩個兒子立即告發了他。聖誕晚會的第二天,當FBI探員敲開馬多夫的頂層公寓的門,問他「有沒有證明清白的解釋」時,馬多夫乾脆地回答,「沒有。」他就被戴上了手銬。這一戲劇般的一幕宣告了他的經營了半個世紀的巨騙結束。

    在法庭上,馬多夫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不過他說他是從九十年代才開始了欺詐,「我早知道我做的一切都是錯的,確實是犯罪。」

    他還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開始旁氏騙局的時候,我以為它很快會結束的……」,「隨著歲月的流逝,我意識到,我被捕的這一天會不可避免地到來」。

    2009年6月,紐約聯邦法院判處他150年有期徒刑;罰款1700億美元,沒收所有個人財產,拍賣其分佈全球各處的豪宅、名畫、名貴汽車、遊船、飛機等等,包括他事先轉至其妻名下的8千萬美元資產被減至250萬供她養老。他的幾個左右手員工,包括他的弟弟被起訴坐牢。

    馬多夫為家族置下的所有豪宅、遊艇都被充公還債,只剩下一個老年的妻子露絲住在一個出租別墅中,生活花銷受到嚴格控制,凡100美元以上的款項,都要上報給馬多夫案件的還款基金會。截至2023年底,基金總計已發放9期共42.2億美元的補償金給4萬零843名受害人,幫助受害人獲得91%以上補償,並將於2024年底發放最後一期補償金。

    據報導,共有4800個投資機構和客戶上當受騙,受害者遍及亞、歐、美洲,其中包括:慈善組織、國際機構、大批富豪、銀行、大學、醫院與基金公司等,而且受害名人也不少,包括

    • 全球知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 Spielberg)
    • 大明星凱文.貝肯(Kevin Bacon)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
    • 時裝品牌Kay Windsor創始人卡爾·夏皮羅(Carl Shapiro)
    • 紐約大都會隊老闆威爾朋(Fred Wilpon)
    • 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 好萊塢「夢工廠」老闆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 紐約「每日新聞」媒體老闆祖克曼(Mortimeer Zuckerman)
    • 世貿中心開發商西爾弗斯坦(Larry Silverstein)
    • 美國最大床上用品商店3B公司老闆費恩斯坦(Leonard Feinstein)
    • 費城老鷹隊老闆布萊曼(Norman Braman)

    受害機構包括

    • Fairfield Greenwich 集團 75億美元
    • 萬通金融集團旗下的對沖基金Tremont公司 33億美元
    • 桑坦德銀行(Santander)28.7億美元
    • 奧地利銀行(Bank Medici AG )21億美元
    • Ascot Partners 18億美元
    • 紐約投資公司「Access International Advisors」14億美元
    • 富通(Fortis Group) 13.5億美元
    • 瑞士銀行 10億美元
    • HSBC 10億美元
    • 瑞士BENBASSAT & CIE私人銀行 9.35億美元
    • Primeo SelectFund 8.35億美元
    •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 4.5億歐元(6.05億美元)
    • RBS 皇家蘇格蘭銀行 6億美元
    • BNP 法國巴黎銀行 3億5000萬歐元
    • Man Group 3.6億美元

    財富先後害死兩名兒子

    更令人唏噓的是,馬多夫的成功騙術以及聚集的財富並沒有給他自己的家庭帶來幸福,反而造成了極為悲劇的後果。大兒子馬克(Mark Madoff)在他被捕2周年的時候,於2010年末上吊自殺,並在留下的字條上充滿恨意地寫道:「伯尼,你現在知道你是如何用你欺騙的一生毀掉你兒子們的生活了吧。」馬克終年48歲。

    小兒子安迪(Andrew Madoff)2014年死於淋巴癌。安迪是坎培爾的朋友,他曾對這個記者朋友說,「他迅速殺了馬克,然後慢慢殺掉我。」

    這起案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不僅有3.7萬名投資者受害,許多人因此家破人亡,甚至有人自殺。此外,這起案件也嚴重打擊了投資者對金融市場的信心,引發了對監管機構的質疑。2009年,馬多夫被判處150年有期徒刑,這相當於終身監禁。他的公司也被迫清算,資產被用於賠償受害者。這起案件暴露了金融監管的漏洞,促使監管機構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他在2021年在獄中逝世,終年82歲。

    為何馬多夫可以成功詐騙?

    1. FOMO – 馬多夫總是強調保密,這為他的投資帳戶蒙上了神祕色彩,並給人一種獨家專享之錯覺,他透過大肆宣揚自己的投資多麼具有排他性,從而將投資者的恐懼從擔心虧錢,變成了擔心在這場賺錢遊戲中掉隊而落於人後。
    2. 知名人士 – 他在1990-1993年擔任納斯達克(NASDAQ)主席,威望非常高,要騙入入局非常容易。
    3. 提高參加門檻,他先提高自己的身份,加入會員費極高(會員費30萬美元,每年的慈善捐款必須超過30萬美元以上)的「棕櫚灘鄉村俱樂部」,會員都是猶太富豪,來獵取自己的「客戶」。設置只接受單筆1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後變成500萬元,最後只接受單筆10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而且聲明拒絕要查詢其生意運作的投資者,令投資者認為能把錢給他投資乃是身份高尚的象徵。
    4. 其實他給出每年12%-13%的回報率在當時的環境也算合理,只是太過平穩,如果你在1992年投資美國指數至2008年,你的年均回報率真的差不多約為10%,和馬多夫騙局中的年均年回報相若。

    什麽是「龐氏騙局」?

    馬多夫騙案是「龐氏騙局」的一種,源自於美國一名意大利移民查爾斯龐茲 (Charles Ponzi)。龐茲在1919年策劃了一個陰謀,成立了一件空殼公司聲可以購入歐洲的郵政票券,再將票券在美國出售,因為政策跟匯差的關係所以具備套利的空間,承諾投資者可以在3個月内獲得40%投資回報,但其實只是將新投資者的資金作為利潤支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引更多人入局。隨着更多人加入,資金逐漸入不敷支,10個月後騙局泡沫爆破,後期的大量投資者蒙受大量金錢損失。

    總結一般龐式騙局的運作模式有以下幾點

    1. 後金補前金的金字塔結構:
      因為龐式騙局不是真的產生足夠利潤給投資者,所以需要有找尋新資金來提供交待給早期投資者,所以會有不同階層的人向下線發展成為新的階層,直到資金枯竭為止,就像我們俗稱的老鼠會。
    2. 告訴你風險極低、報酬極高的獲利模式:
      利用人本能的貪婪跟恐懼,不用付出努力、風險極低、躺平等著賺大錢。
    3. 通常連結某種投資標的:
      聲稱連結某種投資標的,比特幣、塔位、股票、房地產等。無論連結甚麼標的都有可能,但不代表真的需要投資這些標的,這只是吸引你的手段,因為實際獲利也不是靠投資這些標的,而是一個人拉另一個人的資產。

    如何不陷入龐式騙局

    首先,現在的騙局,特別是近年的加密貨幣、KK園、點數黨都非常精密,的確是防不聲防,只能盡量減少,雖然採用的科技精密了,不過萬變不離其中,例如一些很久沒有聯絡的朋友突然間找你,或者一些假扮親友的WhatsApp、電話訊息等,大家要特別留意

    1. 不急於獲取高回報
      凡是過高的投資回報就要加强警惕,「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先問自己這事情這麼好怎麼會找上我?」,要理性看待過高的回報,每年「保證」長期超過8%都有奇怪,在投資前要充分瞭解投資產品,看清條款,確保自己對企業運作和所投資的金融產品有基本的認識。
    2. 不要盲目從眾
      人的心理是最容易被利用的,多人做的事情不代表正確。放到投資上也是,多人投資的產品並不代表產品越好,反而要警惕,好的投資機會有怎會肆意傳播?
    3. 回歸自己投資目的
      每個人的投資資金和投資目的都不同,在決定每一次投資前,不要盲目聽取大勢所驅,要先回歸審視自己的情況,投資資金是否足夠?希望短期投資還是長期投資?抑或只是單純的投機行為?聽到低風險高報酬,配發穩定又不用努力,先亮起警訊。
    4. 小心明星效應
      馬多夫憑藉自己在金融市場累積多年的名聲,取得受害人的信任,使他們在防備鬆懈之下受騙。我們應警惕,無論對方是知名人士,或與你有多相熟,投資前都要仔細想清楚,不要盲目相信別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