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歷史】小看日本航空實力而被消滅的英國艦隊 - Z艦隊

raw-image


Z艦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海軍中隊,由戰艦威爾斯親王號、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和隨行驅逐艦組成。該組織成立於1941年,其目的是加強英國在遠東的殖民駐軍,並阻止日本向英國屬地擴張,特別是馬來亞和新加坡。由於缺乏保護Z艦隊的飛機、低估日本武裝部隊以及部署Z艦隊的政治動機而非海軍動機都被歸咎於Z艦隊的毀滅。


背景

遠東增援策略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計畫對日本帝國發動戰爭,目的在保衛英國在中國的利益(攻擊戰略),並保衛英國的交通線,特別是通過印度洋的交通線(防禦戰略)。新加坡被選為英國皇家海軍(RN)的主要基地。它將艦隊置於中國的航行範圍內,該基地也位於印度洋東部前緣防禦區「馬來屏障」上,儘管嚴格來說新加坡不需要奉行防禦戰略。在1920年代,皇家海軍可以從英國和地中海增援遠東艦隊,以充分實施進攻戰略。到20世紀30年代末,必須考慮與德國和更強大的日本帝國海軍(IJN) 進行戰爭;如果發生歐洲戰爭,遠東艦隊可用的海軍力量將會減少;增援會逐漸到來,最終的總兵力只夠防禦戰略使用。 在1940年的戰略討論中,如果美國參戰,英國請求美國在大西洋(對抗德國)和馬來障礙(特別是新加坡,對抗日本)提供海軍援助。所需的美國海軍力量將來自太平洋艦隊,太平洋艦隊的規模不足以完成這兩項任務。美國對將太平洋艦隊部署到新加坡心存疑慮,所以最終選擇了大西洋。盟軍一致認為大西洋戰區至關重要,並在隔年的ABC-1會談中確認了這個選擇。 儘管如此,英國仍希望在新加坡建立一支海軍部隊,他們認為新加坡是唯一可以充分涵蓋重要的印度洋貿易路線和英國東部自治領的地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抵達大西洋的美國海軍將取代英國海軍,從而使英國海軍能夠向東重新部署。1941年2月,英國皇家海軍在此替代的基礎上計劃組建東方艦隊,並將其調往印度洋和新加坡。 東方艦隊對遠東的增援將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儘早將最少的兵力調入印度洋,以對抗進行商船攻擊的日本巡洋艦;第一階段將發生在大西洋替代的早期。第二階段是在美國海軍在大西洋的動員完成後,將東部艦隊的大部分力量轉移到新加坡,或者如果新加坡陷落,則轉移到東印度洋。東部艦隊的移交預計將在美國參戰80天後完成。從1941年2月到1941年12月初,該計劃的基本結構保持不變,但細節定期修改。 到1941年8月,第一階段計劃為H艦隊,第二階段戰艦、納爾遜級戰艦和復仇級戰艦盡快加入。組成完整的東方艦隊的限制因素是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短缺,第一批抵達印度洋的英國主力艦是9月中旬的戰艦「 復仇號」和10月初的戰列巡洋艦「反擊號」 。


回到進攻計劃

美國並沒有等到參戰就開始活躍在大西洋。到1941年8月,美國在大西洋的參與足夠多,使得和平時期執行英國遠東海軍增援計畫變得可行。9月,有人提出第一階段可以變得更加強大,東部艦隊的核心可以在1942年1月就位,在印度洋將使巡洋艦能夠自由地在馬來屏障之外活動。 憑藉如此強大的力量,RN於9月恢復了對日本的進攻計畫。在ABC-1會議上,美國拒絕以美國航空母艦特遣部隊來強化美國亞洲艦隊。 新的RN計劃復活了這個概念,新加坡將成為東方艦隊的主要維修基地。戰時,菲律賓的馬尼拉將成為其前線作戰基地。過於樂觀地依賴馬來亞皇家空軍(RAF)的掩護,以及大西洋會議上宣布的美國對菲律賓的主要空中增援;後一個因素甚至可能沒有被RN策略家考慮到。

英國對日本意圖的評估

7月,日軍進軍印度支那南部。作為回應,英國從8月到9月初重新評估了日本的意圖,並得出了一些結論。日本人在決定向北或向南擴張戰略之前,正在等待德國入侵蘇聯的結果,但正在集中資源以應對前者。由於日本侵占印度支那,馬來西亞很脆弱,但由於北方選擇和季風季節,馬來亞並沒有立即受到威脅,這將阻止馬來亞兩棲登陸,直到1942年2月,它低估了推動日本走向南方戰略的經濟因素,也沒有意識到泰國灣受到季風的合理庇護。 結果,對馬來亞的空中增援被推遲;飛機前往中東,並向蘇聯提供援助。總體而言,日本似乎處於不利地位,增強軍事威懾仍可能阻止戰爭或延後戰爭的爆發。




選擇威爾斯親王

8月下旬,英國首相邱吉爾與第一海務大臣達德利·龐德海軍上將討論了遠東增援問題。邱吉爾提議用一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戰艦來擴充第一階段,美國在8月初的大西洋會議上宣布有意向大西洋部署現代戰艦;這將使喬治五世國王級艦艇可用,龐德贊成將喬治五世國王留在英國。 龐德提議將納爾遜號、戰列巡洋艦名譽號和一艘航空母艦駐紮在新加坡。這將在和平時期具有威懾價值,並在戰爭爆發時撤回錫蘭;英國認為新加坡的戰時艦隊必須與日本海軍的主要部分具有競爭力。有趣的是,直到1942年春天,龐德才設想在遠東建造一艘航空母艦。 在10月17日至20日的會議上,英國國防委員會正式討論了增援遠東海軍的問題,以應對10月16日溫和的近衛政府垮台的情況。邱吉爾和他的內閣同意8月至9月對日本意圖的評估,贊成部署現代戰艦以起到威懾作用。作為進攻戰略的一部分,英國皇家海軍計劃派遣納爾遜級戰艦復仇級戰艦前往新加坡,但納爾遜級戰艦無法部署,九月底,納爾遜號在地中海受損。船員休假導致羅德尼號在12月中旬之前無法部署,並且需要在1942年2月至5月期間進行火砲改裝,然後才能進行進一步的行動。經過修復後,最早可以到達遠東的是1942年8月20日,委員會決定派遣威爾斯親王號前往南非開普敦。一旦到達開普敦,審查將決定是否將該船繼續前往新加坡;這將使威爾斯親王號能夠先適應家鄉水域的緊急情況。 10月17日,邱吉爾請求為Z艦隊提供一艘航空母艦,但沒有任何結果;最早可用的航空母艦將是英國皇家海軍不屈號 (HMS Indomitable),將於11月投入使用。與戰後的說法相反,不屈號並未分配給Z艦隊。在12月7日列出遠東地區判斷目前和預期的艦隊實力,決定將航母分配給東部艦隊。11月2日,為期三週的檢修開始時,該航空公司在牙買加金斯敦停飛之前並未收到任何此類命令,於是12月8日之前加入Z艦隊的培訓不需要停飛和放棄訓練。


威爾斯親王號啟航前往新加坡

威爾斯親王號和護航驅逐艦伊萊克特拉號快艇號赫斯珀洛斯號在英國組成G艦隊;他們於1941年10月25日從格里諾克起航。赫斯珀洛斯號暫時由西方司令部調派。三天後,英國皇家海軍軍團號也暫時加入了護航行動,而伊萊克特拉號快艇號則分開前往亞速爾群島的蓬塔德爾加達加油。第二天,赫斯珀洛斯號和軍團號隨著其他驅逐艦的返回G艦隊指揮。G艦隊於11月5日在弗里敦加油,並於11月16日早些時候抵達開普敦。 11月2日,邱吉爾接到通知,龐德打算在G艦隊抵達開普敦之前進行10月20日商定的視察,但龐德從未進行過視察。英國海軍部按照其進攻計劃,致力於在威爾斯親王號起航遷往新加坡。10月21日,海軍部通知相關海軍司令部,該艦正在前往新加坡的途中。G艦隊啟航後,海軍部尋求加速過境速度。11月6日,菲利普斯預計在開普敦停留7天,並於12月13日抵達新加坡。11月11日,海軍部正式命令威爾斯親王號反擊號在錫蘭會合,然後前往新加坡。但此命令是邱吉爾有所保留,戰艦可能會為了速度而放棄護航;因此,G艦隊只在開普敦停留了兩天。直到10月5日,邱吉爾仍然認為將威爾斯親王號遷出開普敦的決定仍在審查中,並接受了龐德的建議和決定; 邱吉爾並不知道海軍部在去年十月重新採取了進攻立場。 英國計劃透過媒體報道G艦隊抵達開普敦以進行宣傳和威懾,但由於訪問時間縮短而被打亂。對船員的採訪和攝影師的參觀被取消。日本外交官11月19日報道了這次訪問;此後,日本人預計威爾斯親王號將於11月底抵達新加坡。 G艦隊於11月18日下午離開開普敦,向東航行途中在毛里求斯和阿杜環礁T港加油。 它於11月29日抵達錫蘭,並與反擊號以及驅逐艦相遇號(HMS Encounter)和木星號(HMS Jupiter)會合;這些驅逐艦是從地中海艦隊調來的。菲利普斯下船並先行飛往新加坡,與當地指揮官會面;12月4日,他還飛往菲律賓會見美國指揮官。G艦隊最終於12月2日抵達新加坡並於12月8日戰爭爆發時重新命名為Z艦隊


1941年12月10日,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的損失,航空偵查所拍攝。


最終部署和損失

菲利普斯於12月8日下令Z艦隊出擊,對抗日本在泰國灣馬來亞的兩棲登陸。相遇號木星號因缺陷待維修而無法服役,並被第一次世界大戰驅逐艦吸血鬼號特內多斯號取代出擊。1941年12月10日,威爾斯親王號反擊號被日本飛機擊沉,成為第一艘在海上航行時僅被敵機擊沉的主力艦。 事後證明馬來亞的英國空軍不足以為Z艦隊提供空中掩護。 菲利普斯也未能充分利用情報資源。因此,他嚴重低估了攻擊規模,認為敵方攻擊機大部分將是水平轟炸機,而不是陸基海軍的魚雷轟炸機。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