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橫斷山─與台灣高山植物的連結

走讀橫斷山─與台灣高山植物的連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呂偉白

raw-image


我的一些用功的旅友總是在旅行前做足了功課,讓我佩服不已,也嘗試起而效尤;卻屢試屢敗!無論多麼想要用心,對於沒有經歷過的資料,總是過眼即忘!於是只好自我解嘲我是走讀族的實踐者──先走後讀。讀了有心得,就會再寫。

我在2024年走了加總近一個月的滇川高原徒步,這一篇寫的就是回來之後讀到游旨价博士的「橫斷臺灣」的驚訝!原來我當時走在高山植物特有種比例為北半球之首的「橫斷山脈」(定義請詳維基百科),而臺灣的高山植物極有可能和櫻花鉤吻鮭與山椒魚一樣是冰河孓遺生物,因冰河生長與衰退誘發的生物大遷徙過程中,從橫斷山脈來到臺灣找到容身之處!

raw-image


這對於有56座百岳登頂紀錄、拍過無數張百岳花草樹木的我,無疑像一顆震撼彈。我像多數喜愛花草的山友一樣,收集植物的照片只單純耽溺於視覺之美而讚嘆造物者的神奇,就是對植物名也是過耳即忘。但是這樣的純欣賞在讀了「橫斷臺灣」之後,有了更深刻的科學、歷史意義。有學術專業背景的作者游旨价在踏上橫斷山時,觀察到跨海兩地植物生態可能的連結,因而感慨著:「橫斷山真像是放大了數千倍的中央山脈…山更高、谷更深,植物種類也更多更新奇…每當我向橫斷山走進一步,我也就朝心中的臺灣山林越靠近了一步。」

raw-image


我無意中走入這樣的連結中,雖然不像作者一樣是刻意的追尋,但是以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在橫斷山與臺灣高山的行旅,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熱情:「(臺灣間斷分佈現象的研究)是為了去完整臺灣高山自然史遺失的片段,從而幫助我們理解,此刻我們引以為傲的多元面貌是如何演化而來。」

raw-image


下面影片是我在橫斷山脈兩次的轉山(亞丁轉山與梅里轉山)中所收錄的照片,部分是更眼尖與更有餘力的同行山友所攝。影片中有「橫斷臺灣」第一章中特別介紹的杜鵑花,常被高山杜鵑花硬枝折騰的山友,你能認出來它們嗎?


avatar-img
呂偉白的忘機書房
6會員
56內容數
這一生,有過很多「可以說嘴說一生」的旅遊經驗,但是很慚愧因為生活總是在忙碌中,不論是參團或是獨行,事前事後都沒對景與人有更深刻的瞭解。為了不辜負我這些年來一些難得的行腳體驗,決定認真的筆記下來,就當作這些經驗帶給我的感動的一項感恩。由於想要認真的連結這些旅遊點的歷史與地理,因此將專題名稱取為「行腳筆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呂偉白的忘機書房 的其他內容
去年五月來到稻城亞丁轉山時,就聽說九寨溝的高鐵要通了。這真是好消息,過去遊九寨溝的遊客總要面臨到底是要坐大巴還是坐飛機的兩難抉擇,坐大巴費時8小時,而坐飛機擔心海拔陡升而導致高反(九寨溝海拔2000-3600公尺)。去年八月份高鐵開通了,可以乘坐高鐵,約兩個鐘頭就到黃龍九寨站,然後再轉乘公交車約
博物館提供了非常豐富也非常詳細的西南聯大這一段史料,提供了許多口述歷史。而展示的史實,有血淚的、有柔情的;所陳述的故事,有國事、有家事。而故事中那些西南聯大的大師級教授們的風骨,真的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何謂「典範在夙昔」。那真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三星堆古文物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英國媒體稱讚三星堆文物比秦始皇兵馬俑「更為不同凡響」。但也给世人留下了諸多待解之謎:三星堆文明源於何處?𤔡什麼會突然消失?大量出土的象牙來自哪里?那些或造型精巧,或體積龐大的青銅如何鑄造?
去年五月來到稻城亞丁轉山時,就聽說九寨溝的高鐵要通了。這真是好消息,過去遊九寨溝的遊客總要面臨到底是要坐大巴還是坐飛機的兩難抉擇,坐大巴費時8小時,而坐飛機擔心海拔陡升而導致高反(九寨溝海拔2000-3600公尺)。去年八月份高鐵開通了,可以乘坐高鐵,約兩個鐘頭就到黃龍九寨站,然後再轉乘公交車約
博物館提供了非常豐富也非常詳細的西南聯大這一段史料,提供了許多口述歷史。而展示的史實,有血淚的、有柔情的;所陳述的故事,有國事、有家事。而故事中那些西南聯大的大師級教授們的風骨,真的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何謂「典範在夙昔」。那真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三星堆古文物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英國媒體稱讚三星堆文物比秦始皇兵馬俑「更為不同凡響」。但也给世人留下了諸多待解之謎:三星堆文明源於何處?𤔡什麼會突然消失?大量出土的象牙來自哪里?那些或造型精巧,或體積龐大的青銅如何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