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院近日通過刪除經濟部對台電的1000億元補助預算,藍白聯盟的立委在表決中取得優勢,成功推動這一決議。然而,此舉引發社會各界對未來電價上漲的廣泛擔憂,台電更表示,補助的取消將削弱其穩定電價與更新電力設備的能力,最終可能對用電民眾和企業造成衝擊。
媒體人黃揚明在節目中指出,這1000億元補助原本不應存在,認為經濟部的撥補無助於台電的財務根本改善,反而讓全民為其虧損買單。他主張,應讓用電大戶承擔更多成本,實現公平正義。經濟部則回應,若無補助,台電將不得不考慮漲價或舉債,對民生與企業經濟帶來雙重壓力。
專家分析認為,燃料成本上升是台電虧損的主要因素之一。台電的燃料支出在2022年高達6166億元,較2021年大幅增加,原因包括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價格飆升,以及台灣火力發電占比高達80%的能源結構。此外,政府推動非核家園與再生能源政策雖促進綠能發展,但尚未足以改變高成本的發電現狀。
目前,台電的電價結構未能及時反映實際成本,政府對電價的限制使其無法應對日益增加的運營壓力。觀察國際能源價格上漲情勢,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均採取了大幅調漲電價的策略,相比之下,台灣的電價調整幅度相對溫和。2023年,台灣住宅用電每度電平均約2.56元,遠低於韓國、日本等國水準。
補助取消後,台電可能採取以下應對措施:
國民黨批評民進黨能源政策導致台電虧損擴大,主張恢復核能以降低發電成本;民進黨則認為全球能源價格飆升是主因,強調政府已盡力抑制電價漲幅。台灣民眾黨則呼籲檢討電價調整機制,尋求經濟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
企業界憂心電價上漲將影響競爭力,部分業者表示,漲價壓力將被轉嫁至消費者,恐引發物價上升。民眾則普遍希望政府維持現有電價,以減輕生活負擔。
台電補助取消揭示出能源政策與財務挑戰間的深層矛盾。未來,如何平衡電價穩定與公司財務健康,將成為政府與台電需共同面對的關鍵課題。隨著國際能源市場波動持續,政府、企業與民眾之間需尋求新的合作模式,確保能源供應穩定並兼顧經濟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