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ee-avatar-img

huee

144 位追蹤者
走在自我療癒的路上。自由書寫、分享。試圖尋找人生的使命。在努力擺脫制約的當下,已經被制約了。走在認識自己的路上,成為更好的自己。
avatar-img
148會員
285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隨著年齡的增長,獨居或一個人生活經常被貼上標籤,甚至被視為一種問題。當提到獨居老人時,許多人容易聯想到可憐、孤單、缺乏照顧等負面印象,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與汙名化。然而,如果經濟無虞且身體健康,「一個人生活」並不應該與可憐、孤立或沒人關心劃上等號。 事實上,一個人生活的核心不在於是否擁有房子,而在於
Thumbnail
一個人只要衣食無憂,其他的痛苦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好像只要生活的悲慘程度未達到家破人亡或窮困潦倒,就沒有資格感到不快樂。這是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最常浮現的疑問。 在幼年時期,任何情緒上的不滿都會被貼上「不懂事」、「不體諒父母」或「自我中心」的標籤;成年後,則變成「想太多」、「不知足」、「生活沒有目
Thumbnail
文章的產出,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無論是影音平台、社交媒體、書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人際互動,都能帶給我們啟發。 關鍵在於是否開啟我們的感知系統。又或者抱著事不關己、單純的活著,對生活週遭的一切從不關心。 「社交冷漠」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現象。拒絕「無效社交」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新觀點。 沒有好壞
Thumbnail
藉助認識自己的工具及知識瞭解自己。看見造成我們生命一直卡關的問題在那裡。進而排除,而不是讓工具或知識框架住自己。 性格是與生俱來,部份是經由後天環境造就而成。性格決定命運,看見自己的盲點,是讓我們有機會擺脫困擾自己的問題。 一個人之所以能不斷進步及成長,是因為擁有一顆熱愛學習的心。 阻礙是帶給
Thumbnail
為什麼越是喜歡,越是看不清。因為外表的吸引,讓我們戴上了濾鏡。我們戴的是藍色的眼鏡,看到的對方就是藍色的。但他的底色可能是紅色。 於是隨著長時間的相處,我們開始覺得對方不了解自己、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一段關係的結束,可能是因為想法不同、前進的腳步不同步。或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彼此的三觀不合
Thumbnail
如何放下自己的控制欲 1.接受生命中的不可預期開始。很多時候失落感來自於對他人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不必要的應該及自以為。是因為忽略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本就存在著差異性。 不是和你不一樣就是不好或不對,而是看見彼此的差異。 2.尊重每個人都是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環境,本就存在著個體的差
Thumbnail
放下對別人和外在的期待,專注於自己的生活,最後是拿掉心裡很多的「應該」
什麼是控制欲? 通常是因為不穩定的自我價值感,需要透過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來得到肯定或者安慰,才會想去控制別人。 心理學家武志紅(知名心理諮詢師)說過:「控制欲是萬惡之源」。 在過去的伴侶關係中,有很多自己的原始欲望及設想。在人際交往中習慣以一種評判的方式去界定一個人的,用是非對錯來衡量一個人的好壞。
Thumbnail
生命是一場體驗,也是無數選擇所累積的結果。正因生命有限、時間的稀缺。我們更應該有意識的選擇我們想體驗的。當然體驗也不可能全部都是美好的,更多時候是憂喜參半的。沒有經歷過黑夜,又如何體會黎明的可貴。 人生最重要的體驗之一是認識自己。花點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愛好和夢想。 明白什麼對你而言是具
Thumbnail
對父母原型的期待,是一個涉及心理學、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孩童時期在潛意識中對父母角色的理想化期望,這種期望往往受到早期成長經歷、文化背景、社會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父母原型:在心理學中,原型是指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一種普遍存在的模式或意象。父母原型是指孩童在潛意識中對父母角色
Thumbnail
沉寂了半年的時間,重新把生活重心拉回自己身上、做回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 這個過程中,除了要面對自己內心的轉折、還要應付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事物。 一開始的起心動念是和自己對話的練習,也是替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 經過二年左右的時間,學習獨處,和自己對話。更是透過不斷的學習,找回自己。 是療癒自己,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