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銀行百家爭鳴,推出信用卡、簽帳金融卡、聯名卡等,這麼多的卡片帶在身上,容易弄丟、被盜刷,甚至忘了有卡片的存在,而現在方便到只需要綁定手機 ,設定預設付款方式,不用攜帶現金、卡片就能馬上付款 ,提升消費者支付流程與便利性 ,然而,點數經濟使消費者更願意使用行動支付,累積點數回饋,用在更多元的點數體驗,帶動整體點數生態圈。
1949年,美國有位金融大亨叫 Frank McNamara,他有一次外出用餐,卻忘了帶錢包,讓他有了尷尬體驗,身為有錢人,怎麼能讓這種事發生呢?於是他靈機一動,隔年就和Ralph Schneider一起創立了Diners Club(大來俱樂部)。
這個俱樂部給會員發了一張卡,會員可以拿著卡去合作商家消費。買單時,先由大來俱樂部幫忙墊付,然後再每月向會員收取費用。
剛開始,大來俱樂部主要和餐廳合作,但很快就把合作範圍拓展到飯店、航空公司以及其他旅遊相關產業。這張卡讓會員享受到先消費、後付款的利益。直到現在,支付系統不斷優化與改變,使支付體系越來越完善,支付方式也更加多元。
在1990年前,信用卡大多用的是「磁條」技術,但磁條的資訊很容易被複製,結果偽造信用卡的事件頻頻發生,讓金融業頭疼不已。不過,法國的國際信用卡品牌「Cartes Bancaires」率先採用了晶片技術,把磁條信用卡升級成安全性更高的晶片信用卡,這才大大改善了詐欺問題。
到了1999年,Europay、Mastercard和Visa這三大國際卡組織聯手成立了EMVCo,共同制定晶片卡的國際標準規範,並推動全球晶片卡的轉換計劃,確保每張卡都能安全又通用。隨後,日本、中國、美國也陸續加入,建立更完善的產業規範。
轉帳卡也叫「簽帳金融卡」,是一種結合存款帳戶和支付功能的卡片。早在1992年,Mastercard 推出了轉帳卡品牌「Maestro」,到了1999年,全球發行量已經累積達到約 3 億張,顯示其受歡迎的程度。
1.對消費者:減少攜帶大量現金的安全風險,採用「先存款、後消費」的方式,避免像信用卡一樣,因未按時還款而支付額外利息,適合重視財務管理的人。
2.對商店:商家能避免收到偽鈔或因收銀結帳短少導致的麻煩,還能降低店內現金的存量,減少竊盜風險。
根據2023年Nilson Report-第1253期的「亞太區50大發卡機構統計概況」,截至2022年底,信用卡及轉帳卡之消費簽帳金額合計為12.017兆美元,總流通卡數合計為70.3億張。亞太區50大發卡機構合計的信用卡,消費簽帳金額為6.596兆美元,其中,臺灣分別有國泰世華銀行、中國信託銀行、玉山銀行、台新銀行及台北富邦等5家發卡機構進入排名,消費簽帳金額合計為795.1美億元,消費卡數約為3,542萬張。
截至2024年6月底,根據金管會資料顯示,在信用卡方面,總流通卡數約5,887萬張,總有效卡數約3,824萬張。排名前三的發卡公司分別為:華南商業銀行的78.7%、台北富邦商業銀行的77.9%,以及台新國際商業銀行的72.2%,活卡率占七成以上,總平均活卡率為65%(活卡率是指在某段時間內實際使用的卡片,其餘未使用的卡片為呆卡)。
電子支付現況分別為兩種,一是使用儲值卡的部分,總流通卡數約1億8,297萬張;二是電子支付,總使用者人數約2,891萬人。在113年,上半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約39.16億筆,非現金支付交易金額約4.1兆元。
statista在2023年全球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統計數據中,使用數位錢包(含行動貨幣),預計交易價值3,100B(十億)美元,預計在2027年,交易價值達5400B(十億)美元,複合年增長14.9%。
Visa在2023年消費者支付報告顯示,台灣99%消費者「持續或更常使用行動錢包」,消費者重視每次利用電子支付消費時可獲得的點數回饋,其中有四成消費者會定期追蹤,尤其在累積點數的體驗上,特別在意「流暢直覺」的兌換過程(50%)、「多元類別」的兌換選擇(45%)以及「不限制」使用期限(37%)三大項目。
Deloitte在2019年對美國消費者做了一項支付行為調查,有近四分之三的受訪消費者認為,紅利回饋、折扣和其他優惠是使用信用卡的最重要原因;而台灣資策會MIC調查,有87%用戶有在累積點數,高達99%會使用點數,而累積折抵點數,而有23%非用戶會因為財務管理、理財推薦與儲存發票等附加功能,考慮開始用行動支付。
綜合多項數據顯示,行動支付已成為大眾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之一。其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於電子支付所帶來的回饋點數,這些點數讓消費者對未來使用時的體驗更加重視。消費者期望獲得流暢的點數使用過程以及多元的兌換選項,而這些因素也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對商家的忠誠度。
2003年,日本推出了首個跨企業共通點數制度T-POINT,由CCC集團開創,成為跨企業標準化集點服務的先驅,也為日本邁向點數經濟大國奠定了基礎。根據矢野經濟研究所的調查,2023年日本點數服務市場規模達2.6兆日圓,比 2022 年增長了6.1%,預計到 2026 年將突破3兆日圓。
在台灣,統一超商於2014年以會員、點數和支付為核心,推出了OPEN POINT經濟圈。這個經濟圈不僅涵蓋統一集團旗下的7-11、星巴克、康是美等超過8,000家據點,到2023年更與全台超過300家品牌通路和20萬家特約商店(包括icash Pay的支付據點)達成合作,形成龐大的點數生態網絡。
OPEN POINT經濟圈的會員數量持續增長,目前已累計達到1,700萬名。2022年,OPEN POINT共發行了價值16億元新台幣的點數;而到2023年,會員跨通路使用點數折抵的消費金額更突破10億元,展現其在點數經濟中的強大影響力。
此外,PChome自 2018 年 5月起推出P 幣點數經濟圈,以Pi拍錢包作為點數發放的核心。目前,P幣除了可在38萬家合作商家 抵扣消費外,還能兌換成中華電信Hami Point、OPEN POINT等其他企業的點數,實現跨平台的點數流通。
根據 PChome的統計,P幣年均發行量約為20-30億點,截至2023年,累計發行量已接近百億點,成為台灣另一個重要的點數經濟代表。
各大集團透過點數回饋與多通路合作,形成了多元化的點數生態圈,其中有像OPEN POINT和P幣這樣的開放式點數經濟圈,也有像MO點數和蝦幣等專注於自家體系的封閉式點數流通制度。不論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其核心目的都在於提升點數回流率和會員黏著度。
這兩種模式對會員的消費方式產生了不同影響:
日本與台灣的這些點數經濟模式,展現了跨企業合作與會員經濟結合的成功,也體現了點數系統在提升消費者忠誠度和促進商業流通上的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
1.支付卡與點數經濟的結合,讓消費者在消費時同時獲得即時回饋,增強支付過程的滿意度。
2.通過點數累積與兌換系統,提升會員與品牌的黏著度。
3.透過支付卡與行動支付的點數整合,金融服務變得更具吸引力,創造更多商業機會。
支付卡的發展見證了金融科技的進步,從信用卡的誕生到行動支付的普及,支付方式的演變極大地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點數經濟的崛起進一步鞏固了支付系統的核心價值。
點數經濟與支付卡的結合,不僅讓消費者在每一次交易中享受到回饋的便利,還促進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長期互動。開放式點數模式為消費者帶來靈活的選擇,而封閉式點數模式則強化品牌內部的消費循環,二者各自展現了對會員經濟的深遠影響。
未來,隨著電子支付與點數經濟的進一步融合,支付體驗將更便捷、回饋更豐厚,同時也將成為商家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這個以數據和體驗為驅動的時代,支付卡與點數經濟的發展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促進消費者忠誠與品牌價值共榮的商業變革。
筆者的支付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大約有六成是使用現金支付,四成則是行動支付。原因在於,現金隨身攜帶給我更多安全感,只有在現金不足,或是,需要支付高昂費用時,才會選擇行動支付作為替代方式。
在此研究時,筆者竟然不知道「點數經濟圈」這麼龐大,原來點數背後的服務與體驗,可以引起大眾去做出集點的動機,筆者已經錯失很多點數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