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練習】「做自己」的理論與實踐

【覺察練習】「做自己」的理論與實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都活在地球這個幻境裡,不敢也不願覺醒。

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呢?

真正的愛是「允許他做自己」。但必須是符合社會規範的那個「自己」

所以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愛。因為你無法看著一個人在不屬於他的世界裡辛苦的活著。

認識自己以後,你有勇氣做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知道自己要什麼之後,你敢忠於自我、耐心等待那個對的人出現嗎?

還是會為了符合世俗的價值,選擇屈就。

生活中的刻意練習

擁抱那個追求內在價值及精神世界的自己

接受真實的自己在這個重視「實質生產力」的世界裡並不一定具有任何價值

建立自我的價值、做真正能讓自己快樂的事。

以人類平均壽命,假設生命的週期為80年。再以每二十年為單位分割。

人生的第一個二十年,我們在學習並形塑自己的性格特質、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好適應這個社會。

邁入第二個二十年,我們用自己習得的價值觀、理論,到這個世界裡闖蕩。

在這樣的碰撞之中,調整及體驗人生。

走著走著到第三個二十年,開始調整我們的認知、 去除那些舊有的不適用自己的理論及價值觀。人生像是重新來過一次。回到那個剛出社會,充滿未知的小年輕。

你會因為自己的年紀,懷疑自己是否過去的歲月都白活了。

親愛的你,可曾意識到,如果沒有過去的那個你、又怎會有現在這個勇於突破及重新來過的自己。

不論是人生的那個階段,都是為了成就現在的你。每一個你都是值得且真實的存在。

avatar-img
府辛聊瘉室
149會員
291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擊垮一個人的不是擁有的物質的匱乏、財富的多寡,而是內心的脆弱、匱乏感。 當面對疾病時,內心會湧起那股渴望陪伴及關心的需求,尤其顯著。這時候是面對一個人生活最大的挑戰。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從小建構的信念。讓我們害怕一個人面對困難。 一個人最終會無所依、生病了沒人照顧很可憐。但是生病的前題,不該是先
一個人只要衣食無憂,其他的痛苦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好像只要生活的悲慘程度未達到家破人亡或窮困潦倒,就沒有資格感到不快樂。這是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最常浮現的疑問。 在幼年時期,任何情緒上的不滿都會被貼上「不懂事」、「不體諒父母」或「自我中心」的標籤;成年後,則變成「想太多」、「不知足」、「生活沒有目
文章的產出,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無論是影音平台、社交媒體、書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人際互動,都能帶給我們啟發。 關鍵在於是否開啟我們的感知系統。又或者抱著事不關己、單純的活著,對生活週遭的一切從不關心。 「社交冷漠」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現象。拒絕「無效社交」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新觀點。 沒有好壞
擊垮一個人的不是擁有的物質的匱乏、財富的多寡,而是內心的脆弱、匱乏感。 當面對疾病時,內心會湧起那股渴望陪伴及關心的需求,尤其顯著。這時候是面對一個人生活最大的挑戰。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從小建構的信念。讓我們害怕一個人面對困難。 一個人最終會無所依、生病了沒人照顧很可憐。但是生病的前題,不該是先
一個人只要衣食無憂,其他的痛苦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好像只要生活的悲慘程度未達到家破人亡或窮困潦倒,就沒有資格感到不快樂。這是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最常浮現的疑問。 在幼年時期,任何情緒上的不滿都會被貼上「不懂事」、「不體諒父母」或「自我中心」的標籤;成年後,則變成「想太多」、「不知足」、「生活沒有目
文章的產出,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無論是影音平台、社交媒體、書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人際互動,都能帶給我們啟發。 關鍵在於是否開啟我們的感知系統。又或者抱著事不關己、單純的活著,對生活週遭的一切從不關心。 「社交冷漠」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現象。拒絕「無效社交」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新觀點。 沒有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