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哈公寓 – 困於自設的階級擺盪
By 趙南柱
譯者:張雅眉
漫遊者文化
算是讀來…順暢的一個故事
閱讀過程中的空間
讓我一直想到九龍城寨(當然尺度應該小很多)
或是許多歷史上、正存在的
那些所謂文明、發達的都市中的“飛地”
被遺忘、或是故意被排除的那些群體的所在
(這邊的定義可能跟人文地理中的飛地不那麼相符
但我卻覺得很適合)
.
*階級*
薩哈公寓是一個三不管地帶
社會中不被承認、沒有身份的人的聚集
這座城市需要他們
卻又希望“看不見“他們
.
就像John Wylie在<地景>中所論
.
『巴瑞爾(Barrell, 1980)主張,「勞動者正在工作」的場景……試圖將勞工自然化。所以,工人被轉化為「遙遠而概括的恐懼與慈善對象」,他們變成「容許在上流社會客廳出現的部分裝飾」』 (p87. John Wylie)
.
「詹姆斯鄧肯。南西鄧肯<生活不能同他們一起,造景又不能沒有他們>(can’t live with them, can’t landscape without them) “貝德福德是一個審美消費的地方,居民保護並提升城鎮的美景,來獲取愉悅的社會地位。為此,他們利用排他性的使用分區、嚴格的環保法規,以及受剝削的新進拉丁裔日薪工人……(p9) 維護貝德福德地景美學的勞動者本身,卻被認為是貝德福德居民習慣去購物與辦事的隔鄰基斯科山街景上,一項不美觀的元素……(p91.)(許多受訪者都)坦承,村里街頭巷尾冒出來的拉丁裔日薪工人「有礙地景觀瞻」。(p94.) 」(p104-105.)
/
/
薩哈公寓就是這樣一個都市中孕育重要動力
卻被視為肌瘤的一個地方
視而惡之 卻又難以棄之
.
*權力*
故事以不同角色視角描述出各自的生活
瞄出薩哈公寓的樣貌
同樣帶出社會中階級的不平
也許是因為太真實
以至於我一直到快讀完都沒意識到這是個科幻故事
(或說不是狹義的科幻故事)
就這樣一路毫不停頓、不質疑的看下去
感覺更像是在看一則現實小說
我想,這是這本書可怕、也讓人畏懼的地方。
竟然我們會在閱讀中
真實化與合理化那些場景
並將之疊於我們真正的現實社會
/
/
故事中許多角色因為階級以及生活
而被限或是自限
讓人想到傅柯與邊沁的圓形監獄
那個看不見的權力
限制了所有人在各自的角色無法離開
(不管是上層或是下層的)
讓你們自己規範自己
將階級的機制深刻在一切中(特別是生活中)
透過猜疑練、刻板印象等
建構了無上的不可推攔的權威
.
就像故事最後
當她闖進空無一人的總理室時
那噶然而止的畫面
留了一個空蕩的回聲
以及一個驚悚的問話
若總理團不存在
控制我們的是什麼?
/
/
*歷史*
故事算是開放式結局
似乎給了一點希望
但其實隱隱感受到歷史會重演
女主(算是)中間遇到的許多人
走的正是她走過的路
但卻似乎沒有改變什麼…
.
如同故事中隱喻的
我們無法知曉這是又一次飛蛾撲火
還是蝴蝶振翅引起的風暴
但在那之前
只能持續的飛起、衝撞
大概就是我們所能做到的最大改變
#薩哈公寓
#困於自設的階級擺盪
#趙南柱
#漫遊者文化
#一句話說書
#書評
#書
========== 喜歡的段落 ==========
*友美發現她養育猛獸的力量並非來自憤怒,而是孤獨。
*雖然珍京覺得友美說得對,卻又不想錯過這個話題,於是又補了一句:「以蛾來說牠太漂亮了。」友美勾起一側嘴角笑了笑。「你用漂不漂亮來區分種類?真有趣。」
*既無法帶走她,又不想將她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