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個月要幫我爸組新電腦,不是很了解桌機的我倉促地做起功課,在選擇配件時,明明都是8GB記憶體,還是願意多花錢選有看過它名字的金士頓;原本CPU選Intel,店員看了我勤儉持家的預算與需求,幫我換了AMD,說效能比同價位的Intel好,圖形運算上也比較強。
為什麼根本不了解金士頓,只因聽過它儲存裝置製造上「感覺」很穩定,就願意白白多掏錢?品牌是如何影響我們做決定的?
「品牌」對大腦,就是「一堆情感的集合」,要闡述這點,要先了解大腦的功用與其如何運作。
海鞘幼蟲時期是長得像蝌蚪的海洋生物,當他找到適合的地方生存,就會固著在原地,轉化成為袋狀型態,過濾浮游生物和水中有機物維生。由於不需要再使用大腦控制身體移動,便消化掉自己的大腦、脊髓作為養分。
海鞘算是脊椎動物的祖先,以此科學家指出,生物為了生存需要移動,而大腦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控制身體移動,以及為了克服在移動上會遇到的各種威脅,進而發展出記憶、認知、感覺處理等功能。
大腦理解、儲存訊息的方式,是感官受到刺激,刺激轉化為電信號,信號透過神經傳導大腦,經過杏仁核與海馬迴,杏仁核判斷是生存的威脅與否,威脅則賦予負面情感(emotion),如恐懼、厭惡等,反之則賦予正面情感,而海馬迴則判斷訊息是否為生存的必需,越必需的經驗越容易儲存為長期記憶。
為了在隨時有立即性威脅的環境中,能快速、效率地判斷事物是否為威脅,大腦演化出對任何事物都有所感的獎勵機制,如攝取甜食會產生愉悅,因為糖分是身體維持機的重要營養,且在過去得來不易,大腦對自己釋放愉悅的感受,鼓勵我們主動去爭取;如遇到危險時會分泌腎上腺素,所以一分泌腎上腺素,杏仁核就讓大腦感到恐懼、緊張,以便未來能規避類似情況。
大腦是移動的工具,透過對事物的情感來達到這一點。英文 emotion 跟motivation 都共享有拉丁字根 movere,移動之意。
但在生活在基本生存條件得以隨時滿足的現代社會,應付的更多是要理性思考的狀況,依賴感覺的機制在此時就顯得過時,反而無法做出生活在現代最有利的決定,如攝取過多糖分,如害怕脫離舒適圈而無法進步。「我們不是思考機器,我們是會思考的感覺機器。」安東尼奧・達馬吉歐(某個在這領域很厲害的人)
回到開頭,難聽點說,品牌就是利用大腦會「有所感」這套古老的獎勵機制在現代的功能錯位,讓人感覺良好、產生消費慾望,願意掏出更多的錢來購買這份情感價值的營銷手段,好的例子有:Apple、Nike、Coca-cola。
惡名昭彰的例子,是已經改編為〈惡血〉一書,希望以量少、無痛的抽血流程,消除人們對針頭的恐懼,增加對血液檢測的意願,進而提高驗出疾病的機率,以增進人類的健康福祉。卻在技術上遇到瓶頸,無法研發出成功的機型,還繼續欺騙百億美元的投資、威脅公司內的吹哨者,但最終還是被揭露Theranos。
廣一點說,品牌即是在「有所感」的獎勵機制下,對任何與特定人事物有關的情感、感受、感覺(emotion)的集合,所以不只是公司、產品,任何人事物對我們都是品牌,反之我們對任何人也是。〈為什麼不該追求愛情〉一TED演講,主題是不該去追求他人,而是將自己視為品牌來經營,吸引與你價值觀相同,喜好、目標相同的人。
當然,產品實際的體驗也會是影響品牌的一環,但大腦作為生存工具的一面,永遠不會有我們希望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