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巡洋艦最上號
最上型是日本帝國海軍(IJN)在1930年代建造的由四艘巡洋艦組成的艦級。根據《倫敦海軍條約》的重量和武器裝備限制,她們最初被歸類為輕型巡洋艦。日本廢除協議後,所有四艘艦都重新裝備了更大口徑的火砲,並重新歸類為重型巡洋艦。此級艦艇全部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均被擊沉。
▪︎船艦資訊
排水量:11,200噸(最上號竣工時)
長:200.6公尺
寬:20.6公尺(最上、三隈)、20.2公尺(鈴谷、熊野)
吃水:6.15公尺
裝置:大型鍋爐8台+小型鍋爐2台(最上、三隈)、大型鍋爐8台(鈴谷、熊野)
動力:船型齒輪傳動渦輪機,四軸推進,152,000馬力
航速:35.0節
續航力:14節/8,000海浬
編制:944人(最上竣工時)、874人(鈴屋竣工時)
武器:
(輕巡洋艦)5人座60倍口徑15.5公分三聯裝砲塔、40倍口徑12.7公分雙聯防空砲、4挺25公釐雙聯機槍、2挺13公厘雙聯機槍、4具61公分三聯裝魚雷發射管。
(重巡洋艦)5人座50倍口徑20.3公分雙聯砲塔、4門40倍口徑12.7公分雙聯防空砲、4挺25公厘雙聯機槍、2挺13公厘雙聯機槍、4具61公分三聯裝魚雷發射管。
防護:側面100mm、彈藥庫140mm、甲板35-60mm、主砲塔25mm
搭載:3架水上飛機,2架彈射器

最上級更換主砲塔後的武器裝備及裝甲佈局圖。
|設計
對於1931年的艦隊補充計劃,日本海軍認為其巡洋艦實力不足,因此選擇建造華盛頓海軍條約允許的最大數量。因此,最上級巡洋艦選擇了在五座三聯裝砲塔中安裝 155 毫米(6.1英寸)火砲(日本首創),並且能夠 55° 仰角,使最上級成為極少數擁有雙用途(DP)主砲的巡洋艦之一;除此之外,她還配備了非常強大的防空保護,以及首裝重型砲塔的巡洋艦。 為了減輕重量並提高橫向穩定性,該級潛艇採用了更緊湊、更低的上層建築,由鋁製成,並採用焊接而不是鉚接。在重量限制內只能安裝10台鍋爐(之前的高雄級和妙高級則為12台),煙囪的佈置也盡量減輕重量;中間煙囪塔沒有自己的排出口,而是將廢氣排入前煙囪的下側,前煙囪本身從底部傾斜,因此在其頂部與後煙囪的煙囪合併。新的齒輪傳動衝擊式渦輪機為最上級增加了22,000馬力(16,000千瓦),最高速度提高了 1.5 節(2.8公里/小時;1.7英里/小時)。然而,保護裝甲並未減少,該級能夠承受比英美艦艇更多的砲擊損害。

輕巡洋艦三隈號

第七戰隊時期的鈴谷號(1937年)

竣工時的熊野號
最上級巡洋艦申報重量為8,500噸,但實際設計重量為9,500噸,試航時排水量為11,169噸。1935年,在聽取海軍情報部門關於日本公佈的排水量數字的報告時,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總監(DNC)說道:「他們一定是在用紙板建造船隻,或者在撒謊。」 然而,設計師們有些過度了;過大的艦橋重導致不穩定,射擊試驗發現船體焊接出現裂縫。最上號和三隈號改裝了船體結構,熊野號和鈴谷號則增加了船體構造,使船寬增至20.5公尺(67英尺),排水量增至11,200噸,速度降低 2 節(3.7公里/小時;2.3英里/小時)。 日本退出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後,制定了對整個艦隊進行現代化升級和擴建的計畫。從1939年開始,該級艦進行了大規模重建,用雙聯裝 203 毫米(8英寸)火砲取代了三聯裝 155 毫米砲塔,將 155 毫米砲塔移交給大和級戰艦。事實上,設計師在設計該級艦時就考慮到,可以將 6 英寸火砲替換為 8 英寸火砲,這實際上使她們成為重型巡洋艦,並規避了《倫敦海軍條約》,儘管日本已退出該會議,並且不是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的簽署國。 此級還增加了魚雷防護;總體而言,排水量增加到13,000多噸,速度降至35節(65公里/小時;40英里/小時)。

同人創作的鈴谷和熊野
美國海軍的布魯克林級巡洋艦是專門為對抗最上級巡洋艦而設計的,因此其武器裝備與改裝前的最上級非常相似,佈局也幾乎相同,不過美式 6 英寸/47 口徑火砲是半自動的,射速更高,並且每個砲塔中的三門武器都安裝在一個套筒中。日本選擇 155 毫米口徑火砲令人好奇,因為日本已經服役了性能幾乎相當的 6 英寸(152毫米)火砲。儘管由此產生了多種類似口徑的火砲,但日本對 5-5-3 條約比例感到不滿,並發誓要按照 1922 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和 1930 年《倫敦海軍條約》允許的極限進行建造。由於法國已經在三艘杜蓋-特魯安級巡洋艦(1922年至1926年)中使用了155毫米主砲,這成為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允許輕型巡洋艦使用的最大口徑火砲。但這種推理是錯誤的,155 毫米口徑火砲的砲彈重 56 公斤,口徑稍小的火砲砲彈重 45 公斤。新砲採用的是新設計,而不是對現有設計的微小修改。

三隈、鈴谷和熊野
|戰爭服役
四艘該型艦艇組成第七艦隊,支援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初期的南方作戰。她們也參與了荷屬東印度戰役,為日軍的初步勝利做出了貢獻。1942年3月1日,在巴達維亞海戰役中,最上號與三隈號聯手擊沉了美國重型巡洋艦休士頓號和澳洲輕型巡洋艦珀斯號。她們還在商船攻擊行動中擊沉了幾艘商船 。 四艘艦全部參加了錫蘭海戰,之後她們都參加了中途島海戰,但在從中途島撤離時,最上號與三隈號相撞,最上號失去了艦首。在隨後的空襲中,最上號遭到嚴重損壞,三隈號沉沒。三隈號是第一艘沉沒的日本重型巡洋艦。在修復最上號受損的過程中,其後砲塔被拆除,飛行甲板被延伸,將其改造成一艘能夠搭載 11 架水上飛機的航空巡洋艦。 熊野號和鈴谷號原計劃在印度洋執行商船攻擊任務,但在美國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後被匆忙派往所羅門群島。她們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海戰,包括第二次所羅門群島海戰、南太平洋海戰、第三次所羅門群島海戰、轟炸亨德森機場等。隨後,鈴谷號和最上號在1943年11月的拉包爾空襲中受損 。 1944年6月,最上號、鈴谷號、熊野號三艘艦參加了馬裡亞納海戰。熊野的飛機發現了敵方特遣艦隊。 萊特灣海戰期間,最上號作為西村艦隊的一員,參加了蘇里高海峽海戰,但遭到敵方砲火嚴重損壞,撤離期間又遭遇空襲而無法航行,最終被鑿沉。隸屬於栗田艦隊的鈴谷號在薩馬海海戰中遭到美國飛機的襲擊時起火,導致其攜帶的魚雷爆炸並沉沒。 在同一場薩馬島戰役中,熊野號的船頭被敵方魚雷擊中,由於速度減慢,她只能獨自經科倫灣撤退,駛向馬尼拉。儘管該船在途中遭受多次空襲而受損,但她還是抵達了馬尼拉並進行了緊急修復。該船啟航前往日本進行全面維修,但被美國潛艇的魚雷擊中,無法繼續前進。經過再次緊急修復,該船恢復了航海能力,但在1944年11月25日,她遭到美國航空母艦的襲擊後在聖克魯斯灣傾覆沉沒。 隨著熊野號成為最後一艘巡洋艦,所有最上級艦艇在戰鬥中損失殆盡。

伊勢灣的熊野號(前景)、三隈號(中)和鈴谷號,1938年。
|同級艦
▪︎最上號輕巡洋艦
▪︎三隈號輕巡洋艦
▪︎鈴谷號重巡洋艦
▪︎熊野號重巡洋艦
|同人創作

碧藍航線 鈴谷和熊野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