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 真人騷《有樓萬事足》節目 應該是香港近這兩至三星期的全城熱話。
相信是絕大部份香港市民對於「住樓問題」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更是 80 後、90 後新一代最頭痛的經濟難題。
節目主角當中有女士發言出位,出言追求她的男士必須「以樓 (豪宅) 換愛 (Sex)」,引起道德觀與價值觀的爭議,被不少網上及輿論批評。
但既然她比喻自己滿足做一隻母猴,那我們就別以人的眼光去看待吧? 不必怎麼去介懷。 我們不必妒忌,也不必憤怒,因為我們不是與她爭地盤的猴子,不用去爭風呷醋。
如果只是想好食好住,海洋公園熊貓館佔地 2000 平方米,成功繁殖下一代重重有賞。養貓、養狗、養馬,養錦鯉,就留給有能力的人士去興建寵物屋,馬房或魚池。
你要說她不要臉也好,問她「一入豪門深似海」/無真愛會幸福嗎… 也好…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
我們不是當事人,不知道背後的故事。
雖然就節目上的發言,大概大部分人也不會欣賞。
但如果欣賞的人出現,何足為奇。 大家都是發表各自的意見。
香港是個好地方,因為香港有言論自由。
如果買大樓的人生最大的意義,移民去地價低廉的地方不就好了嗎?
最新的調查香港已經追過英國倫敦成為世界上租金最昂貴的地方。
基本的經濟學中,第一原則是稀少性,而第二原則是供求關係 (Demand and Supply)。
香港土地稀少固然讓樓價高企,但也正好證明香港是一個好地方。
俄羅斯地大又經濟差,但就算有補貼要你去西伯利亞住,你也不會願意去住吧。
位於西伯利亞西南部,俄羅斯的第八大城市 — 鄂木斯克:
這樣就證明了,買樓不是人生的意義。
時下認為必須買樓的風氣,
就如同認為一定是考得上大學才有成功的人生的論調一樣,
其道理有普遍性但沒有絕對性。
但所謂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要。
有沒有正視理財觀念是生活重要的一環。
香港政府的理財哲學「量入為出」,近年財爺都被人叫守財奴。
被人認為市儈,大多數人都會內心不安。
所以不是問你有沒有死慳死抵,而是要問你有沒有浪費癖?
你是去想如何買樓多,還是花精神去按課金按鈕多呢?
如果大家都不是去捉比卡超,而是繼續用 2G 手機,
每天都讀書下棋去增加自己的修養的話,
也許你也能像節目中其中一個位男士 (50 蚊哥)一樣成功上樓。
「 買樓不是人生的意義,但我們應該要懂得理財」
《有樓萬事足》節目內有一對有趣的「港女」個案,好值得我們去探討、琢磨。「黃金盛女」Inky 與 「105% 姐」Macy 這兩個故事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她們兩位都是由母親撫養的單親家庭中成長,她們同樣都是說買樓是為了母親,然而在個性上卻表現出巨大的差異。在下文中,我將描寫並比較一下她們是什麼樣的人。
首先說在 第一集 中被稱呼工作狂的 Inky。她從 16 歲就找兼職為自己交學費,以減輕家人的經濟負擔。從打工中知道生活的辛苦,使她學會了堅強與獨立。在 香港經濟日報 的訪問之中,Inky 提到她最大的犧牲是跟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在工作的盡頭,她明白了自己好想珍惜家人並找時間去陪伴他們。與普遍「港女」的形象不同,她對於心目中男友沒苛刻條件,說:「對男士的要求是專一、喜歡小朋友、對家庭有責任感」。她不要求家人能給予她什麼,而是重視自己可以拿什麼出來。Inky 買樓的目的是源於對家人辛苦的感受和體會,希望可以給母親過更好的生活,不用寄人籬下。
另一位是在 第二集 中自傲能「月儲105%」,懂得學習投資,鍛鍊出敢與世態炎涼的地產經紀周璇之技巧的 90 後 Macy。憑著其過人的膽識,以及食屋企住屋企唔畀家用,拍拖去玩由男友畀錢的特技,年幾輕輕就買了樓,晉升成為一名業主。她自言其成功秘訣說:「第一樣嘢,善用身邊資源,八達通係屋企人支持我,lunch 同朋友食飯用八達通嘟,嗰筆錢咪轉交咗畀屋企人。」 但是,她的市儈印象就連她的媽媽都說「好過分」。
對於有樓卻又黐阿媽住公屋,黐飲黐食,日日炒股唔畀家用的女兒,其母在節目中吐苦水說:「唔開心㗎我,你做嘢都冇家用畀我,咁自私。」 然而, Macy 即理直氣壯咁話: 「我自己慳得好辛苦好辛苦,我覺得你應該畀啲鼓勵或者支持我!」 反斥阿媽為什麼不支持,不體諒;聲稱現在趕上樓市升值潮,賺了之後就可再多買幾間給媽咪收租,不用再辛苦,說:「可不可以等多陣?」 言下之意,即怪責其母沒有遠見。可憐阿媽有苦難言,因為阿女有樓,所以公屋要交市值租金,被迫面對雙倍「糟」(注:廣東話「糟」與「租」同音),難道就不能夠有半點怨言嗎?
畢業於哈佛大學有「正向心理學明日之星」美譽,不到三十歲,就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聘教授的組織心理學家 亞當.格蘭特 ( Adam Grant) 於 2016 年 11 月在 TED Talks 中發表了題目名為「你是給予者,還是索取者?」的演講。他的理論指我們的世界中有三種人:「給予者」(giver) 總是樂於分享;「索取者」(taker) 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互利者」(matcher) 則為了可預期的好處,願意付出相對的代價,即是講 give-and-take 的一般人。
不知道你們會認為 Inky 與 Macy 兩位是屬於以上哪種人呢?
如果你問我,我會說 Inky 表現出一種「給予者」的光環。相對而言,「105% 姐」 Macy 對於至親亦露出攻利至上的利爪,所以我視她為一名「索取者」。
「性格決定命運」 ── 你怎樣對代別人,別人亦會怎樣對代你。
不論,是基於拜金的「樓奴」,又抑或是自私不孝的形象。在節目出街之後,很多人批評 Macy 做什麼都是靠屋企 ¹,說她的方法是旁門左道。不過,我認為最令觀眾反感不滿及輿論評擊的原因,是 Macy 驕傲自我的態度。如果她表現得謙虛一些,對於損人利己的索取行為呈現一些歉意,例如多說兩句「媽咪辛苦你了,好對不起」,對於一個單親公屋家庭的脫困故事,觀眾及輿論也不是沒有同情心或同理心的,這樣一種同心合力的置業故事是很能獲得共鳴。儘管我們都清楚明白大自然的法則是「弱肉強食」,然而卻又向「給予者」予以好人有好報的祝福,而常常期望「索取者」會有報應。
譬如說,盼望 Macy 會因為形象受損,對她未來的工作及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又或者現在真面目已曝光,當她下一次要買樓的時候,業主也不會再被她扮可憐欺騙到了。未來房委會可能需要她們交還公屋 ²¯³,更有可能收到法律上的懲罰 ⁴。
通過索取換來的成果,未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反之,給予往往反而最終換來讚美與祝福,建立起能笑到最後的幸福。當然幸福感與每個人的感受性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關。
譬如中國人對男婚女嫁、生兒育女的傳統觀念仍比較強烈,世俗對 30 有餘了的單身女性有貼上「剩女」此負面標籤的偏向,令很多女性產生自卑感。然而,我不喜歡也不認同此俗世眼光,因為只要你多閱讀歐美 Bloggers 的勵志文章,就會發現當中不少都描寫真正美麗的女性是在 30 歲之後,予以比 20 歲時期更加漂亮的評價。
其理由是工作上的成就和滿足感,使她們獲得充足的自信,且沉澱出各種內在的美,是事業型女性最美麗的人生階段。另外,她們也變得著重健康,比年輕時更加懂得護膚和化妝,不再被潮流洗腦因而明白令自己最漂亮的衣著打扮,因此也是她們人生最漂亮的時候。
追求「真、善、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她們人生的第一本畫冊已成功地塗上色彩,並再分配精力出來創造另冊精彩的故事,亦並不令人反感或嫉妒,人們依然會願意予以祝福。以 Inky 為例,在職場上工作狂形象的付出而贏取得來的成功,假如她能夠家庭事業兩得意會將是一宗美談,因此能夠充心希望她能找到如意朗君,祝願她下半生能與她的未來愛侶同甘共苦,幸福地共諧連理。
對於人生禍福的判斷,我們甚至可以把眼光再放遠一些。過去曾十分成功卻可惜晚節不保,到白髮之時沒有兒女照顧,這類故事自古就多不勝數。父母對小朋友的影響,從俗語「慈母多敗兒」至「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等古今中外的智慧,就能夠看出其份量多大。古代是男主外女主內,家庭崗位到了現代則理應男女平等,不論父或母都同樣有教育子女的責任。不只是爸爸的價值觀和理財觀念,媽媽的同樣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當父母都正面地以身作則,才能使小朋友得到健全的人格。試想想 Inky 與 Macy 在未來誰會是個更好的母親呢?也許 Inky 的子女會從她身上,學懂要孝順家人至親;而 Macy 的小孩則可能會有樣學樣,食屋企住屋企,從她那裡索取資源,而她將來沒什麼兒女福可言。
雖然我作出這樣推論,但是誰都無法說得準因果循環、天理報應的事。不過,無可置疑 Inky 是一個好榜樣,她是我在節目中最欣賞的一位,我和我的屋企人都非常欣賞她,留下努力且慳家的印象;而 Macy 則是一個反面教材,縱使能做到某種破格的成果,然而這僅是局部性的,並且是因利失義的行為,故不得人心。她驕矜自大的態度,更是令人反感,予以負評。希望她到時不會自私到掉下阿媽,真的可以給他媽媽一個安樂窩,盡兒子女應有的一點孝心,迷途知返。
我們生活在香港這個高地價的地方,因住屋問題而煩惱,背負著「樓奴」的命運。不過,我認為「你是個怎樣的人,你想別人怎樣代你」,都是可以由你去選擇的。從以上兩位「港女」的真實故事,你又有那些感悟呢?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想發表,歡迎在下方留言與其他讀者分享!
參考資料:
1. 【冇樓萬事足】 劏房情侶回應105%姐:你做乜都係靠屋企 | 蘋果日報 | 20170308
2. 房委會狠招打擊濫用公屋 擁私樓需即搬走 | 蘋果日報 | 20161028
3. 公屋戶籍其中一人擁私樓或須交還公屋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D161206
4. 隱瞞有車有樓 公屋戶判監 — cMoneyHome 置業情報站
在《有樓萬事足》中,21 歲讀緊大學 Year 4 的 Vivienna 望 26 歲上車,坦言認為「買樓改變命運」。還有,金融公司老闆的阿 Paul 笑言:「唔買樓就 XX 蠢」。
能夠在香港買到樓,就是這麼了不起的事嗎?
我在做資料搜集時,找到「劏房專家」吳龍飛在 2014 年接受經濟日報專訪的標題就是「買樓改變命運」。
在香港人的心目中,上車有樓不僅僅是為安居樂業而已,更是充斥著炒賣及投資的意味。
我在youtube上找到這一段比較買樓和租屋好壞的外國短片。
Is Renting Always A Waste Of Money? — YouTube
短片的結論是,買樓對一般人來說會獲得教好的長遠利益。但是其實租樓也不見得很差,一般估價資產淨值只是相差約十萬美元。如果善於投資理財也可以得到比買樓更多的利益。而且對買樓自住的人來說,每一次搬屋的買賣成本,都會削減實感他們的資產淨值。
當然這個計算方法有很多假設,而且是基於外國的相對平穩不變的樓市及稅務制度去計算。在香港樓價持續飆升的特殊市場下,買樓本身就是很好的投資工具, 甚至比起拿著相同的資本去做生意或投資股票來得更好的回報。
所以就香港的崎型的地產市場而言,買樓發達的阿 Paul 可以這麼大口氣說「買樓求槓桿」、「唔買樓就 XX 蠢」。
用回上文短片的理財哲學,租樓的人才是擁有更高的財務自由, 有更多的流動資金去作投資。買樓的人多數都是要藉錢的,所以他們得到的是負債,至少要在完全歸還銀行借貸之後才有機會獲得財務自由。 這是正常市場下的理財哲學─買樓不能獲得財務自由。
The ONE Thing That RICH People Buy- That The Poor and Middle Class Don’t!😮 — YouTube
財務上基本有四個基本概念:
無錯有錢人就是用錢去買資產,_即是能夠幫你賺錢的東西。這麼買樓、買車、買些值錢的東西去傍身,不就購買資產嗎?答案是 NO。等你能夠負擔得起購買這些奢侈品也證明你是有能力的人,你可能是個中產。但是這些東西亦能看成一種 Liability (負債),它們吃掉你的流動資金。
能夠使有錢人變得更有錢,是因為他們買了能夠替他們錢搵錢的東西,真正的資產。
所以有錢人,會花錢去買股票、證券、房地產。無錯他們懂得投資,但不是我們一般人心目中低買高賣的策略,而是去買一些為他們帶來源源不絕財源的生財工具。「低買高賣」是 Trading (貿易),是 Gambling (賭博)。真正的資產,就像自動販賣機的生意一樣,你不上班不工作也自動給你賺錢的生財工具。
「劏房專家」吳龍飛、金融公司老闆的阿 Paul 發達的原理有 2 個:
看完以上的分析,大家都應該認同「買樓改變命運」;但我仍然勸喻大家前買樓應該要認真想清楚,投資前請作相應的風險評估 。
尤其要注意市場趨勢,低買高賣令吳龍飛及阿 Paul 發達,樓市逆轉可以令你背上負資產,損失慘重。這幾年樓市飆升只是我們的過去經驗,我不是樓市專家,不會預測樓市升跌的或然率,5 年之後等 Vivienna 到 26 歲時,香港樓市是不是仍然步步高昇,買樓之後會不會改變她的命運就不得而知。
引用德蘭修女的名言:
Be careful of your thoughts, for your thoughts become your words;
Be careful of your words, for your words become your deeds;
Be careful of your deeds, for your deeds become your habits;
Be careful of your habits; for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character;
Be careful of your character, for your character becomes your destiny.
想法決定言辭;言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Vivienna 這種強烈想買樓而引發的積極賺錢行動和理財心態,就可以預見她會決定怎樣的命運。
「命運是對手永不低頭……」
🧘♂️ 希望您亦能夠繼續自強不息,打破我們香港人的「樓奴」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