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者之歌」小評

「絕望者之歌」小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絕望者之歌」講述的是一個小孩如何從「白人鄉巴佬」社群脫身而出,最後擠身進入菁英階級的故事。這個社群裡的小孩,從小就得和貧窮、粗俗、飢餓,求活等打交道,每天在不當管教,辱罵,毒打,輕忽中度過。事實上,類似故事早就見諸於美國非裔、拉丁社群、美國原住民…中出現過,已經是司空見慣,完全不足為奇的老套故事了。只因為出乎學術界和政界意料之外的發生在美國白人的勞工階級身上,因而特別引發注意,又因源自親身經歷,文筆亦佳,因此令人特別有感。

脫貧社會

讀這本書時,感覺與幾十年前的台灣十分雷同: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男尊女卑的社會、衣食難以溫飽必須離鄉背井到大都市謀生的鄉下人、因工作不順,透過酗酒解壓而家暴妻小的父親、忍辱負重、歷盡辛酸也要想辦法拉拔孩子的母親或阿嬤等等。(如果你看過大陸相關報導的話,會發現大陸的情況亦相類似。)今天與友人聯誼時,餐桌上偶然提及小時候,每個人都提到當時生活的艱辛,沒水沒電,上學困難,功課沒人指導,如何透過努力,終能考上大學,又如何半工半讀才能畢業,並獲得較好的工作,出社會後因為經濟發展,每個人的家庭生活漸有改善,漸漸的衣食無慮,溫飽無憂。

脫貧因素 

脫貧不易,但還是有人脫貧成功了,這個珍稀的成功得來不易,是運氣還是能力?是社會進步還是個人努力?有人認為脫貧之所以困難,只能怪罪自己—不努力、沒信心、沒願景。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小結

馬凱碩(?)曾經提及政治的好壞,政府的良劣要看是否能給社會最底層的百分之五十的公民帶來未來的希望和生活的改善?他認為美國大選之所以落入兩極,幾乎造成分裂,乃因最底層的百分之五十看不到希望,在絶望之下,他們只能用選票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問題是將焦點放在移民搶奪工作;廉價品讓他們喪失工作,就能找回自己的工作?就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貧富差距越大越大也越多的台灣,可以從中獲得些什麼啟示呢?

葉佳怡(譯)(2017)。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J.D. Vance著)。台北:八旗文化。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69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