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在這邊先跟各位坦白,其實我是一個對於心靈雞湯、自我成長類別書籍,長期存有偏見的人。當我走進一間書店,絕對是會對一整排陳列在心靈成長架上的書籍不屑一顧,因為我覺得那種書通常很垃圾、拼拼湊湊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語,就可以集結成冊,販賣給大眾,看了好像得到什麼,實際上卻什麼都沒有

還記得國小、國中的時候,老師很喜歡在推薦書單上列此類書籍,請大家回家寫心得報告;然後看著那些名言佳句,我常常都是滿頭問號……後來,我很同意網路上流傳的一句話:我需要的不是這種人生建議、或是一句話就能改變我的未來,我需要的是一筆錢

說完了這麼多我的厭惡,回到正題,身為一個在周遭人眼中偏向憤世忌俗的青年,又怎麼會閱讀此書呢?

只能說,前陣子不論做什麼稍偏競技類的活動,都能輕易感受到自己情緒的波動、難以克制,進而影響周遭人的情緒。經過深刻的反省後,決定重回書海的懷抱,試圖找回平靜的力量;而找回平靜的力量同時,很多人推薦一作法:冥想。剛好這本書又算是切中此要點,便決定來試讀看看,翻閱前面幾頁後,就忍不住讓人一直看下去了。

我可能錯了: 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出版社:先覺出版有限股份公司


以下有雷,慎入

我覺得本書引人入勝的方法流暢且特別,他不若一般的心靈書籍,會教條式列舉名言佳句,並在後面添加無聊小故事。作者是以他自己人生的時序為進行主軸並講述不同階段的體驗和領悟。讓人以一個平凡世俗者的角度,一同進入佛教、僧人的世界,書中並沒有太多的說教,全都是作者感受、反省、悟道,也充滿毫不矯飾的誠摯;譬如,作者也會在冥想時忍不住打瞌睡、看到漂亮空姐偷瞄、還俗之後最想做的事是戀愛...等等,都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終究,生而為人嘛。原來,17年的修行結束,還是會想要感受愛。

在讀這類書籍時,很容易看過去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回過神就已經忘記,所以我很反常地在電子書上做了筆記(電子書的少數優點,可以做筆記又不玷汙該書)。在談到本書內容前,必須先幫大家補足作者的相關知識。


關於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比約恩是瑞典人,27歲的時候就已經成功在西班牙一間企業公司擔任財務副經理的職位。而這看似光鮮亮麗的人生才正要開始時,他就突然領悟自己並不喜歡現在的人生,毅然決然辭職去了印度擔任聯合國經濟學家;而後他對冥想和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開啟了前往泰國成為森林僧人之旅。出家17年後,一直到2008年10月,林德布勞決定離開寺院,返回瑞典主持禪修閉關和舉辦講座,可惜好景不常,2018年9月,林德布勞被診斷出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2020年出版了這本我可能錯了,2022年與世長辭,享年60歲。

所以這本書也就如書名般,將他的人生以及所有的生命體悟化為此精華,以及他的最後一堂課。對我來說是自傳,也是一本很棒的心靈成長工具書,完全沒有說教的感覺,讀者彷彿跟著比約恩一起成長、一起困惑,最後再一起體會生命的美好。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其中,作者分享了佛陀的三項禮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作者提到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念頭,也不能決定他們應有的樣貌,但當我們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時,就會變得脆弱毫無防備。所以我們只能選擇是否要相信他們。其實這個概念也並非多新穎,他只是把它包裝成一句會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不要相信!乍看之下很酷很玄,但我認為他的意思就是,多數人總帶著刻板印象生活著,我們應該跳脫框架以一個更開闊的心態迎接所有事情,換個角度思考也許會有不同的解法。


#所謂成功及幸福的定義?

作者在「當下的智慧」這個篇章提到,我們很容易陷入認為幸福來自外在因素的想法中。譬如:藉由光鮮亮麗的職業,可以暫時抬高小我。

其實生活到了一個年紀,有了穩定的工作、伴侶、家庭關係,人生彷彿完成了許多階段性任務又彷彿停滯不前的時候,就會開始進行許多自我詰問,我成功了嗎?我感到幸福了嗎?這是我要的生活嗎?但也許,人生就是一直不斷地在尋找生命的意義(所以才有這麼多心靈雞湯),也或許,生命從來就不存在意義,所以才要一直尋找(或被定義)?

作者說,「很難質疑自己投入大量時間與滿懷抱負的事,也很難放棄看起來很正確和安妥的事,無論它是一份工作、一段關係或一種生活方式。」,對我而言,理性遠遠大於感性,一直很羨慕那些擁有明確目標和夢想的人,不論是工作、關係、生活方式,可以不在乎投資報酬率而勇往直前的人,心靈有多富足,令人稱羨。作者還提到愛因斯坦說:「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上天的恩賜。但我們創建的社會卻只尊崇這個僕人,忘記這項恩賜。」,追求平穩的理性,終究是平凡,眾人會尊崇,但平凡不會留下任何記憶,只是讓社會安穩的機制。



#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在第10章「古怪的群體生活」中,作者提到寺院生活就是全年無休的群居團體生活;作者雖然已出家為僧人,但他對每個人都有意見,「他們怎麼這麼討厭!我對他們很氣憤。當他們的行為舉止不如我意時,我會很不高興。」,看到這段時,我簡直喜出望外,想不到比約恩到頭來也是如我一般的俗人,很容易對其他人感到不悅並產生許多負面情緒。(甚至是沒來由的不悅,我朋友都說我討厭的人可能細數三天三夜都沒完)

然而比約恩卻在這邊提出了一個解方:「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比約恩還說什麼時候有人要因為我到處評判他,就要變成我期待的樣子?但我們居然一直這樣做?!簡直太可愛了。看到這邊我又情不自禁笑出來了,確實如此,而這樣類似的理論我也聽過,但實際上要執行卻很困難。

這邊想到一個小故事,當初調到新單位的時候,我跟其中一個同事都很受不了我們的主管,但我同事卻比我成熟很多,他很快化解了自己的矛盾(或是沒有,因為他後來也受不了調單位),他把主管的優缺點列出來,並試圖理解主管為什麼如此小心眼、沒有包容心、創造力、接受新知程度很低、怕事、愛推託、說話刻薄(講不完)。可能源自於他的原生家庭、目前婚姻狀態以及學經歷的自卑感驅使,所以同事發現當給他一個框架讓他去填空的時候他可以做得很好(所以他就不適合做主管阿),而他的優點是當他感受到屬下的不悅時,他有自省能力而且他其實還算敏銳(真的很硬想)。但我後來有運用了同事給我的方法,慢慢找到平衡的模式,雖然還很難做到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但好像可以先試著做到"不那麼厭惡",其實也算是自我解脫,不然每天沉浸式的厭惡也會很疲憊。

比約恩:「當浪潮一波接一波滾滾而來時,我們努力留在岸上,然後互相磨掉鋒利的稜角,直到變得光滑。」(被討厭的勇氣呢?)

#有魔法的箴言-我可能錯了

在第十三章「有魔法的箴言」中,比約恩終於提到了本書的重點金句,而這其實是另一位比丘-阿姜·價亞薩羅在某個講座中開示的,最能保證幸福感的方式莫過於漸漸習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比約恩最後總結:我們往往認定生活應該按照自己的希望與計畫發展,但通常情況並非如此,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這是一種智慧。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就是一種智慧。


*版主點評:

其實裡面提到的許多看似雞湯金句的內容,並非我所節錄的三言兩語可以好好道盡,我十分推崇這本書也認為它的確會對很多人的生活帶來一些改變,或許我們能放下成見,慢慢吸收並內化這些別人花了大半輩子所產出的深刻體悟為自己的養分。

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好好收藏並反覆翻閱的好書,或許每個階段、每次閱讀都能為自己帶來更不同的領悟。

*因為我第一次是閱讀電子書,本身閱讀器是黑白的關係,第二次在書店看到它的實體,卻被書封驚豔到了,封面圖《崇敬》(Adoración),是當今古巴重量級且身價最高的藝術家托馬斯.桑切斯所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巧克洋芋片的多元宇宙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