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個策展公司的動畫部門的小螺絲釘,Bleeki,是個入職兩年半的要菜不🥦🐥(。・ω・。)。因為近期的工作內容有不一樣的趨勢 : 從原本專注展場2D動畫製作,到開始慢慢轉為展覽創意發想,覺得有好多資訊突然進來,需要整理一下了!於是開啟了我的第一篇格子。
為什麼開始紀錄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想訓練自己的論述能力
對於規劃展覽,大概要推到久遠的大學畢製吧,或是高中時期的小展覽,作品理念這種東西常常自己在腦中呼嚕一頓覺得因果關係足夠就下筆。但在面對客戶需求時,一切發想的「因」,也就是「為什麼要為客戶這樣做」的思考比起自己的邏輯更為重要 (尤其是這幾次的操作我發現自己的論述非常受限於習慣性思考和經驗)。
例如有個案例 : 一位想改造現有展館的客戶,但客戶拿不定改造的方向,想請我們先發想幾個概念出來。基本需求只說了:
於是我開始以「聽覺」做為發想的主軸,延伸了4、5種展品,包含主題、體驗流程、目標成效等等。呈上給老闆看過後,他認為每個展品都有發展性,但同時發現一個大問題 : 提案中沒有關於「回應需求」的描述。
咦,我的提案確實是依照上面三種需求去發展的?難道是搞錯重點了嗎?
重新審視自己的提案
原來在一切發想的大前提 : 「客戶需求」以及「回應需求」的著墨過少。客戶痛點不夠清晰、核心概念不夠結實,即便提案本身方向可行,仍然會有零碎、拼湊的感受。這個大前提想清楚有多重要呢? 大概是我重新潤過稿後,有2個提案直接重寫的程度!
落入填鴨式的答題
把回應顧客需求比喻成做考卷,有時會不小心落入一問一答的漩渦裡。同樣也發生在我的某些提案,需求是回了,但也只是回了,整體的故事線包裝及脈絡(時常是表現出價值的部分)便容易被忽略。例如在前期發想中,我便沒有想到客戶是「想增加感官體驗」還是「想增加聲音的展品」,這兩個需求將引導到截然不同的概念論述。
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
這2個重寫的提案倒不是形式改變,而是概念方向不同。 (也驚呼即便同個展品,不同的論述能夠形塑不同的樣貌,如果沒有重寫,甚至不會發現原本邏輯漏洞百出)
這裡就要推薦我蠻喜歡的策展人「梁子LiangZ」的文章 : 「為什麼要講概念?」三個策展時需了解的概念企劃重點!
當你明確地企劃策展概念之後,接下來的眾多鬼打牆才有辦法一一化解,你的團隊才能有所依循做出符合需求的設計。--梁子LiangZ
經過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麼這個互動要這樣做、為什麼選這個尺寸當載體、為什麼音樂是這個風格、為什麼光這樣打不只是因為帥,而是...等等不斷的質問,慢慢的把提案的樣貌捏得更具體、更有說服力。除了精進完成度,也能把自己能夠給予的價值表現出來。
番外.獨道的說故事能力
雖說先求有再求好,提案緊扣客戶需求固然優先,其次才是比較「新意」的部分。新意總是設計人的愛、producer的苦。需要先提一提我個人在發想時的毛病(事後想想也許是任性?);總是想做出特別又酷炫的東西,而忽略執行難度,在做過一兩次提案後終於改(知)邪(難)歸(而)正(退)(?,慢慢步向對自己也對同事好的正道(?
總之將來會在這裡繼續探討提案的心法,有興趣的人也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