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極簡生活家的印象,都是「東西極少」。我認為這個想法一半對,一半錯。
極簡生活家一詞,源自「Minimal」,意指「最低程度的」。繼續回朔的話,極簡主義其實是從"Minimal ART" 這個藝術派系,延續出來的概念。"
——《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
極簡主義(Minimalism)成為了現代的一種生活哲學,但你知道?這個詞最早是運用在藝術、設計、建築等領域。像作者提到的 "Minimal ART" 就是一個例子。藝術家拋下了個人的主觀感受,以簡單的幾何形狀去創作並且強調觀看者與空間的互動。
還有像是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勒·柯比意(Le Corbusier),強調機能模組化設計與建築物的純粹性。他主張建築應該服務於人的生活基本需求,這種理念對後來的都市規劃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極簡不僅限於現代藝術與設計,在過去幾個世紀的運轉軌跡,古代哲學家早已在探索人生「少即是多」的智慧。
極簡這回事,看來古人比我們還懂。
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強調理性和自律,減少物質依賴和慾望的控制,過著簡樸的生活追求內在平靜。像是著名的「二分法」,大意是指"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去掌控,然而有些事我們無法控制"。
專注於可以控制的事情上,並保持平靜接受那些不可控的事情,因為這些都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這種區分能讓人們將精力集中在能夠影響的事物上,可以幫助我們改善焦慮,對現代心理學也有深刻的影響,發展出認知療法等心理學派系。
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不過度干涉生活的自然進程,學會接受變化。這種思想反映出一種「無為」的生活態度,追求自然與內心的平和。甚至可以拿來治國,他在《道德經》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國家就像料理小魚一樣,需要輕輕的溫柔的處理,不要過度干涉。
佛教強調通過道德、禪定和智慧的漸進修行,來達到內心的平靜。而禪宗則不依賴教條,更注重個人體驗和內心的覺悟。
⟪中國禪宗史⟫有這麼一個描述:「各種食、衣、住、行等日常作務,一切起心動念、揚眉瞬目等,日常生活都是佛性之顯現。」簡單的生活是心靈覺悟的一部分,就是現代我們常聽到的"正念"。
起源於基督教初期,一群修士為了逃避世俗誘惑和尋求靈性上的淨化,選擇離群索居,過著苦行的生活。他們認為,通過自我克制和孤獨,可以與上帝建立更親密的聯繫。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隱修士開始形成群體,並在修道院內共同生活。修士們在這裡共同遵守嚴格的規章制度,並奉獻自己的一生為信仰服務。修道士會發誓放棄個人財產,過著禁欲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用品、居住環境都保持簡單,以對抗世俗欲望,尋求靈性的淨化。伊斯蘭教某些教派也是,比如"蘇菲教派"。
清教徒的儀式簡單,注重內在的信仰和祈禱,而非形式上的表現。他們強調節制、勤勞、誠實、自律和責任感等,這種價值觀也影響了後來的美國文化。
極簡,並非只代表生活簡樸,而是一種深植於內心的選擇與生活哲學。古往今來,許多文化和宗教就已經在推廣這種生活態度。老子講求順應自然,少一點對外界的執著,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佛教強調放下執念,減輕內心的負擔,達到解脫。斯多葛學派認為,內心的快樂和自由,並不取決於外界的物質,而是取決於我們對外在事物的態度。
古人一點一滴累積的智慧提醒我們,過度的物質追求,最終只會遮蔽我們的內心,使我們迷失在欲望的泥沼中。自由與平靜,來自於懂得如何舍棄,回歸單純,專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物。
正如莊子所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學會放下那些多餘的執著,反而能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