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偉白
我從春熙路地鐵站搭2號線從成都東客站下車,然後步行到高鐵成都東站。第一次在大陸搭高鐵,十分稀奇,高鐵站規模之大簡直像機場,我得在人頭鑽動中找到我的候車入口,很成功的坐上高鐵,我在trip.com上買的是一等座,其實就是普通座。其實也可以在12306高鐵官網上訂票,可以省一些手續費,只是我當時沒有大陸手機,擔心無法登錄。

高鐵成都東站

滿滿人潮
到了黃龍九寨站之後還要搭公交車才能到九寨溝景區外的公交車站。如果酒店離公交車站有些距離,可以事先聯絡酒店到車站來接。我當時沒大陸手機門號,因此只得自己花錢坐計程車到酒店。我訂了較平價的景區外酒店,以風景區而言,價格和設備以及服務的CP值而言,是滿意的。


酒店很好心幫我升級為雙床房,我可一床睡一手一腳😄
既然有所謂「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溝歸來不看水」的美譽,我對九寨溝的行程非常期待,想要仔仔細細的走個夠、拍個夠,因此雖然網路上有建議一天就可走完了,我還是訂了兩晚的酒店;結果我的九寨溝的確是一日遊,但是三天中我觀賞了「藏謎」歌舞劇、走了九寨溝,還加碼了原先並不在預定行程的黃龍景區。下面是我這三天的行程:
Day 1 藏謎
我搭了高鐵到達九寨溝的酒店時,才下午2:00左右,計程車的司傅建議我晚上去看藏謎大劇院的歌舞劇,我過去在大陸看歌舞劇有踩過雷,不是有很大興趣,不過想想晚上也沒什麼事做,就託師傅幫我買了票晚上來接我去看。劇院很大(網路記載能容納2035人),我到得早,門口的人稀稀落落的,我想可能不是很好看吧!不想等到開演時,全場都坐滿了。而劇的水準是高的,我看得興味十足。

藏謎大劇院
藏謎由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擔任總編導、藝術總監,歌舞呈現藏族文化色彩。劇情講述的是一位來自香格里拉的藏族老阿媽帶著一隻小羔羊前往拉薩朝聖路,藉著老阿媽路上的所見所聞,展現不同地區藏族風格的歌、舞、樂器、服飾、民俗及宗教等。這位一步一跪拜的藏族老阿媽穿插在每一個劇目中,劇中將藏民收青稞、打場、晒青稞的情景,修繕聖地布達拉宫時的「打阿嘎」,表達男女情感的「長袖舞」、特殊民俗節慶「賽裝節」,還有有趣幽默的「犛牛舞」。最後的結尾,老阿媽在狂風暴雪中,為了保護小羔羊,而把自己的衣服脱下來给小羊羔披上,而自己却被寒冷的天氣凍死了。傳說在朝聖的途中死去的人,靈魂會得到皈依和昇華,因此老阿媽在神靈的加持下得到超渡,象徵著天地輪迴、生生不息。編劇和舞蹈依我的評價,是水準以上的。








老阿媽在眾神的加持下,靈魂得到昇華
Day 2 九寨溝
第二天八點天才剛亮,坐上酒店免費接駁的小汽車不到十分鐘就到九寨溝景區大門。我以為冬天遊客會比較少,誰知門口已經排了個人山人海!排隊是因為從大門到景點還有一段路程,需購票搭景區的接駁大巴。車中有藏族姑娘對沿線的景區做介紹。

九寨溝景區大門

排隊的人潮
下面,我也先對讀者介紹一下九寨溝的地理、歷史背景:
九寨溝屬於橫斷山脈中岷山山脈的一部分,是由日則溝、則查挖溝以及樹正溝三條溝谷所構成,屬於克斯特地貌。之所以得名九寨溝,是因為溝內有九個藏。一直以來,藏族同胞在这里过着简单自足的生活,過著以農牧為主的生活。一直到1950年代因為豐富的森林資源,才吸引了外人的進入,大量的採伐破壞了生態的平衡,也導致了村寨與政府的對立。1980年代九寨溝世外桃源的景色開始吸引遊客進入,為了保護生態,九寨溝的開發也由林木開發改為旅遊為目的的開發。景區於1984年開放,並於1992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2007年獲中國政府批為國家級5A旅遊景區。開發為風景區之後。九寨溝景區內原有的九個寨僅保留了樹正寨、荷葉寨以及則查洼寨。區內藏民目前全部都改從事旅遊業為生。
溝內可分四大景區:樹正景區、日則景區、長海景區、寶鏡崖景。可能許多讀者對於2017年8月8日發生於九寨溝的7.0級地震記憶猶新。九寨溝受創空前嚴重,彩色晶透的湖水變得混濁髒汙、原本壯觀的瀑布也塌陷水枯。這段記錄在李四端的雲端世界中真實的呈現:

景區特地留下這塊崩落的巨石,以紀念2017年的大地震。

88石的說明
經過數年的努力,2021年9月28日九寨溝景區全域恢復開放。據中國政府當局統計,九寨溝景區重建以來,累計補植補造樹木27萬株,修復、恢復生境2585畝。我2025年一月去時,已經完全察覺不出任何天災所留下的痕跡了。
目前景區的路線地圖如下:

景點與景點之間都可以坐觀光車接駁,但是除了去回程以及因棧道被封無路可走,我基本上全程走路,因為大部分遊客在景點之間都去乘車了,因此棧道走起來舒服、幽靜。

完善的景區棧道
我冬天來訪本來是想來賞雪景的,但是第一天抵達時,被告知天氣太好,九寨溝的雪都融化了。本感失望,結果到了晚上看氣象,出現「氣溫驟降」,彷彿老天聽到了我失望的嘆息。第二天氣溫的確比起前一天下降許多,但是只有飄了一、兩個小時的細雪,因此還是沒有觀賞到想像中的負了厚雪植被。雖然氣溫顯示是零度以下,但因為完全無風,體感走起來卻類似秋天涼爽的舒適感,這真是讓我驚訝,而我的相機告訴我氣溫顯示是正確的,因為我充飽了的單眼數位相機電池受到低溫的影響,不到兩小時就停工了。
九寨溝有多美?我不想用一些雕琢之詞來景上添花,這些照片就足以勝過千萬讚嘆之詞了!雖然當天景區遊客爆滿、人聲雜沓,但是湖水、遠山、沈木、青松靜靜的在你眼前、照看著你,天上人間….



















走完各景點,也差不多到了景區關門的時間,我用微信聯絡了酒店客服派車來接我。在車上我問師傅說,我本預計在九寨溝景區兩天,今天一天走完,還有什麼景點可以去呢?師傅推薦我去黃龍景區,並說可以幫我找車,談好了包車費。晚上聯絡上要載我去的師傅,說好了來接我的時間,我就安心收拾好行李睡覺去了。
但是自由行方式的旅遊總是會有許多變數來考驗你,第二天一早我打開微信,要來載我的師傅在半夜留了言給我,說是路上下雪了,他懶得走了,要我自己想辦法。我只好去櫃臺求救,櫃臺說那你就搭公交車去吧!所以我最後還是去成了黃龍,而且還省下了一筆包車費!出狀況的傻眼轉為省下小錢的竊喜!
Day 3 黃龍景區
到黃龍公交車的時間本來是8:30,櫃臺建議我提早去,果真飯店的免費接駁車8:00把我送到客運站時,師傅已經準備要開車了。原來這公交車的時間是彈性的。不過在半路我就明白為什麼師傅要急著走了──因為下雪了!下雪要上雪鍊就會塞車,難怪原先跟我談好的包車師傅臨陣脫逃!
黃龍的高度比九寨溝高,因此雖然九寨溝沒有下雪,但在距離黃龍約一小時的路上,道路上就已經積雪。交警在路上攔車,沒上雪鍊的不准上去,我們的師傅也下車捆雪鍊,他很熟練,倒沒費多少時間,不過看表情是對這樣的麻煩不樂意的。雖是不太樂意的表情,他倒是對自己的先見之明頗得意:你看看,我就知道會塞車,好在我有提早出發。

車輛都停下來加裝雪錬

我乘坐大巴的雪鍊
這樣臨時的調整發車時間是否會有損乘客的利益呢?我觀察到原來公交車的運作是這樣的:一般的乘客都是在網路上預先訂票的,如有時間有更改,師傅會事先聯絡客人告知。前一晚師傅已經得知山上下雪,因此已經在前一晚通知乘客發車的時間提前了。我是臨時搭乘當然沒有被通知到,真是感謝櫃臺的建議,否則我的黃龍之行就泡湯了。
進入景區之前先來簡介黃龍景區的特色:
黃龍主溝是一條雪寶鼎山下的峽谷,長約7.5公里。黃龍和九寨溝一樣,於1992年共同登錄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也被批為5A級景區。黃龍的地質為巨型鈣華岩溶景觀,據網路資料,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地貌,也是中國唯一的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面積約1400平方公里。景區的海拔在3000公尺以上,而四周環繞的雪峰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就達到7座。景區中的彩池、雪山、峽谷、森林被譽為「四絕」,再加上灘流、古寺、民俗並稱為「七絕」。而黃龍曲折蜿蜒的地勢,彷彿一條黃色的巨龍躺在雪山峽谷之中,因而得名。
黃龍的彩池類似土耳其的棉花堡,大大小小的半圓型梯狀小池以階梯的方式層疊。其形成原因是以碳酸鈣為主要成份的「鈣化」─雨水滲入地下,經過漫長的循環又以溫泉形式湧出,而過程中溶解了大量岩石中的石灰質和其他礦物質,當溫泉順山坡流淌時,石灰質沿途陳積,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片片梯狀的鈣化堤,黃龍的彩池有693個(也有網站稱有3000個),彩池的顏色在陽光下繽紛絢麗,因此也有人間瑤池之稱。這種地形很稀有,除了土耳其、黃龍,還有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中的猛獁(Mammoth)溫泉。當然,上面的資訊是我回來之後查了資料才得知的。由於是臨時起意造訪的,事前其實對黃龍的景致是沒有概念的。
下面繼續述說我的黃龍旅程:
師傅裝好雪胎之後,沿途道路兩邊已經可以欣賞到雪景了,可以看到自行開車的遊客就在路邊玩雪了。到了景區大門,我先把28吋大行李箱寄放在服務中心,然後跟著其他遊客搭乘接駁車去相距2公里之處乘坐索道。和九寨溝相較,兩邊的旅遊量相差極大,黃龍景區稀稀落落幾個遊客,和九寨溝的人山人海不成比例,我心中嘀咕可能是沒什麼景致吧!

道路兩旁的雪景

黃龍景區大門服務中心
坐了索道上去,卻是十分驚艷!景區最吸引遊客的景點是五彩池,從纜車下來,有兩個方式到達五彩池:搭乘生態觀光車或是走3.2公里棧道走到五彩池,多數乘客都去搭生態觀光車了,似乎只有我一人選擇了走森林步道。九寨溝的棧道兩旁是開闊的,而黃龍的棧道是夾在兩側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更能感受到芬多精的散發,雪白的新雪覆蓋在枝頭,美極了!我幾乎包場,只有偶見景區的工作人員在認真的清掃步道上的雪。如此美景,我真是替那些搭生態觀光車而錯過森林步道的遊客可惜了!







請掃雪的阿嫂幫忙拍照打卡
五彩池是景區的最高點,高3576公尺;也是多個彩池中面積最大的,具備廁所、賣店、醫療區等各種設施,是景區人潮最多的區域。要觀賞五彩池,需要走上400多公尺的階梯,雖然距離不長,但是因為高海拔,也走的遊客氣喘吁吁。但是上到觀景台,那宛如調色盤般的梯狀彩池,讓每位遊客的表情都轉為欣喜、滿足,忍不住要留下一張打卡照。
附近有黃龍古寺點綴,讓五彩池除了天然景致還多了人為古建築的妝點。黃龍寺建於明代,相傳因黃龍助禹治水有功,後人為祭祀,而在此修廟立碑,是以道教為主流。原有前、中、後寺,前寺僅存遺址,現存的為中寺及後寺,一般人所稱的黃龍古寺是指後寺。屋頂蓋著皚皚白雪的古寺廟與宛如仙境的彩池同時入鏡,真有人間瑤池的意境!
從五彩池之後就是沿著棧道輕鬆下行回到服務中心會經過好幾個彩池和瀑布,如是其他季節來訪,應該會彩池、瀑布看好看滿,但是雪季多數的彩池都被厚雪蓋住了,雪厚到連池在哪裡都看不到,只能拍張標示牌,也算是聊表有到此一遊了。這可能也是為何黃龍的遊客較九寨溝少這麼多的原因。但那雪景真美!因為沒有人為的踐踏,因此保持著純白無暇的雪貌,搭著遠處霧濛濛的高山,還是讓生長在亞熱帶的我有被這樣美的雪景感動到,我絲毫不遺憾白雪掩蓋了黃龍景區的原貌,我可以找個秋天再來一趟,再來重新認識黃龍,但是冬季的黃龍,也已經讓我此行不虛了。



















我高鐵票訂的是5:30,因此想在3:30之前回到遊客中心,4:30前到達高鐵站。回到遊客中心卻發現沒有公交車可坐,只好跟著三個來自成都放寒假的大學生拼車。這三個大學生是要到九寨溝的,而我到高鐵站,於是出租車的師傅先把我送到高鐵站再送大學生到九寨溝。車上大學生抱怨對黃龍的失望,可能他們對雪沒這麼稀奇吧!他們問剛去過九寨溝的我是不是會比較有看頭,我告訴他們九寨溝很美,於是三個年輕人又高興了起來。不過每個人對於景色的感受都不同,我只能期望他們能夠發現我發現的美。
意猶未竟的小遺憾
九寨溝和黃龍的美沒有讓我失望,地震導致的嚴重災情之後,專業人員可以讓景區恢復到幾乎無痕的樣貌,讓我十分敬佩。而景區內觀光車、棧道、索道等設施也可以看出當局對於觀光的開發有多麼用心。但是心中還是有一些小小的遺憾。這樣的遺憾同樣存在於我造訪昆明石林和大理蒼山之後。這次大陸遊因為規劃了幾個自然生態景點,我依過去旅遊美國國家公園的經驗,穿著登山鞋、帶著登山杖,結果發現自己是小題大作了。這幾個景區棧道、索道、階梯都鋪設得十分完善,屬於一般觀光區的旅遊層級。這樣的設計是顧及一般大眾體能與提升舒適性,但是和我喜愛的旅遊方式略有一些差距啊!就好像是精緻處理過的料理固然較為美觀可口,但我的口味卻偏向於以保存食物原型為宗旨的料理方式。
以我曾經和兩個女兒去黃石公園自由行為例,如果只去老忠實間歇泉等幾個知名的景點,我們應該可以像一般遊客一樣,把黃石公園排入美西七大國家公園行程中蜻蜓點水一下。但是我們五天四夜的行程就只去了黃石公園,我們在公園內的山屋住了三晚,在三天中女兒天天拿著園區的手冊作功課,研究第二天要走哪一條步道,而每條步道都有不同特色,有的容易看到麋鹿、有的可以賞鳥、有的有樹的化石…,有的路途比較長、有的是輕鬆走,雖然有四天三夜在國家公園內,但是我們也還沒走全全部步道。回程中還在討論著下次還要再訪黃石。
和臺灣幾年前的封山政策相較,中國大陸對於山林觀光財的開發是非常積極的,不論景區的開發、交通的建設、地方的配合、民間的積極,都讓我大開眼界。然而網路上也讀到一些對於山林保護與發展觀光,甚至文化保存如何能同時兼顧的聲音。這個議題很兩難,不是我的專業,也就不多置喙。只是從旅人的角度來看,在設計自然旅遊區時,除了優化景區的便利性、考慮遊客的體能之外,是不是可以兼顧到喜歡以更自然的方式親近山川、以更初級的方式觀察生態的旅人? 常常聽到我的一些喜愛自然的朋友在規劃行程時提到:要趁XX還沒有太人工化時,要趕快去,否則就會像YY一樣失去了純樸的原貌。如果事前的規劃可以將景區的對象分為不同族群,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讓不同需求的旅人各取所需,而又能依區將人工化的程度分級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