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前台股連續上漲五個交易日,有些個股經過整理而突破糾結的均線,或是從相對低點反彈突破月或季線,同時權值股如台積電、聯發科、台達電等都維持在多頭排列的各均線之上,行情似乎有蓄勢待發準備再漲的態勢,正常而言假期後成交量會明顯擴增,技術面現象讓行情有機會朝正面發展。
不過,農曆年前的上漲通常是因為節前賣壓暫告一段落的短線表現,未必是趨勢現象,另外,中短線的波動相對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改變,假期間美國的政策及產業變化,或是假期間美股漲跌也都足以改變台股後續走向,投資不是要猜方向、賭漲跌,不能期待市場沒有壞消息,這是必然存在的風險,如何應對風險才是投資(投機)該思考的。
應對風險是必須考量所知的各種資訊的影響效力,例如上述過年前的在技術面的正向發展,是短線波動現象,如果要依照這樣的訊號做決策,要擔心隨時可能被其他因素改變的風險,這樣的訊號效力相對薄弱,若是景氣基本面的訊號,影響偏向於中長期,訊號的影響效力較久,中長期趨勢會與景氣訊號變化一致,當需要考量較長期的持股風險,就應該是以影響效力較久的訊號當主要參考。
假期前的技術面現象是評估風險因素之一,必須和其他也可能影響股市的風險因素一起共同考量,例如美國的關稅政策、資金情勢、景氣領先指標走向、經濟成長率變化、整體股市價位高低或其他無法預知的事件等都應納入考量,固然先前市場氣氛樂觀,但若考量中長期因素,包括股價偏高、景氣領先指標向下、關稅等負面因素,在股價偏高的情況下,各種奇怪理由都可能引起負面心理,導致市場情緒逆轉而使原本正面的短線訊號改變,例如過年期間出現的AI模型Deepseek就帶來市場氣氛的轉變。
對於投資者而言,重點也許不是哪一個AI模型比較厲害,而是成本高不高,Deepseek宣稱的開發成本明顯比較低,原本以為發展AI必須砸大錢建設備,現在有新的模型宣稱不必花那麼大量的資金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投資人自然對於原有的投資是否值得那麼高的市值(股價是否偏高)產生懷疑,這會導致相關企業股價調整。
投資最終還是得回歸到投資報酬的問題,砸大錢建設備看得到什麼成果?如果暫時還無法獲利,是否有一個概略可以預見的藍圖?市場資金是否願意等到實質獲利出現的時刻?有沒有降低成本(報酬率提高)的選項?低成本的AI模型是否可行?當市場心理對於模型成本的評估有所調整,中短期內股價就會面臨調整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