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及《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一書中描述美國中年白人勞工階級的「絶望死」,用自殺,吸毒和酗酒來應對絶望的前景,而判別是否"絶望死"一群的依據主要是:有無大學學歷?有大學學歷的話,是屬於較有前景也較有希望的一群;沒學歷的話則往往落入絶望死的族群中。然而,書中未提及的是:為何那些中年白人勞工階級沒有大學學歷?
原因可能出在「貧窮循環」上,換言之這些勞工階級求職困難,工資偏低,不信宗教,家庭破碎,生活困難,社交不多……,他們固然被困在貧窮當中,甚至走向「絶望死」,他們是受資本主義放棄或凌虐的一群,如果問題就此了結那也就算了,問題是他們的後代會受到此種困境的莫大影響,因為家裡不重視教育,所以他們的子女教育程度也偏低,以致求職困難,即令能找到工作工資也不高,因為困頓所以不信教,因為窮倒致離婚、或者未婚生子、或棄養凌虐兒女;又因為生活困難,所以沒有長期打算,能解決眼前的溫飽就不錯了,那還能想什麼未來?追什麼目標?結果子女根本脫離不了上一代貧窮的束縛,又落入貧窮當中,一代接著一代,持續循環不休。
事實上,社會學者對此已有諸多的論述,然而,由窮苦出身的當事者來描述其所遭遇窘境,令人更能感同身受。最近閱讀的《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以及《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大陸譯為<鄉下人的悲歌>)就是了解美國窮人困境實情的佼佼者。令人印象深刻的還包括窮人歷盡艱辛,好不容易才得到一個面試機會,而富貴者透過人脈,簡單一句請託,也許子女就可以少奮鬥十年了。富滾富,窮養窮,什麼是公平正義?《絶望者之歌》的作者現為美國副總統候選人,讀其書或許更能了解為何川普會受到諸多美國人的擁戴和支持?(移民搶了我們的工作,中國的廉價品使我們失去工作,不是嗎?你看看,只要把罪狀安在別人身上,就絶對不是我們差,而一定是別人壞了,多方便。)
上述狀況是美國的部分現狀,但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台灣有沒有這種貧窮差距大,低階人士翻不了身的現象呢?
2024年4月29日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家庭財富分配」統計,將台灣家庭財富以五等分位計數,前20%的最富有家庭,平均每戶擁有5,133萬元,最末20%家庭則每戶僅有77萬元,差距高達66.9倍!相較於上次(30年前)調查結果,貧富差距為16.8倍,有明顯擴大的趨勢。對社會與經濟兩大面向都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
依據 家扶基金會的統計,貧窮世襲比率正逐年增加,2022年有近12%的扶助家庭,上一代也是低收入、中低收入戶等貧戶背景,比率較2017年增加2.7%。第一線社工時不時會看到「案母」變成「案祖母」,祖孫三代都是受扶助的對象,代代複製貧窮,走不出貧困深淵。
世襲貧困乃因三種貧困的疊加
教育貧困(Educational Poverty):家庭不重視教育,教育資源缺乏。
父母貧困(Parental Poverty):為生活奔波已經不易,無暇顧及其他。
精神貧困(Spiritual Poverty):價值觀偏差,文化刺激不足。
還在職時,政府正在極力推動所謂的「教育機會均等」,大力投資於偏鄉的設備和人力,只為了少數的幾個學生,然而,我曾親赴現場駐校觀察十週,結論是:錢買不到品質。依照《絶望者之歌》的說法,一個支持的還算和睦的家庭,以及相信自己能改變的信心和意志,是脫困的可能途徑,問題在那樣的家庭不多,那樣的意志不易。
林師祺(譯)(2019)。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 Tara Westover原著)。台北:愛米拉。
葉佳怡(譯)(2017)。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J.D. Vance著)。台北:八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