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薩瓦滴清邁》想家

因為疫情的關係已經一年半沒回家過,向來總自恃獨處能力優異的我不免想家了起來。一個人就這麼默默地在清邁待了超過半年,隨著逼近回家的時間,我卻越來越消沉了。 我觀察自己一陣子,發現仍然是享受著孤獨,不過寂寞的頻率卻提高。漸漸我得出一個結論:我想是說母語的機會變少了。 最近在用中文思考時,一些再平常不過的詞彙竟然需要花時間和力氣才想得起來;想像一段台語對話時更是不自主地穿插一些受潮州話影響的泰文單字。我甚至夢到台灣的老人家聽不懂我說的話了,醒來後的我非常驚恐! 長大後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就像在重新塑造一種人格,但那會根據自身的成長、環境、個性、喜好及使用習慣等,選擇吸收更適用自己的語句詞彙和結構,就算再極力避免都一定帶有部分的先入為主;只有母語是在不帶任何前提下全面接收,可以看作是一片原生人格中的重要拼圖。 意思是,說中文時的我、說英文時的我和說泰文的我其實都有點不一樣,但唯有說中文時的我,才能算是最真實最自然的那個我。 之前兩個人住一起,每天都會自然地用母語說些五四三,是一個同時輸出和接收的過程。可是這半年來無論聽說母語的機會都減少很多。我自覺是沒有根的人,因此一切於我心理上能構成家的元素都十分重要;和他之間所有的情感依附與連結,語言恰恰是重要的表現工具之一。 獨居泰國的這段時間,說話的機會本就不多,一開口不是泰文就是英文,聽見努力說著外語的自己,有一種說不出的陌生也少了遊刃有餘的自信。反觀說母語時的不加思索,無形中對自己竟是一種認同與接納,尤其是說台語的自己,更讓我特別能與自己產生共鳴。 太久沒說中文這個現象似乎一點一點消磨著我心中的歸屬感…。 我開始收聽各種國台語的線上廣播,那些熟悉的台灣腔讓我覺得異常平靜;晚上L下班後我會打去和他說說話,或是和台灣的朋友約好線上陪聊。兩週後狀態確實慢慢好轉起來。 搬家的事情也慢慢地進行著,每次只要到公寓去住,我就從家裡帶點小東西過去放著,看著住了兩年多的大房子越來越空,好像心裡面的什麼也被帶走。家裡食材大致上都清空了,能做成備用儲糧的都提前做好,畢竟還得在公寓待上一個多月才回台灣。 生日那天,雖然孤伶伶的,還是必須特地為自己慶祝一番。我將今年的生日甜點取名為「秋離」,如此寂寞惆悵的生日,我想這輩子應該再難體會到,當然也希望不要再體會到。 L晚上傳生日訊息來時我已經睡著,隔天早上才看到他的肺腑之言。他說:「希望你不管有沒有我在身邊都能當個快樂的人,也希望我們的感情長長久久。」最後附上一個看著很滑稽的「愛你」貼圖。果然很有他的風格。 這些話他平常不可能說的,但是在我生日這天他願意努力表達,這份心意我收到了。可是我不禁反思,為什麼我們總在不得不的時候才選擇說出真心話?我期許自己在未來能更及時表達我的關懷和在乎。 再過幾天房租便到期,我收拾好最後一些個人物品就搬到公寓住下了。剩下的大件行李已經請朋友安排好搬家公司來幫忙,搬完後請人把房子徹底打掃一遍就可以還給房東。 搬家工人們依約抵達,熟練地將大件包紮捆綁,載送到不遠處的公寓再搬上樓。兩塊床墊和冰箱也都只能暫時塞進本來就不大的小公寓。 公寓裡本來就有一塊加厚床墊,再放上兩塊,高度立刻上升到我的胸口,看起來非常荒謬,不過我也只能暫時睡在上面;小小的廚房區域本來就有一台冰箱,再貼著放一台,差點連房門都打不開。我安慰自己:「把房子塞得滿滿或許比較有安全感吧…。」 搬家的事情才告一段落,疫苗的事也隨即出現轉機。當初搶到的那一劑疫苗到現在還沒輪到我,距離回台只剩一個月,不過當地的衛生所先行釋出另一品牌的公費美製疫苗,只要到現場排隊就可以。 打疫苗那天朋友一早便載我去排隊,不到中午已經順利施打完成,回家後整個下午也沒有任何不舒服,體溫稍微升高而已。就在打完公費疫苗後兩天,我收到醫院來信通知自費疫苗已入院,兩天後陸續開放施打,我只好保留這個機會待之後再說。 進入十二月的清邁也有一絲絲冬天的感覺了,下過雨的夜晚寒涼,泡了熱水澡後再給自己熬一碗暖暖的粥,整個屋子裡充滿的,是記憶中家的味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