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嗨~ 有在發漏 EC 近況的讀者應該知道,EC 在 2024 年四月一個人跑去歐洲玩了三週,所以這個系列就是要來跟大家分享我的歐洲獨旅的感想。
我當年就讀政大英文系時,曾經到荷蘭萊登大學交換半年 (Leiden University,也是荷蘭最古老的大學)。那時候覺得荷蘭真心超級美,不管到哪都是風景如畫。隨著時間流逝,我對荷蘭還是念念不忘,一直想要找機會重返歐洲。
不過我後來久居澳洲,從澳洲出發的機票真的超級貴。雖然澳洲一年有 20 天年假,但我通常也都是用在回台灣的行程上。四月中時我突然發現昆州勞動節在五月初,只要請假 10 天就可以獲得一個長達 18 天的假期(澳洲因為是聯邦制,除了全國統一的國定假日之外,有些假日在不同州/領地會是不一樣的日期)。在經過一番掙扎之後,尤其是在友人 Joyce 的鼓勵下,覺得此時不去更待何時,所以心一橫就訂了去歐洲機票!
我當時的其他選擇還有:台灣 (來回票價$1000澳)、日本東京 (來回票價$800澳)、越南 (來回票價$500澳),還有一個台灣一週+日本兩週的 Combo 行程(來回票價$1500澳)。
機票分析
必須要說從澳洲飛往歐洲真是一個大工程!
首先是澳洲離歐洲真心是太遠了XDD (其實澳洲離哪都遠哈哈),再來是布里斯本雖然是澳洲的第三大城,但布里斯本出發的飛機遠遠沒有雪梨跟墨爾本出發的飛機多,也因為競爭比較少,所以票價比較昂貴 (這時候就羨慕住在大城市的人 QAQ)。所以我最後買的機票是國泰航空荷蘭進、瑞士出,香港轉機的機票,來回票價是 $1920 澳幣 (約 38000 台幣)。
如果從台灣出發的話,其實還滿容易買到台幣兩萬出頭的歐洲來回機票 (甚至是直飛的班機),所以台灣的朋友們請好好把握XD
其實我一開始單純只是想要回荷蘭重溫舊夢,並沒有什麼特別想去的行程。嘗試了幾個歐洲主要的航點後發現「荷蘭進、瑞士出」的票價特別漂亮,因此就決定把瑞士排入行程XD
因為有三週的時間,所以考慮中間再安排一個國家,這時候就發現歐洲的行程真是太難排了!不管去哪裡都很方便,而且每個地方也都各具特色。後來我不經意查到莉莉嗯的德國紐倫堡遊記,覺得真的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城市,因此就選定了德國。最後根據荷蘭到瑞士會經過德國的火車路線,排定了這次的歐洲行程。
這裡有個前情提要,因為我曾經在荷蘭住過半年,當年就已經去過歐洲八國旅行 (荷蘭、比利、盧森堡、德國、法國、英國、愛爾蘭、挪威),所以我的行程安排可能會跟初次去歐洲旅遊的人不太一樣。我覺得如果你是第一次去歐洲,覺得玩單國太可惜 (因為像德國、法國都超級大,一個國家就可以玩很久),我個人會覺得荷比盧會是我比較推薦的行程。
另外因為我是一個人去的,所以其實行程超級彈性,想幹嘛就幹嘛,所以有些行程我根本是前幾天才決定的(例如我到了德國慕尼黑後才發現離奧地利薩爾斯堡很近,所以就臨時決定去奧地利一日遊),以下的行程表就以實際行程為主。
不知道大家出國旅行都是哪種風格?
我自己是那種大行程確定好,其餘細節且戰且走的人XD 例如我會把機票訂好、選定城市跟每個城市各待幾天、城市之間的交通安排好 (看是要用火車通行證,還是事先訂早鳥票更便宜)、各城市的住宿點訂好,然後就這樣XDDD
我有朋友則是出國前會做出一本精美的旅遊手冊,包含每天行程、餐廳安排,看到他們分享的行前筆記我都覺得他們應該要出書販賣,太精緻了!
關於住宿,我挑選的標準是:
其實我的住宿條件挺簡單的吧(嗎?) 設定完以上篩選條件後,我就會把順序設為價格由低到高,然後排除掉照片一看我就不想住的,看一看評論有沒有什麼地雷,如果沒有,那哪一間便宜我就訂哪間,這就是我的選房策略! (但是瑞士真心是太貴了,所以後來我就跑去住膠囊旅館了XD)
其他還要做的事情有:
我個人不喜歡在異國開車,因為我通常是獨旅沒有人換手,而且我覺得在一個你不懂當地交通規則、有時候甚至連路標警語都看不懂的地方開車,其實滿危險的,所以我通常不會租車。但自駕的好處是行程安排比較自由,也可以去到更多大眾交通不方便抵達的景點。
廉航很便宜,但要注意機票價錢通常不包含行李,加上行李後的票價不一定更便宜。跟火車站相比,機場通常都會離市區或景點比較遠,所以往來機場的交通費、提前抵達機場的時間都要考慮進去 (例如搭火車你最晚5分鐘前到月台也來得及,機場可不能這樣)。再加上廉航飛的機場有可能不是該城市的主要機場,例如你打算先抵達巴黎戴高樂機場(巴黎主要的國際機場),然後再搭廉航去葡萄牙,你想說就在機場轉機,以為轉機時間不用太長也沒關係,但殊不知去葡萄牙的廉航可能根本不是戴高樂出發,而是其他小機場,所以訂票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巴士通常也滿便宜的,根據行程也可以買跨國隔夜巴士,省下住宿費。我自己坐過荷蘭往英國的跨國巴士,中間會經過海底隧道,其實滿酷的!但是通常隔夜巴士不會太舒服,大家可以視自己身體狀況做考量。而且有時候跨國巴士站不一定會在主要的火車站附近,有可能你會在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下車,這點也需要事先調查。
火車應該是我在歐洲最喜歡的旅遊方式,因為歐洲火車路線四通八達,而且班次多,一下車很容易就可以抵達住宿點或是景點。想要省錢且行程非常確定的人可以買早鳥票,想要時間彈性的人可以選擇火車通行證,但具體哪個划算,通常還是要看具體行程而定。
這也是一個很看人的選項,如果你有一定想要去的景點,請務必事先查好開放時間,例如週一可能很多博物館不開,所以就要避免把博物館行程排在週一。或是有些行程事先訂票,可以省下很多排隊時間,那就要先準備好。或是如果你有必吃餐廳,那也可以考慮事先訂位或是查好餐廳的營業時間。有些景點則不建議事先訂票,例如瑞士的山區行程(少女峰、鐵力士山、策馬特峰等等),因為山區天氣變化莫測,可以當天上山前看 web cam 再決定是否上山,因為天氣不好時花了大錢上山也是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到XD
網路上應該有更多詳細分享,我就不列打包清單了,簡單列一下我個人這次學到的經驗吧XD 我這次是四月底到五月中的西歐跟中歐行程,也就是歐洲的春天,春天出遊的好處是人潮不像夏天那麼多,壞處就是天氣變化多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要去瑞士,我會建議你至少要五月中/五月底之後再出發,因為有時候四月的積雪還是很厚、湖面還在結冰,很多行程是不會開放的。
春天西歐/中歐(荷蘭德國瑞士奧地利)打包重點:
這感覺是個千古難題,大家也青菜蘿蔔各有喜好。
以下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
我不是一個東西很多的人,我也建議大家去歐洲不要帶太大的行李箱,因為歐洲石板路真的多、很多火車站跟住宿點也真的沒電梯,扛著大行李箱移動真的很困難。
我個人是帶一個23寸的行李箱,加上行李箱的行李總重約 13–14公斤,我覺得很夠了,也覺得我打包得不錯,25–30度的香港、熱到爆炸的德國、狂風暴雨的荷蘭跟瑞士的雪山裝備都顧到了。
隨身的話,我有一個日常外出的帆布袋(有拉鍊,這是重點)跟一個後背包,但後背包完全是為了應付在香港 day trip,因為溫差太大了,必須帶個後背包裝衣服,我的後背包完全可以塞進行李箱,我平常跑行程也都沒有背後背包,它就只是一個單純的登機包。雖然大家都說去歐洲不要帶後背包(我也同意),但我這次去荷蘭德國瑞士奧地利覺得治安還是跟十幾年以前一樣不錯,路上也很多人背後背包,所以我覺得可以視你去的國家選擇。
我個人討厭登機箱,因為我覺得登機箱裝不了什麼東西,移動時要拖著一大一小兩個行李箱也很麻煩,因為移動時常常都需要用手機看地圖。
我小時候很想當個背包客,可惜一直到現在,旅行了 20 幾個國家也還是個行李箱客XD。不過我後來發現大背包可能沒有我想像中的沒好:首先是拿東西很麻煩,我知道大背包通常會有特殊設計,但拿東西跟打包肯定還是沒有行李箱容易。再來是背著東西移動其實也不容易,我覺得我是個吃苦耐勞的人,但感覺背著10幾公斤移動好像也不是那麼輕鬆,尤其是在歐洲肯定要去多個城市。歡迎真背包客們跟我分享你們帶著大背包出遊的感想XD
如果經濟狀況允許,建議買一件多穿式的登山外套。我自己買的是 Kathmandu 的 Women’s Benmore 5-in-1 Jacket (非營利連結,你們點與不點,買與不買,我都不會拿到任何好處XD)。
我是出發前的週末才臨時買的,當時還打五折簡直賺到!這件外套我也是有一些批評啦,例如說口袋的設計簡直智智障障,上開式非常不便於把手插進去。而且我覺得他們帽子的部分也不是設計得特別好,沒有特別針對下雨做特殊設計,就機能性來說,我建議大家去看 Columbia (但他們當時沒有特價,所以我沒買,而且澳洲很難買Columbia QAQ)。總之挑選的原則是:可拆式多層次。最外面一層一定要防風防水,最好要有 gore-tex。內層要保暖,通常內層的材質會是羽絨或是fleece,我個人偏好羽絨,因為收起來比較小。Benmore 這件的內層還可以把袖子拆掉變成羽絨背心我覺得很不錯,但這件的帽子不可拆,Columbia的帽子大多可拆。相信大家在台灣或是其他國家可以找到更好的選項 (我們澳洲人就是QAQ)
登山健走鞋的重點就是抓地力跟防水,我看很多觀光客都穿一般運動鞋上去,他們的鞋襪有多濕我簡直不敢想像囧。除此之外,雪地很滑,很多人走一走都撲街。如果沒事倒是還好,如果是老人家或是不巧傷勢比較嚴重,我簡直不敢想像後果。
但千萬不要只帶這一雙鞋去歐洲,登山健走鞋只在上雪山或是 hiking 時有用,平常需要一雙好走的 walking shoes (我帶的是 Sketcher Go Walk 免綁鞋帶系列,一天走兩萬多步也不是問題)。我曾經試過穿 hiking boots 跑市區行程,是很好走沒錯,但鞋子的重量就在那裡,我大概只能撐到下午,之後我的腳就廢了lol 只好趕快回旅館換 Sketcher,再重新出門。
好的,行前分享大致上就到這邊,下一篇會寫香港遊記,接下來大概就會隨著時間軸更新。
我覺得我的遊記應該會走個人體驗跟從澳洲人/台灣人的角度看歐洲這個路線(類似「EC 看歐洲」XD),如果有你們特別想看的部分或是角度,歡迎隨時留言告訴我!例如我這次去歐洲,從澳洲人的角度意外感受到超多文化衝擊!!!原來歐洲人跟澳洲人這麼不一樣,是我太狹隘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