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6|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大陸奧運奪金模式的啟示

7月26日到8月11日的巴黎奧運成為這個暑假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台灣選手李洋和王齊麟在羽球男雙項目中再度奪得金牌,全台民眾為之振奮。這場勝利不僅展示了選手們的卓越技能,更喚起了全民的熱情與團結。體育運動具有團結人民的力量,無論在賽場內外,運動都能凝聚人心,激發出我們對美好未來的共同期待。

 

運動的個人連結

像我這種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原本與奧運運動員是八輩子扯不上關係。然而,筆者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就讀期間,有次與指導教授討論事情時,一位女孩興奮地闖進教授的辦公室。她與教授打了招呼,教授只好中斷我們的討論,問她怎麼了。她微笑著說沒事,只是來打個招呼。教授點點頭,讓她以後再聊,於是她笑著說:「老師有空,我教您打乒乓球。」然後便離開了。

 

我好奇地問教授這女孩是誰。教授告訴我,這是他這學期新收的碩士生。我驚訝地問:「她怎麼這麼囂張,還要教您打乒乓球?」教授笑著說:「你知道她是誰嗎?她是2000年世界女子乒乓球團體賽冠軍得主,夠資格教我吧?」我連忙說:「當然夠資格。」從那以後,在師門聚餐或教授的課堂上,我經常遇到這位總是充滿笑容的師妹,她也經常分享她訓練的經歷,這讓我對中國大陸的運動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中國大陸的運動訓練模式

中國大陸在訓練運動員方面一直有著嚴密的制度與科學的方法。為了在奧運會上多得獎牌,中國體育代表隊制定了一個五字策略:“小、巧、難、女、少”,即小眾、技巧性、難度大、女子和比賽人數少的項目。這些項目的競爭相對較小,能夠快速出成績。在培養選手方面,分為舉國體制和自我培養,形成互補。有些項目適合舉國體制,比如舉重、體操、跳水;而像網球這類職業化程度高的項目,則適合自我培養。

 

鄭欽文的自我訓練之路

這次奪得奧運女子網球金牌的鄭欽文,就是自我培養的典型例子。鄭欽文出生於2002年,是湖北十堰人。6歲時,她正式開始打網球,12歲時,她代表十堰參加湖北省運動會,並拿下兩枚金牌。隨後,她進入北京的匠心之輪網球學校,師從大陸網球名將李娜的恩師卡洛斯。

 

鄭欽文的父親早年是一名田徑運動員,後來從事過建材、汽配、外貿,賺了一些錢。他對女兒的網球訓練投入了大量資金。據聞,請卡洛斯教女兒一年的訓練費高達60萬元人民幣,後來前往美國的網球學校訓練,更是花費不菲。參加國際比賽的費用,包括食宿和機票,每年大約花費300萬元人民幣。

 

鄭欽文的父親還聘請全球最大的體育經紀公司IMG作為她的經紀人,這家公司旗下有網球天王喬科維奇、籃球巨星詹姆斯以及李娜和谷愛凌等著名運動明星。大陸媒體估計,鄭欽文的父親已經在她身上投資了至少2000萬元人民幣。當然隨著鄭欽文成績越來越好,相對也有回報,像是代言的品牌也越來越多,涵蓋從運動品到化妝品、從平價品牌到奢侈品。

 

據估算,目前有50到80個中國家庭將孩子送到歐美學習網球。如果其中有十分之一能成為國際級選手,那麼中國未來幾年將擁有5到8名頂級網球選手。相較於台灣,筆者的孩子也在打網球,去年隨母親回大陸旅遊時,與雲南當地的12歲組冠軍較量,僥倖獲勝。但看到大陸家庭如此積極培養小孩打網球,未來他們的發展確實不可限量。

 

全紅嬋的舉國體制培養

相較於鄭欽文的自我訓練,全紅嬋則是中國大陸舉國體制下培養出來的跳水選手。2007年出生於廣東湛江的全紅嬋,從小在湛江體校接受跳水訓練。起初,她還是一個「旱鴨子」,不會游泳,但很快學會了跳水。11歲時,她入選廣東省跳水隊,接受更專業的訓練。全紅嬋是同儕中第一個登上3米板,接著是5米跳臺、7米跳臺,最終站在10米跳臺上的選手。

 

跳水是中國大陸的強項,訓練非常嚴格。中國跳水隊每天訓練時間接近13-14個小時,訓練量非常大。教練對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此外,隊伍還定期舉行達標賽,激發運動員的求勝欲和競爭意識,從而提高整體訓練效果。

 

在訓練計畫方面,採用分階段的模式,包括準備階段、基礎階段和強化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訓練目標和強度,逐步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水準和身體素質。同時,隊伍還會進行週期性的賽事分析和系統追蹤,以優化訓練策略。

 

為了提升訓練效果,中國大陸跳水隊還使用百度智慧雲開發的“3D+AI”系統輔助日常訓練。這套系統主要通過高速相機捕捉運動員的各種動作,包括騰空高度、轉體動作和空中翻騰姿勢,生成量化分析和評估報告,幫助教練和運動員發現問題、改進動作。

 

從大陸訓練運動員的模式中學習

全紅嬋和鄭欽文的故事展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成功模式。全紅嬋通過中國大陸嚴格的訓練體系和舉國之力的支持,成為世界級跳水選手;鄭欽文則憑藉個人的努力和自我訓練,在國際網球賽場上取得巨大成就。

 

這兩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是通過國家的支持還是個人的努力,只要有夢想並為之不懈奮鬥,最終都能取得成功。中國大陸的成功經驗展示了科學與制度相結合的重要性,這正是我們應該借鑒的地方。希望台灣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發展出適合自己的體育訓練模式。讓更多台灣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發光發熱,為國爭光,讓我們在未來的奧運賽場上看到更多中華台北的名字,為台灣的體育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希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