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超級專案管理〉總結: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本世紀最偉大的建築

    建築的優雅白色曲線,令人想到鼓起的船帆,好似下一秒就要乘風而起。雪梨歌劇院在半世紀前完工,成為澳洲引以為傲的國家象徵與國際寶藏。是唯一一個設計師還未過世,就被聯合國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與印度泰姬瑪哈陵和中國長城並列,不僅如此,在疫情前,每年還為澳洲帶來一千萬人次造訪,十二億澳幣的觀光收入。

    由丹麥設計師,約翰・烏松,在連澳洲都還沒去過的情況下,僅憑缺乏細節、但極具想像力的草圖,贏下澳洲政府在一九九五年舉辦的歌劇院建築設計比賽。

    而時任州長,喬・卡希爾也展現大刀闊斧的魄力,即便烏松在此之前沒有任何重要作品,堅持下令在九五年二月必須開工,最終成就本世紀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肥尾專案

    但這最偉大的建築之一,最初的建造計劃只有四年,預算七百萬澳幣,最後卻花了十四年,一億澳幣才痛苦地完工,超時十年,超支百分之一千。九六年,烏松就被政府解僱(包含技術缺失與政治因素),同年離開澳洲,從此再沒踏進澳洲一步。七三年完工後當然沒有出席開幕典禮,更沒有人提起他的名字。在零八年過世之前,都沒有機會親驗見證自己傑作完工的樣子。

    巨型專案鐵律

    事實上,類似的大型專案超支超時已是常態,但攤開數據後,狀況還比預想的普遍。

    本書作者做了一件空前的事情,他從一九八零年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收集共一百三十六國、二十多領域、超過一萬六千個大型專案,分析他們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符合預算的只有47.9%、 符合預算與時限的只有8.5%、符合預算、時限與效益的,更只有0.5%。失敗不斷發生、模式太過明確,明確到作者開始稱之為「巨型專案鐵律」。

    所以本書結合廣泛的案例與數據,試圖分析專案失敗的共通毛病、提供實用的策略幫助我們在執行日常生活的大小專案時能符合預期。

    每項專案都有兩項限制:成本有限、變數必然。有限的預算、時間,要每一分力都能精準地運用,避免「無用功」的情況;現實的不確定性與未知,要能最大程度控制變數,照著計劃進行或有辦法即時調整。

    我發現本書提供的方法跟練習投籃是一樣的。效率就是投籃準度,變數就是籃筐大小,提升命中率的方法只有練,套用在專案管理就是:累積經驗。

    猶豫就會敗北

    分析數據,失敗的專案通常曠日廢時,成功的專案通常一氣呵成,越長的執行時間,越有可能遇到無法預測的變數(疫情、車禍、生病等),方法就是速戰速決、降低風險、減少變數。

    如同埋伏底角的射手接到傳球,若心中產生一絲猶豫,害怕投丟、害怕防守者追上,那一絲心理狀態有可能就真導致肌肉施力錯誤,或給防守者足夠的時間,恐懼失敗反而成為失敗的原因。就我的經驗,當我開始失準、開始在意是否施力點不對,反而無法專心,而當手感發熱時,往往接球後抓住一絲空擋就直接投出,根本沒有思考時間,都是由肌肉記憶帶動整個身體。

    總而言之,猶豫反而無用,一氣呵成才能屏除雜念。難道Curry在奧運最後一顆三分球,頂著兩名防守者、忽略Lebron與KD兩大巨星在另一側的空擋,後撤步騰出空間球進是思考過的嗎?

    慢思快行

    但不是訂一個不合理的時限就All in 下去,書中舉出許多為了搶快而規劃粗糙、急於趕工,最後因建設缺失釀禍、造成人命的案例。一氣呵成是成功專案的結果,不是原因。Curry能靠本能就反應出一整套背運、後撤、投射,也是靠長期的訓練,與經歷無數次類似的場景所累積的經驗。

    這裡就得引出書中核心的觀念:慢思快行。

    每項專案都有兩個階段,規劃與執行,慢思快行意思就是,慢慢規劃、快快執行。但這裡的慢,不是空想、不是慢吞吞做出來的東西就是好的;好的規劃包含:探索、想像、分析、測試、然後再來一遍——就是試錯與迭代,盡快得知現實的反饋並調整,因為在設計圖上只需要改動圖紙,在現場可就沒這麼容易。在場下投丟一萬球也無所謂,反而能夠增加在關鍵時刻進球的機率。因為試錯的過程繁瑣且花費時間,所以才要慢慢來。

    書中共九個章節,其中七章都是關於如何規劃,可見規劃對專案成功的影響。好規劃的第一步,就是在做任何動作之前先問:為什麼?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美國一對夫妻本想裝修家裡廚房,原本預計三個月、十七萬美金,但最後卻延期十八個月,預算超支五十多萬美金。原因是開工後,因為房屋老舊,當時技術潦草,事後也不曾補強,所以必須炸開廚房下的地板重新加強支撐,之後又嫌地板醜,不如換新的,又想說只有廚房是新地板很怪,不如全部地板都換了⋯⋯從廚房到整個一樓,看到二樓的問題,又打算一次用完。

    計畫一般始於答案,沒能始於問題,這對夫妻的計畫始於「翻修廚房」,卻沒問為什麼需要裝修廚房。計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為了翻修廚房而翻修,如果他們一開始先問為何要翻修廚房,例如是為了招待客人、或不滿家裡整體裝潢,他們就會在規劃階段就意識到,要的不只是廚房,是整體的重新裝潢,再深入研究屋齡背景,或許直接買新房子是更好的辦法。

    以終為始,先挖掘計畫最根本要解決的問題,從那裡開始著手,投入成本才能最有效率的運用,而不會像上述例子,目標不斷更改,過去的投入成了白工。如提重物,可以拿著上頭的握把一路拖著走,一開始很方便,但施力不便,拖行還會磨損物品,或可以麻煩一點,從底部整個抬到肩上扛著走,起初需要比較多的力量蹲下、站起、把物品撐到肩上,但一路施力輕鬆,物品也被保護得安全。

    皮克斯規劃

    確立目標後,許多人誤以為拿起筆,想像、推測、寫下理想的計畫流程就叫規劃,但這叫作白日夢。為什麼要規劃?目的是在執行階段、付出的成本無法回頭之前,能有確定所付出的能得到預期成果的計畫。但要如何才能確定付出能得到預期效益?試。

    皮克斯工作室的動畫製作流程是最經典的例子。當有了初版劇本後,會由五到八人的動畫團隊與導演繪製整部片的分鏡腳本,然後以一張兩秒的數量串成一起,配上簡單的音效與工作人員配音,完成一部可供觀賞的簡易版電影,讓其他工作人員實際觀看電影、給出反饋(Youtube搜尋:toy story black friday reel,可以看到玩具總動員其中一版的一小段,胡迪還是個自私自利的小人)。

    每次試映完團隊會再根據反饋修改劇本、畫出分鏡、拍攝、配音、剪接、試映⋯⋯這樣的流程每部電影一般會重複八次,修改幅度隨著次數會越來越少、篩選出越來越多可用的素材。該如何確定觀眾看電影的感受會如何?直接給他們看一遍觀察他們的反應。

    試,的意思是在盡可能模擬實際狀況之下做測試,因為憑空推測的數據,準確度絕對不會比從實際狀況得到的經驗來的準確。成本當然會比紙上談兵高出許多,但當你臨時發現需要修改的段落,需要找Tom Hanks重新配音時,你才不會在乎多畫那幾千張畫的代價(還想寫籃球訓練也是會模擬場上會發生的情況設計訓練,但已經說太多了⋯⋯)。

    如果要翻譯成勵志雞湯slogan那就是: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專案好壞的差異?

    好的專案是走向執行階段,已經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了(或在能力、成本之下控制到最低)。

    常見的規劃不良,就是把未知的問題丟到執行階段解決,雪梨歌劇院就是如此,在設計圖缺乏細節、不知該如何完成貝殼狀的建築的狀況下就匆忙開工,一開始根本沒人知道在蓋什麼,甚至必須炸掉已經完成的部分,重新再來。雖然烏松最後找到解決辦法,但預算已經大幅超支、進度落後。

    一個好專案,首先做任何動作都必須徹底搞清楚為什麼,這真的是所需要的嗎?規劃時盡可能模擬實際情況,犯各種可能犯的錯,迭代出最清晰、剔除任何未知問題的版本,才能在執行階段一氣呵成地完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