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長補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成為某項目的專家

木桶理論

「木桶理論(Buckets effect)」指的是一個桶口高低不平的木桶,裝水量的多寡,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因為超過其高度的水都會從那兒流出—。換句話說,如果想裝更多的水,再怎麼增加其他木板的高度都沒用,重要的是要補強增高最短的那塊木板。此理論據說原先出自農業方面,植物生長的良劣,不是取決於養分的多寡,而是取決於某養分是否不足?只要有一個不足的養分可能就決定了植物生長的狀況。後來,該理論也用在組織管理,決定組織良劣的不在優秀單位,而在最差單位;決定組織名聲的,不在做得多好的那些事,而在是否有某件惡行被糾出了。

揚長補短

有人也將此用在自己身上,認為為了全面發展,人應該要揚長補短」。「揚長補短」乍聽之下沒什麼問題,可是在執行時,人卻往往忘了「揚長」而只顧著「補短」。你之所以有所"長",可能是因你對所”長”的項目或能力有興趣,所以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在上面;你之所以有所"短",很可能是因為你對所”短”的項目或能力不感興趣,所以不願花時間、花精力在上面。因此,即令因為需要必須"補短"也往往會敷衍了事,或者痛苦不已。花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自己的短板上,也不可能有多好的成績,也不可能成為自己的長板或優勢,因為你興趣不高(興趣不高,所以成為短板;因為短板,所以要昧著興趣勉強補強短板,想也知道好不到那兒去。除非某項目或能力是你原先沒接觸或不知曉的,接觸過或知曉後發覺興趣頗高。)

要專注揚長

所以呢?與其補短,何若揚長?關注並凸顯自己的長處或優點,要比"補短"來得重要得多。但要提長,首先得知道自己何所"長"?所有的才能都拿不出手,都平庸無奇,那就混吃吧,因為有你沒你沒什麼差別;此時最少要挑出一兩件自已覺得還不差,也願投注心力者,然後投入時間和精力於此"長"上,達到令人刮目相看的程度,在組織中具有非你莫屬,無你不可的境界。最少在職場上你已立於不敗之地了。

小結

有人勸你專注"提長"時,請和他聊聊;有人要你注意”補短”時,請遠離他。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68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的人生是否獲利是你自己決定 前言 張輝(2021)在《人生就是有限公司》的第三章提到《第三空間:讓心成長》。第三空間指的是:和自己相處的空間和時間。  第三空間 首先提出「第三空間」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Ray Oldenburg,1982)。他將我們居住的地方稱之為「第一空間
我想翻身,可是。。    前言 《絶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講的是美國中年白人勞工階級,因為學歷低,找不到較好的工作,也看不到較好的前景,因此往往生活態度消沈,健康不佳,精神苦悶,往往透過酗酒、吸毒、甚至自殺來急促的或緩慢的殺害自己—作者稱之為「絶望死」。《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
用心傾聽,帶來豐盛的收穫 一. 昨天上午去戶政事務所辦理國外旅遊的證明,承辦小姐問我們作用,告訴她要乘郵輪去巴哈馬,她提到結婚蜜月旅行就是到南美的秘魯,然後從玻利維亞回來,問她覺得如何?她開始回憶到那兒的經過,以及自助旅行的遭遇,認為風景美,人善良,但簽證困難,尤其是從玻利維亞回來時,連會不會被
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 前言 今天看到一句話很有意思:「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那是一本書的書名,原名是:「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但我們要談論的不是那本書,而是這句話,因為用
前言 「絕望者之歌」講述的是一個小孩如何從「白人鄉巴佬」社群脫身而出,最後擠身進入菁英階級的故事。這個社群裡的小孩,從小就得和貧窮、粗俗、飢餓,求活等打交道,每天在不當管教,辱罵,毒打,輕忽中度過。事實上,類似故事早就見諸於美國非裔、拉丁社群、美國原住民…中出現過,已經是司空見慣,完全不足為奇的老
前言 上文提及《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一書中描述美國中年白人勞工階級的「絶望死」,用自殺,吸毒和酗酒來應對絶望的前景,而判別是否"絶望死"一群的依據主要是:有無大學學歷?有大學學歷的話,是屬於較有前景也較有希望的一群;沒學歷的話則往往落入絶望死的族群中。然而,書中未提及的是:為何那些中年白人勞工
你的人生是否獲利是你自己決定 前言 張輝(2021)在《人生就是有限公司》的第三章提到《第三空間:讓心成長》。第三空間指的是:和自己相處的空間和時間。  第三空間 首先提出「第三空間」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Ray Oldenburg,1982)。他將我們居住的地方稱之為「第一空間
我想翻身,可是。。    前言 《絶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講的是美國中年白人勞工階級,因為學歷低,找不到較好的工作,也看不到較好的前景,因此往往生活態度消沈,健康不佳,精神苦悶,往往透過酗酒、吸毒、甚至自殺來急促的或緩慢的殺害自己—作者稱之為「絶望死」。《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
用心傾聽,帶來豐盛的收穫 一. 昨天上午去戶政事務所辦理國外旅遊的證明,承辦小姐問我們作用,告訴她要乘郵輪去巴哈馬,她提到結婚蜜月旅行就是到南美的秘魯,然後從玻利維亞回來,問她覺得如何?她開始回憶到那兒的經過,以及自助旅行的遭遇,認為風景美,人善良,但簽證困難,尤其是從玻利維亞回來時,連會不會被
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 前言 今天看到一句話很有意思:「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那是一本書的書名,原名是:「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但我們要談論的不是那本書,而是這句話,因為用
前言 「絕望者之歌」講述的是一個小孩如何從「白人鄉巴佬」社群脫身而出,最後擠身進入菁英階級的故事。這個社群裡的小孩,從小就得和貧窮、粗俗、飢餓,求活等打交道,每天在不當管教,辱罵,毒打,輕忽中度過。事實上,類似故事早就見諸於美國非裔、拉丁社群、美國原住民…中出現過,已經是司空見慣,完全不足為奇的老
前言 上文提及《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一書中描述美國中年白人勞工階級的「絶望死」,用自殺,吸毒和酗酒來應對絶望的前景,而判別是否"絶望死"一群的依據主要是:有無大學學歷?有大學學歷的話,是屬於較有前景也較有希望的一群;沒學歷的話則往往落入絶望死的族群中。然而,書中未提及的是:為何那些中年白人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