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改變台灣公益捐贈系統的「iGoods愛物資」:讓關心,等價流動

文字|廖品榕 攝影|Doiiin 編輯部、iGoods愛物資


iGoods愛物資的倉庫裡,整理職人忙著處理捐贈物資,「好物箱」整齊堆放,等待被整理和媒合送達需求者手中。iGoods透過物流系統及捐贈單管理,搭起捐贈者與社福單位之間的橋樑,創建物品循環的生態圈。執行長陳家銓由大學愛心募資活動啟發,並運用在電商工作的經驗,創立這個平台,協助物資精準匹配需求。iGoods強調捐贈的對等關係,讓物資不僅實用,更具情感連結,為社會創造持續的正向影響。


走進iGoods愛物資的倉庫,層架上的物品被用心的安排分類,整理職人在滿山滿谷的物品中忙進忙出,一箱箱待開箱的「好物箱」整齊的堆疊在一旁,這裡頭放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捐贈物資,等待著被整理、媒合、運送。

「好物箱」是愛物資提供的服務之一,捐贈者可以把欲捐物品整理裝箱,送達倉庫後,由整理職人整理分類,並媒合有需求的單位,將物品送達需要的人手裡。「其實很多人都覺得,還能用的東西丟掉很可惜,希望能給需要的人好好利用。」愛物資的執行長陳家銓認為,在這個資源較為充足的年代,仍有許多社福機構為了物資而煩惱,iGoods愛物資建置平台,透過便利的物流系統及捐贈單管理,將物資精準地分享給需要的對象。這樣的「永續物資整合服務平台」,慢慢建構出物品循環的生態圈。


能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


大學某年的聖誕節,陳家銓參與了一場系上舉辦的愛心募資,當時他們替育幼院的小朋友們募集玩具作為聖誕禮物,「參加完其實也沒有多想什麼,但覺得還蠻不錯的。」雖說沒多想,但這次的經驗卻默默的在陳家銓心裡埋下了種子。

出社會後進到電商平台工作,負責倉儲運營,每天看著大量的商品進進出出,陳家銓心想:要是這些物品若能捐贈給需要的單位就好了。於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他組織了蒲公英志工團,對外募集捐贈物資,成員共有七位,而愛物資的另一位共同創辦人邱珮瑜便是其一,「我覺得每個人心有餘力可以多做點事,捐多、捐少都沒關係,能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他的多做一點,正在改變台灣公益的邏輯。

那年聖誕節,蒲公英志工團協助四所育幼院辦理募資活動,很快就募得目標數量,然而,親自將這些物資送過去後,陳家銓才發現了問題所在。

「走廊上一整堆物資,都跟我送的東西是一模一樣的。」舊愛沒有變成新歡,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相同的物資全來自不同捐贈者,「我會捐、你會捐、大家都會捐,我們都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可是這個好事是不是真的能符合單位的需求?」社福單位普遍沒有多餘的時間與人力管理、整合物資供需的資訊,不想辜負大家的愛心,只能先將物資收下。

走廊上堆滿了人們的心意,卻無法獲得最好的運用。


搭起贈與收之間的橋樑


「我和夥伴本來就想創業,當時列滿多項的,但都是希望能對社會或環境有良好影響的方向。」物資捐贈問題成為創業契機,他們展開問卷調查,並實際走訪、認識許多社福團體與捐贈者,最前線了解物資捐贈的實際情況、蒐集群眾的聲音。

當時還在電商平台工作的陳家銓,每天看著電商平台,忽然發現,這和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很相像:「我面對供應商,消費者下單需要的商品,其實物資捐贈只是顛倒過來,我面對社福單位,捐贈者下單單位需要的物資。」以此概念出發,他運用在電商的工作經驗,架設出愛物資最初期的網站。

如同電商的商品圖文,他們請社福單位把需要的物資規格、尺寸等資訊和需要原因列出,並附上照片,上架到平台後,捐贈者可以下單想捐贈的物品,再安排物流運送,捐贈者和單位雙方都能透過平台追蹤運送進度,平台上顯示的需求數量也會同步更新。不同於大部分的捐贈平台,愛物資除了確保資訊正確和數量管理,手邊若沒有適合捐贈的物品,也能在平台上直接購買。

看似簡單,但其中卻暗藏著許多難題,比如社福機構的數位化能力不足、物流公司難以配合、被民眾當成公益團體等狀況接踵而來。而平台上線後的第一個大案子,也隨即遇到問題。

當時他們替社福機構募得一批筆記型電腦,電腦送到後,機構卻發現無法開機。「一般來說,機構不敢去問對方為什麼寄壞掉的東西過來,就會當成是收到一個不好的東西,丟掉就好。」怕捐贈者不開心,機構面對無法使用的物資往往無從回饋,而愛物資扮演第三方平台,便搭起了這座橋樑。回頭詢問捐贈者,才知道原來電腦只要插著電源就能使用。

捐贈,建立在「對等的關係與對話」,成了愛物資的特質之一。「其實對捐贈者來說,我們去詢問,他會知道我們很在意、很需要去使用他捐的東西;對單位來說,有一個平台幫他把關,不是只是幫他資訊刊登,而是真的在意物品是不是能符合需求。」好好照顧受贈單位與捐贈者,讓每一份心意都能得到歸屬,問題被解決、情感被重視,人們對愛物資的信任,在這些對話中也愈加穩固。


流動的不只是物資


不只營運平台,每年愛物資也會針對不同的節慶,結合議題,推出相關企劃。

某年推出認購刮鬍刀禮盒的父親節企劃,認購之餘,也請捐贈者寫一句「祝福的話」給受贈父親,「當時只是覺得多了這句祝福,受贈者才會真的收到被關心的感受,不是只是花錢送東西而已。」沒想到事後,陳家銓收到一則來自捐贈者的回饋——那是受贈者的爸爸過世後的第一個父親節。舉手之勞的一個留言,能帶給人無限的力量,因為寄生在物品上的價值,是時間與故事。即使是一模一樣的物品,也被賦予獨一無二的愛。「所以我希望每個企劃都要有延續性。」延續的不只是對議題的關注和影響,更是延續贈與收之間情感。

每年聖誕節,是最多社福機構辦活動的日子,那幾天他會開著車來趟環島之旅,一一拜訪這些單位,與他們一同歡慶聖誕,平日只要有空,他也會親自和捐贈者收取物資、聊聊天,與第一線保持緊密的連結與信任。

「我們希望大家能理解:物資捐贈也是一項專業。」這份事業,以永續為念,讓物品的生命週期變長,減少浪費,也讓資源正向流動。陳家銓總是不安於現狀,真誠地面對所有的回饋與挑戰,使愛物資的腳步從未停下。大學那年聖誕節埋下的種子,如今已茁壯成大樹,而讓每一件物品都能去到最適合的地方,依舊是陳家銓的心之所向。


全文請見 https://doiiin.org/igoods-changing-charity-donations-taiwa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