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媒體浪潮下,所謂「專業評論家」正主導各國輿論場。無論是巴黎的新聞台還是紐約的脫口秀,他們幾乎無處不在;從國際政治到流行文化,他們各種議題都能侃侃而談。在法國,這些上節目的名嘴們不再局限於專業背景,而是能自信地評論任何話題。這種現象已成為全球媒體的共同特徵。究竟是什麼推動了這一趨勢?
根據週刊《人道報》(L'Humanité),「名嘴」的特徵為:
Apprendre son sujet à dix minutes de la prise d’antenne et en parler comme si on l’avait savamment étudié, telle est l’une des prouesses dont on crédite les « toutologues » (les « experts en tout »), ces prodiges de la parole capables de palabrer sur une panoplie de sujets avec le même aplomb, en assénant leur opinion. En langage savant, on parle d’ultracrépidarianisme, soit l’art de s’exprimer en dehors de son domaine de compétence. Et sur les plateaux télé, ils sont absolument partout 1.(開錄前10分鐘才得知要討論的議題,卻能講得好像經過精心研究一樣,這正是「名嘴」── 即萬事通專家的一項絕技。這些口才非凡的奇才能夠泰然自若地就一系列主題侃侃而談,並以武斷的語氣發表意見。用學術術語來說,這叫做「不懂裝懂主義」,意即在自己專業領域外發表意見。而在電視節目中,他們無處不在。)
各類「專家」頻繁出現在媒體上,導致觀眾難以判斷他們的真正專業性或可信度。
從未發表過學術文章的假研究員、評論員、專欄作家、顧問、遊說者與溝通專家⋯⋯觀眾往往難以分辨這些「專家們」究竟以何種身份,基於何種理由發言。自電視誕生以來,作家與知識分子一直是節目的常客,但24小時新聞頻道興起及其競爭,促成這些名嘴的大量出現。
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新聞頻道要求節目時段必須不斷填滿原創性的內容。就此,新聞頻道聘請了節目策劃人2,負責在緊急狀況時找到最合適的嘉賓,以確保某個時段或節目的正常運行。然而,時間限制、嘉賓是否得空參加節目,以及某些研究者認為節目要求,會限制他們闡述完整的想法,而拒絕接受這種簡化規則,以上因素迫使策劃人經常不得不求助於簡單的解決方案。法國資訊電視台(France Info)的一名自由職策劃人巴斯蒂安(Bastien)坦言:「節目現場不能空著。不管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都必須找到某個人。如果找研究者這條路無法奏效,我們就會轉向那些名嘴們。他們很容易適應我們給的主題,即使不是他們的專業,他們仍然能完成任務。」
此外,邀請名嘴也出於製作成本考量。畢竟,將某個人請到節目現場發言,無疑比派記者到法國或國外進行採訪來得便宜。為了簡化操作,節目組甚至建立了專門的發言人庫,其中一些人是受薪的3,可以隨時應邀現身。「在立法選舉期間,編輯部給我們提供了一份包括約30位固定嘉賓的名單。他們每天都來,但參加的是不同的節目。」曾在BFM電視台工作的瓦倫丁解釋道。這些嘉賓為何能如此受到節目製作人的青睞?瓦倫丁表示,一位好的嘉賓知道如何長時間講話而不冷場。我們避免邀請那些說不知道的人。名嘴不需要承認自己的不專業,因為這等同於承認該頻道邀請他們是出於錯誤。
但當專家不具備任何學術上的正當性時,該如何確保其可信度4呢?出版書籍是一個強大的正當化工具,無論其品質如何。一位脫口秀節目策劃人透露,會看受邀者在某個特定主題上是否曾寫過相關的內容,並時刻留意新書的出版動態。研究員,同時為《輕鬆成為專家》(L’Expertise sans peine, 2023)一書的共同作者之一尼古拉·戈弗里(Nicolas Gauvrit)指出,對於外行人5來說,書籍這樣的「表面元素」往往是判斷一個人說的話是否可信的標準。尼古拉不滿新冠疫情期間科學界的冒牌現象而萌生撰寫此書的念頭,他補充道:「媒體賦予書籍一定的重要性,但在學術界,書籍的價值並不高。」與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截然不同,隨筆作者的作品僅由編輯審閱,而非學術同行審查。也就是說,成為作者相對容易,只要出版商認為有商業價值即可。
名嘴們善於使用煽動性的語言來引起公眾注意,並將模糊概念套用在各種議題上,觀點看似專業,但實際上缺乏論證分析。
因此,那些希望在電視節目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人,最好頻繁出版書籍,且主題盡可能涵蓋廣泛6,以展示自己能夠涉獵多種話題的能力,這正是節目策劃人所青睞的特質。克洛伊·莫蘭(Chloé Morin)在四年內出版六本隨筆,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雖未持有政治學博士學位,可卻被稱為「政治學家」和「評論專家」,同時活躍於《輿論報》(l’Opinion)、《解放報》(Libération)、《世界報》(le Monde)、《費加羅報》(le Figaro)以及《星期日報》(le JDD)。此外,她也定期為週刊《馬里安》(Marianne)、《山地報》(la Montagne)和《觀點》(le Point)撰寫專欄,於2024年9月初被《觀點》正式聘用。
克洛伊·莫蘭有一個特別偏好的主題:「覺醒主義」(wokisme)。這主題相當實用,因為只要提及這個詞,就幾乎可以套用在任何領域展現自己的專業性。例如,在一場關於法國電影的討論節目中,她宣稱:「凱撒電影獎學院已經接受了覺醒文化的教條,而這正是侵蝕美國社會的根源。」
專家充斥的現象會對公共辯論產生什麼影響?巴黎索邦大學教授兼媒體專家瓦萊麗·讓娜-佩里耶(Valérie Jeanne-Perrier)回答道,不同意見因此被「等同化」,減弱了政治發言和真正專家言論的影響力8。尤其是在24小時新聞頻道的影響下,這種語言形式的競爭愈發明顯,導致喪失清晰度和準確性,也讓意見與事實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
此外,根據《十字架報》(la Croix)關於法國人對媒體信任的調查,人們對「專家」的不信任正在加劇,這與觀眾缺乏評估專家可靠性或專業知識的參考標準有關。當你在不同節目,第十次看到同一位政治專家重複講述相同的經濟觀點時,除了厭煩,你會理所當然地開始質疑:這些人是誰?他們從哪裡來?為什麼他們總是在節目中出現?
Lexique:
1.
[1] La prise d’antenne:antenne (n.f.) 可作天線、分支分部、節目或電台等多個意思,La prise d’antenne是動作的名詞化,動詞形式為prendre l’antenne,直譯為接管天線,引申為開始發言,在這表示節目開播。Prise是由prendre的過去分詞pris而來,將動作名詞化的表達非常常見,如發言La prise de parole(prendre la parole)、做決定La prise de décision(prendre une décision)及意識到La prise de conscience(prendre conscience de qqch.)。
[2] Comme si 假設語氣 + plus-que parfait與過去事實相反:parler comme si on l’avait savamment étudié表示在說話「之前」,有仔細研讀過要討論的議題,可事實上過去根本沒做過這件事。
[3] palabrer sur une panoplie de sujets avec le même aplomb, en assénant leur opinion:
i. palabrer (v.i.) 爭論,不及物動詞要使用介系詞 sur 連接受詞;une panoplie
(n.f.) 全副盔甲,壯麗的陳列,短語 une panoplie de 引申成琳琅滿目,數量繁
多;aplomb (n.m.) 平衡,穩定;asséner (v.t.) 猛烈、強硬地做。
ii. En assénant leur opinion:
A. 副動詞由en + 現在分詞組成,可表示同時發生的動作、方式或手段、條件
或原因及讓步。
B. 這句話同時使用到同時性及方式的兩個用法;在討論的同時,不斷強硬地發
表他們的意見;副動詞「en assénant」描述了「palabrer」這一動作是如
何完成的,即通過強硬地表達意見來進行討論。
[4] Ultracrépidarianisme:
i. 這個詞源自拉丁語「ultra」,意指「超過」以及「crepidam」,指的是一種涼
鞋。
ii. 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e l’Ancien,西元23年-79年)在他的著作《自然
史》第35卷,《關於繪畫》(De la peinture)的篇章中,記載了這句諺語的
由來。故事描述了著名畫家阿培勒(Apelle,公元前370年-前306年)在工作
室裡專注於他的畫布時,一名鞋匠(拉丁語稱為sutor)指正他繪製一隻鞋子
(拉丁語為crepida)時的錯誤。阿培勒承認對方的專業知識,用畫筆修改了畫
作。然而,這名鞋匠卻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開始對畫作的其他部分提出批評,
包括畫中一個人物腿部的描繪。阿培勒隨即糾正他的行為,說出了這句著名的
話:「Sutor, ne supra crepidam」,意思是鞋匠,不要超越鞋子的範疇。
iii. 用來形容一個人對自己只擁有表面或根本沒有知識的話題發表自信且傲慢的言
論,即假行家,不懂裝懂的人。
2. Un programmateur:節目策劃人,un programme (n.m.) 節目單,計畫,安排。
3. Rémunéré:(adj.) 有領薪水的,動詞rémunérer (v.t.) 支薪,給報酬,名詞une rémunération (n.f.) 薪水。
4. Une légitimité合法性,une crédibilité 可信度。
5. Profane:外行人(的),名詞與形容詞同型。
6. Un spectre large:un spectre (n.m.) 譜。這詞有多重含義,在物理學,表示顏色的光譜,如七彩光譜sept couleurs du spectre,即彩虹中的顏色;也可表示範圍、領域,如知識的範圍le spectre de connaissances。Large (adj.) 寬廣的,廣泛的。
7. Une imposture:詐騙,欺詐,冒充。
8. 原文是La mise en équivalence des paroles possibles, ce qui amoindrit la portée de paroles politiques et celle des vrais experts:
[1] 跟1. 中的Prise一樣,mise是由動詞mettre 而來,將mettre en équivalence des paroles……轉成名詞用法。
[2] 原因 + , ce qui + 結果:在文章中很常見的用法,指將許多可能不同的論點一致化,會導致真正可靠的意見被弱化。
[3] Une équivalence (n.f.) 相等,等值(效、價);une portée (n.f.) 影響力;amoindrir (v.t.) 使減少,降低。
本文節錄:
Lisa Guillemin, « L’Enquête : Toutologues, les faux experts de l’info » in L’Humanité N˚931, Du 28 Novembre au 4 Décembre 2024, pp.20-25
Romain Ferrier, « Êtes-vous ultracrépidarien? », Le Figaro,
https://www.lefigaro.fr/langue-francaise/actu-des-mots/etes-vous-ultracrepidarien-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