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歷史】歷經兩次世界大戰 - 塞瓦斯托波爾號戰列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塞瓦斯托波爾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塞瓦斯托波爾號


塞瓦斯托波爾號(SN Sevastopol,俄語:Севастополь )是俄羅斯帝國海軍甘古特級戰艦中第一艘完工的艦船,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甘古特級戰艦是俄羅斯第一艘無畏艦,她的名字取自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該艦於1914年至1915年冬季完工,但直到1915年中期才投入戰鬥。她的職責是保衛芬蘭灣入口處免受德國人的入侵,但由於德國人從未試圖進入,所以她花時間進行訓練並為布雷作業提供掩護。二月革命後,她的船員加入了波羅的海艦隊的總兵變,並在同年稍後加入了布爾什維克,由於人力不足,該船於1918年停航,但船員們參加了1921年的喀琅施塔得叛亂。


她於1925年重新服役,並於1928年重新改裝,為隔年轉移至黑海做準備。塞瓦斯托波爾號和巡洋艦紅色克里米亞號在比斯開灣遭遇了嚴重的風暴,塞瓦斯托波爾號的副艦首嚴重受損。她必須駛往布列斯特進行維修,但於1930年1月抵達塞瓦斯托波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為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及相關行動提供砲火支援,直至1942年4月德國空襲的風險太大而退出戰鬥。戰後她繼續服役,直到1954年成為一艘訓練船。


1914年「塞瓦斯托波爾號」離開波羅的海造船廠

1914年「塞瓦斯托波爾號」離開波羅的海造船廠


船艦特徵

排水量:24,800噸

:181.2公尺

:26.9公尺

吃水:8.99公尺

裝置功率:52,000馬力(38,776千瓦)

推進系統:4 軸帕森斯蒸汽渦輪機、25台鍋爐

航速:24.1節

續航力:以10節速度航行3,200海浬

搭載:1,149人

武器:4 × 三聯裝12吋(305公釐)火砲、16 × 單裝4.7吋(120公釐)火砲、1 × 單管3吋(76公釐) 防空砲、4 × 17.7英吋(450毫米)魚雷發射管

1941年改裝後:4 × 12吋(305公厘)/52炮、12 × 1 – 4.7吋(120公釐)火砲、3 × 1 門3吋(76公釐)防空砲、16 × 1 – 1.5吋(37公釐)防空砲、12 × 1 挺0.50吋(12.7公釐)DShKM 防空機槍

盔甲:水線裝甲帶:125–225公釐(4.9–8.9吋)、甲板:12–50毫米(0.47–1.97英吋)、砲塔:76–203公釐(3.0–8.0吋)、砲座:75–150公釐(3.0–5.9吋)、指揮塔:100–254公釐(3.9–10.0吋)


甘古特級戰列艦設計圖

甘古特級戰列艦設計圖


設計和描述

塞瓦斯托波爾號水線長180公尺,全長181.2公尺,其艦寬26.9公尺,吃水8.99公尺,比設計深度多49公分。滿載時其排水量為24,800噸,比設計排水量23,288噸多出1,500噸。 塞瓦斯托波爾號的機械設備由波羅的海工廠製造,十台帕森斯型蒸汽渦輪機驅動四支螺旋槳,發動機室位於三號和四號砲塔之間的三個橫向隔間內。外部艙室各有一個用於每個機翼螺旋槳軸的高壓正向和反向渦輪,中央發動機室有兩個低壓前進和後退渦輪機以及兩個巡航渦輪機來驅動兩個中央軸。這些引擎的設計總輸出功率為42,000馬力(31,319千瓦),但在1915年11月21日其姊妹艦波爾塔瓦號的全速試航中,她的輸出功率達到了最高時速52,000馬力(38,776千瓦)。25台鍋爐為引擎提供蒸汽,設計工作壓力為17.5個標準大氣壓,每個鍋爐都裝有油噴霧器,用於混合油/煤燃燒。他們被分成兩組,前組由第二座砲塔前方的兩間鍋爐房組成,最前面的鍋爐房有三台鍋爐,第二台鍋爐房有六台鍋爐。後部組位於第二和第三砲塔之間,由兩個隔間組成,每個隔間有八個鍋爐。滿載時,該船可攜帶1,877.1噸的煤和710噸燃油,以10節的速度可以航行3,500海浬。 塞瓦斯托波爾號的主要武器為十二門52口徑奧布霍夫斯基 12 英吋(305毫米)1907型炮,安裝在四座三聯裝砲塔上,分佈在船體長度方向上。俄國人並不相信超射砲塔能帶來任何優勢,他們低估了軸向射擊的價值,並認為由於槍口爆炸問題,超射砲塔無法在下部砲塔上方射擊。他們還認為,將砲塔及其相關彈藥庫分佈在船隻上可以提高船隻的生存能力。十六門50口徑4.7英吋(119毫米)1905型炮被安裝在砲廓內,作為副砲,用於防禦魚雷艇的攻擊。這些軍艦在後甲板上只安裝了一門30口徑3英吋 (76mm)蘭德防空(AA)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可能還添加了其他防空砲,但缺乏詳細資訊。在戰爭期間,末端砲塔頂部加裝了4門75毫米(3.0吋)機關砲。此級艦安裝有4具17.7吋(450公釐)潛射魚雷發射管,每具魚雷發射管可攜帶 3 枚魚雷。


1930年代末,水兵在塞瓦斯托波爾號上進行演習

1930年代末,水兵在塞瓦斯托波爾號上進行演習


服役

塞瓦斯托波爾號由聖彼得堡的波羅的海工程公司建造。她的龍骨於1909年6月16日鋪設,並於1911年7月10日下水。 她於1914年11月30日服役,並於次月末抵達赫爾辛基,在那裡她被分配到波羅的海艦隊第一戰艦旅。8月27日,塞瓦斯托波爾號及其姊妹艦甘古特號為利耶帕亞南部的佈雷作業提供遠程掩護,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無畏艦駛出芬蘭灣的最遠距離。10月17日,由於作業疏失,半批火砲彈藥掉落,撞擊前彈藥庫地板後點燃火勢,雖然彈藥庫被水淹沒阻止了爆炸,但大火卻導致兩人死亡,另有多人被燒傷。1916年,她沒有遭遇任何意外,但那一年她曾兩次撞上水下暗礁,每次都只受到輕微損壞。1917年3月16日,閒散的水手們收到了聖彼得堡二月革命的消息後,她的船員加入了波羅的海艦隊的總兵變。《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要求蘇聯於1918年3月撤離其在赫爾辛基的基地,否則將由新獨立的芬蘭拘禁,儘管芬蘭灣仍處於結冰狀態。塞瓦斯托波爾號及其姊妹艦於3月12日率領第一批船隻出發,並於五天後抵達喀琅施塔得,此舉被稱為「冰上航行」


1921年停泊在喀琅施塔得港的「塞瓦斯托波爾號」和「彼得巴甫洛夫斯克號」

1921年停泊在喀琅施塔得港的「塞瓦斯托波爾號」和「彼得巴甫洛夫斯克號」


塞瓦斯托波爾號的船員參加了1921年3月的喀琅施塔得叛亂。在起義被血腥鎮壓後,1921年3月31日,她被更名為巴黎公社號,以紀念巴黎公社。在1925年9月17日重新服役之前,她經過多次改裝。她的前煙囪被升起並且上部向後傾斜,以便將廢氣排出控制和砲兵空間,同時在前後砲塔的頂部增加了三門3英寸「倫德」防空砲。她獲得了一些額外的測距儀,並得到了一個假船頭以提高她的適航能力。1929年11月22日,她與巡洋艦紅色克里米亞號一起啟航前往黑海,在比斯開灣遭遇了嚴重的風暴。敞頂船頭排水不足,容易積聚大量水,因而嚴重損壞船頭和支撐結構。巴黎公社號被迫駛入布列斯特進行修復,其中包括拆除積水較多的塔室。兩艘船於1930年1 月18日抵達塞瓦斯托波爾,巴黎公社號成為黑海艦隊的旗艦。


1928年,「塞瓦斯托波爾號」(前)和「馬拉號」在波羅的海的風暴中航行,船頭被海浪淹沒。

1928年,「塞瓦斯托波爾號」(前)和「馬拉號」在波羅的海的風暴中航行,船頭被海浪淹沒。


重建

1930年至1933年間,她曾在第三砲塔頂部臨時安裝一台進口的亨克爾飛機彈射器。她的後部上層建築被擴大,並在其前方建造了一個新結構,這需要將主桅杆重新定位到前方。這使得沒有留下足夠的空間安裝井架(如在馬拉特安裝的井架),並且安裝了兩個大吊桿來處理飛機,同時保留現有的船用起重機。桅杆必須用兩條短腿加固,以承受吊桿及其負載的重量。她的暫時性船頭被改造成一個真正的船頭,就像她的姊妹艦上安裝的一樣。其所有二十五台舊鍋爐均被原本為博羅季諾級戰列巡洋艦設計的十幾台燃油鍋爐所取代。節省下來的空間用於增加另一個內側縱向水密艙壁,大大提高了其水下防護能力。 她的砲塔經過改裝,使用 6° 的固定裝載角,並裝有更強大的升降馬達,使其射速提高到每分鐘兩發。它們的最大仰角增加到 40°,射程擴大到32,320碼(29,550公尺),並重新命名為 MK-3-12 Mod。她拆除了舊的「倫德」防空砲,並用六門半自動45毫米 (1.8英寸) 21-K防空砲替換它們,其中三門位於前後砲塔頂部。前後上層建築的平台上各安裝了三門76.2毫米34-K機關炮,以及十二挺12.7毫米DShK M機槍。她的火控系統經過了徹底的改造,配備了一對KDP-6火控指揮儀,並在兩個上層建築的頂部配備了兩個6公尺(20英尺)蔡司測距儀。其原來的機械火控計算機被一台維克斯有限公司火控計算機的複製品(蘇聯稱之為AKUR)所取代,同時也替換了一台穩定垂直陀螺儀的複製品。她也接收了蘇聯艦隊中第一種穩定的防空指揮儀SVP-1,分別安裝在前部上層建築的兩側。它們是手動穩定的,但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因為當船劇烈搖晃時,操作人員很難將視線保持在地平線上。

碧藍航線 塞瓦斯托波爾

碧藍航線 塞瓦斯托波爾


1938年1月,巴黎公社號完成了重建的第一階段,但由於增加了上部重量,穩定性問題仍未解決。解決問題的方案經過了長時間的討論,直到1939年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元帥批准增加防魚雷凸起,這將增強艦艇的水下防護能力,並解決其穩定性問題。第二部分重建於1939年12月至1940年7月期間進行。它們的形狀很不尋常,由一個外部空隙艙組成,目的在削弱魚雷的爆炸力,而空隙艙背後是緊鄰原始船體的一個相對較窄的部分,從水線上方延伸到艙底。它被分成兩個部分;其下層艙室裝滿燃油或水,以吸收爆炸產生的碎片和破片,而上層艙室則裝滿小型防水管,目的在保護船的水線面積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水線周圍槍擊造成的進水。水下魚雷發射管與凸起部分不相容,此時被拆除。增加凸起部分後,其標準排水量增加至30,395噸,穩心高度增加至2.03公尺,速度降低至21.5節。蘇聯利用其額外的穩定性來加強其甲板裝甲,將她的中層甲板裝甲完全替換為76.2毫米(3.00英寸)的水泥裝甲板,這些裝甲板最初是為納希莫夫海軍上將級巡洋艦設計的。這些並不理想,因為它們比甲板板材所需的硬度要硬,但它們確實具有免費這一主要優點。在某個時間點,具體日期不詳,她的45毫米砲被拆除,並增加了十六門37毫米 (1.5英寸) 70-K自動防空砲,前後砲塔頂部各三門,上層建築中有十二門。


碧藍航線 塞瓦斯托波爾 時裝

碧藍航線 塞瓦斯托波爾 時裝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6月22日前不久,巴黎公社號的4門120毫米火砲安裝完成。10月30日,德軍突破了佩列科普地峽附近的蘇聯防線後,她被疏散到新羅西斯克。11月28日至29日,她用 146 枚12吋砲彈和 299 枚120毫米砲彈轟炸了塞瓦斯托波爾南部的德國和羅馬尼亞軍隊。11月29日,三名船員在塞瓦斯托波爾被風暴沖下船死亡,他們是戰爭期間唯一失蹤的船員。巴黎公社號擱淺,但很快就重新浮起。12月29日,她駛入塞瓦斯托波爾南灣,向德軍發射了 179 枚和 265 枚120毫米砲彈,然後搭載1,025名傷員,於31日與巡洋艦莫洛托夫號一起離開。1942年1月4日至5日晚間以及1月12日,她轟炸了費奧多西亞南部的德軍陣地。三天後,巴黎公社號在蘇聯軍隊沿著克里米亞南部海岸在德軍後方登陸時提供了砲火支援。2月26日至28日夜間,她轟炸了費奧多西亞西面和北面的德軍陣地,以支援第44集團軍的攻擊。1942年3月20日至22日夜間,她向費奧多西亞附近的目標發射了戰爭中的最後一炮,然後返回格魯吉亞波季,重新安裝破舊的12英寸火砲。當這項工作完成後,蘇聯人不願意讓這樣一艘著名的艦艇暴露在德國空襲之下,因為德國空襲已經擊沉了多艘巡洋艦和驅逐艦。1943年5月31日,她恢復了原來的名字,但仍留在波季,直到1944年末,她於11月5日率領黑海艦隊倖存的主要部隊返回塞瓦斯托波爾。戰爭期間,英國根據租借法案安裝了290型和291型空中預警雷達。她在1945年7月8日時獲頒紅旗勳章。 1954年7月24日,她被重新歸類為「學校戰艦」,並於1956年2月17日退役。

碧藍航線 塞瓦斯托波爾 同人創作

碧藍航線 塞瓦斯托波爾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avatar-img
5.7K會員
810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鷹號(RN Aquila)是一艘義大利航空母艦,由跨大西洋客輪羅馬號(SS Roma)改裝而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天鷹號的建造工作於1941 底在熱那亞的安薩爾多造船廠開始,並持續了兩年。然而,隨著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停戰協定的簽署,所有工作都停止,該船仍未完工。
帝國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第四艘利托里奧級戰艦,她的名字取自義大利語「帝國」一詞,指的是第二次義大利-阿比西尼亞戰爭後在東非(索馬利蘭、厄立特里亞和衣索比亞領土)新征服的義大利帝國(1936年)。
龐培·馬格諾號(RN Pompeo Magno)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皇家海軍的羅馬隊長級大型驅逐艦(巡洋艦),在義大利投降,船艦被納入德國海軍後在停戰期間被鑿沉。戰爭結束後,該船被打撈、重建、重新命名,並於1956年投入使用。
阿蒂利奧·雷戈洛號(RN Attilio Regolo)是義大利皇家海軍的羅馬統帥級大型驅逐艦(後為輕巡洋艦)。該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投入使用,戰爭結束後被作為戰爭賠償賣給了法國海軍。
托里塞利號是義大利皇家海軍的一艘布林級潛水艇,前身阿基米德級潛艦的改良型。1937年西班牙內戰期間秘密轉讓給國民軍的同級潛艇的替代品。她的水面排水量為1,000公噸,水下排水量為1,254公噸,該潛水艇長72.47公尺,寬6.68公尺,吃水4.54公尺,該級船部分為雙船體。
義大利皇家海軍的阿布魯齊公爵級輕型巡洋艦是義大利海軍傭兵級系列五級巡洋艦中的最後一艘,該系列巡洋艦建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其中大部分以意大利海軍指揮官的名字命名。與先前的傭兵級船艦相比,該子級艦船的速度有所降低,但裝甲和武器裝備有所改進,並為副砲組配備了額外的火砲。
天鷹號(RN Aquila)是一艘義大利航空母艦,由跨大西洋客輪羅馬號(SS Roma)改裝而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天鷹號的建造工作於1941 底在熱那亞的安薩爾多造船廠開始,並持續了兩年。然而,隨著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停戰協定的簽署,所有工作都停止,該船仍未完工。
帝國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第四艘利托里奧級戰艦,她的名字取自義大利語「帝國」一詞,指的是第二次義大利-阿比西尼亞戰爭後在東非(索馬利蘭、厄立特里亞和衣索比亞領土)新征服的義大利帝國(1936年)。
龐培·馬格諾號(RN Pompeo Magno)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皇家海軍的羅馬隊長級大型驅逐艦(巡洋艦),在義大利投降,船艦被納入德國海軍後在停戰期間被鑿沉。戰爭結束後,該船被打撈、重建、重新命名,並於1956年投入使用。
阿蒂利奧·雷戈洛號(RN Attilio Regolo)是義大利皇家海軍的羅馬統帥級大型驅逐艦(後為輕巡洋艦)。該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投入使用,戰爭結束後被作為戰爭賠償賣給了法國海軍。
托里塞利號是義大利皇家海軍的一艘布林級潛水艇,前身阿基米德級潛艦的改良型。1937年西班牙內戰期間秘密轉讓給國民軍的同級潛艇的替代品。她的水面排水量為1,000公噸,水下排水量為1,254公噸,該潛水艇長72.47公尺,寬6.68公尺,吃水4.54公尺,該級船部分為雙船體。
義大利皇家海軍的阿布魯齊公爵級輕型巡洋艦是義大利海軍傭兵級系列五級巡洋艦中的最後一艘,該系列巡洋艦建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其中大部分以意大利海軍指揮官的名字命名。與先前的傭兵級船艦相比,該子級艦船的速度有所降低,但裝甲和武器裝備有所改進,並為副砲組配備了額外的火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加斯科涅號戰艦是法國海軍黎胥留級戰艦的4號艦,該艦的命名來自法國西南部行省加斯科涅,該艦的建造計劃出自法國海軍1938年補充計劃:由於1937年義大利再度追加了兩艘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艦的建造計劃,法國決定採取對等措施,追加兩艘黎胥留級戰艦的建造以保證地中海的軍事存在平衡。
Thumbnail
亞特蘭大級首艦亞特蘭大號(USS Atlanta CL-51)於1940年4月22日開工,1941年9月6日下水(和妹妹聖胡安同一天生日),1941年12月24日竣工,1941年9月竣工後,亞特蘭大號開始進行海試,直到1942年的3月底才完成所有的訓練和測試,正式開始執行作戰任務。
Thumbnail
西維吉尼亞號戰艦(USS West Virginia BB-4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科羅拉多級戰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西維吉尼亞州為名的軍艦,亦是美國在1934年文森 - 特里梅法案(Vinson-Trammell Act)通過前最後一艘建成的戰艦。
Thumbnail
1930年代中期,安薩爾多義大利公司設計了一個重型巡洋艦項目,該計劃提供給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造船公司為其他有需求的國家設計計畫是很普遍的做法,而蘇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籌備組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
Thumbnail
武裝運輸艦,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十一號艦,1873年1月2日下水完工,造價16萬3千兩,木質船身無裝甲,長208呎,寬32呎,艙深16.5呎,吃水13.9呎,排水量1,258噸,福州廠自制主機有580匹馬力,航速約10節,乘員166人,裝備六門炮。 船艦歷史 1884年7月14日
Thumbnail
1928年9月10日在華盛頓州布雷默頓梅爾島海軍船廠開工,1930年9月1日下水,1931年3月9日完工,編號CL29,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29。1943年1月30日下午,在倫內爾島海戰中被日軍航空兵投放的魚雷擊沉於南緯11度25分,東經160度56分水域,1943年2月22日註銷艦籍。
Thumbnail
鞍山(舷號:101)原名"Рекордный",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引進的蘇聯制07型驅逐艦,隸屬於中國海軍北海艦隊,1936年9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代號一九八廠)開始建造大部件,原名「匆忙」號(Поспешный)。
Thumbnail
此篇為出現在歷史中的真實船艦目錄,可以點擊連結直接查看相關船艦的歷史資料。
Thumbnail
勝利號,英國海軍名艦,這艘名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第一次參戰即俘獲法國「獨立獸角號」巡航艦。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爾加角附近爆發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以霍雷肖納爾遜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一舉擊敗了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確立了英國作為海上強國的霸主地位。
Thumbnail
1937到1938年間提出的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設計方案,配備3座雙聯裝150mm主砲,一座88mm雙聯裝高射砲和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舷側裝備輕型裝甲,滿載排水量接近5000噸。本級配備了極具特色的動力系統:同時搭載巡航用柴油機和高壓蒸汽渦輪機,和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輕型巡洋艦類似。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加斯科涅號戰艦是法國海軍黎胥留級戰艦的4號艦,該艦的命名來自法國西南部行省加斯科涅,該艦的建造計劃出自法國海軍1938年補充計劃:由於1937年義大利再度追加了兩艘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艦的建造計劃,法國決定採取對等措施,追加兩艘黎胥留級戰艦的建造以保證地中海的軍事存在平衡。
Thumbnail
亞特蘭大級首艦亞特蘭大號(USS Atlanta CL-51)於1940年4月22日開工,1941年9月6日下水(和妹妹聖胡安同一天生日),1941年12月24日竣工,1941年9月竣工後,亞特蘭大號開始進行海試,直到1942年的3月底才完成所有的訓練和測試,正式開始執行作戰任務。
Thumbnail
西維吉尼亞號戰艦(USS West Virginia BB-4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科羅拉多級戰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西維吉尼亞州為名的軍艦,亦是美國在1934年文森 - 特里梅法案(Vinson-Trammell Act)通過前最後一艘建成的戰艦。
Thumbnail
1930年代中期,安薩爾多義大利公司設計了一個重型巡洋艦項目,該計劃提供給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造船公司為其他有需求的國家設計計畫是很普遍的做法,而蘇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籌備組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
Thumbnail
武裝運輸艦,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十一號艦,1873年1月2日下水完工,造價16萬3千兩,木質船身無裝甲,長208呎,寬32呎,艙深16.5呎,吃水13.9呎,排水量1,258噸,福州廠自制主機有580匹馬力,航速約10節,乘員166人,裝備六門炮。 船艦歷史 1884年7月14日
Thumbnail
1928年9月10日在華盛頓州布雷默頓梅爾島海軍船廠開工,1930年9月1日下水,1931年3月9日完工,編號CL29,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29。1943年1月30日下午,在倫內爾島海戰中被日軍航空兵投放的魚雷擊沉於南緯11度25分,東經160度56分水域,1943年2月22日註銷艦籍。
Thumbnail
鞍山(舷號:101)原名"Рекордный",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引進的蘇聯制07型驅逐艦,隸屬於中國海軍北海艦隊,1936年9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代號一九八廠)開始建造大部件,原名「匆忙」號(Поспешный)。
Thumbnail
此篇為出現在歷史中的真實船艦目錄,可以點擊連結直接查看相關船艦的歷史資料。
Thumbnail
勝利號,英國海軍名艦,這艘名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第一次參戰即俘獲法國「獨立獸角號」巡航艦。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爾加角附近爆發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以霍雷肖納爾遜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一舉擊敗了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確立了英國作為海上強國的霸主地位。
Thumbnail
1937到1938年間提出的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設計方案,配備3座雙聯裝150mm主砲,一座88mm雙聯裝高射砲和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舷側裝備輕型裝甲,滿載排水量接近5000噸。本級配備了極具特色的動力系統:同時搭載巡航用柴油機和高壓蒸汽渦輪機,和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輕型巡洋艦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