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只要衣食無憂,其他的痛苦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好像只要生活的悲慘程度未達到家破人亡或窮困潦倒,就沒有資格感到不快樂。這是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最常浮現的疑問。
在幼年時期,任何情緒上的不滿都會被貼上「不懂事」、「不體諒父母」或「自我中心」的標籤;成年後,則變成「想太多」、「不知足」、「生活沒有目標或缺乏重心」的批評。這種觀念在我們的社會中是普遍存在的。
在我們有限的認知裡,有許多事情是無法解釋的。如果想為自己的困境歸因,反而讓自己更不快樂。真正理解這一切背後的意義時,便不再執著於尋找答案,而是學會接受並放下。
正面看待自己的情緒、易感。這也許是一種天賦及使命。而要完成這項任務,必須先透過親身經歷,並懂得如何面對自己過多的情緒。真正的目的是讓你運用這份理解去幫助更多有相似經歷的人。
也許是透過語言的交流或者是文章的書寫,讓更多人明白他們並不孤單。
我們對實質世界的認知,是用有形的物質來衡量一切,面對情緒及感受,因為不具象,所以我們選擇忽略,甚至視為不應該存在的負面特質。
我們希望自己的不快樂能被重視,但往往得到的回應卻是:「不知感恩、自我中心才會不快樂」或「想太多、生活沒目標才會抑鬱」。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在他人眼中多數是毫無意義,甚至可能被認為是懦弱的表現。因為我們所經歷的挫折,與生活中的種種挑戰相比,似乎微不足道。
於是,那些努力迎合父母的孩子學會了壓抑,而不願迎合的孩子則選擇叛逆。然而,這些負面情緒並不會消失,而是逐漸累積,最終在孩子心中築起一道高牆,將真實的情緒深埋其中。
這個社會對於多樣性仍然缺乏包容。總希望每個人都能活成固定的模板。
當你懂得正確看待自己的感受,高敏感是一種天賦,不再是生命的阻礙。它讓你透過親身體驗、領悟生命的真諦,並在得知真相後運用這項特質去幫助其他和你有相同困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