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雜記|《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讀後感

(左)中文版《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書籍封面,商周出版;(右) 原文《The Character Gap: How Good Are We?》封面

(左)中文版《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書籍封面,商周出版;(右) 原文《The Character Gap: How Good Are We?》封面


把停滯有點久的《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一堂關於品格的哲學思辨課》看完,雖然看到最後的章節用宗教收尾並不喜歡,或許僅用信仰,對我而言會更有認同感,但因為這個章節想講的重點應該是放在群體達到正面意義,但對我來說,反而造成了反效果。

多少還是紀錄一下觀看後的想法和收穫的部分:

➊ 編輯的命名用意是好,但書籍原名為《The Character Gap: How Good Are We?》,是較為開放性的提問,為了吸引讀者注意,以較為質疑的標題來讓我們反思,但我看完後,反而想說,我們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要來的良善(Good)

➋ 書中先花了一些篇幅讓我們了解,我們時常判斷德性/劣性的人與他的行為間的偏差,「品格就是我們以為沒人看見時的行為」。重點不是行為本身,而是進行的動機是出自利他還是利己。

➌ 然而人是如此複雜與矛盾,根本不可能只有正反標籤去區分。所以作者提醒「許多道德行為背後不只一種動機,而是混合多重動機」,因此我們也時常會誤判自己的動機。

➍書中將人的主要動機分爲三種:

  • 【自我型】:主要考慮自己得到什麼好處
  • 【責任型】:主要考慮何種行為正確
  • 【無私型】:主要考慮別人得到什麼益處我覺得訓練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其實幫助到認識自我,比書中的策略來得有意義。


當然這種書本身就帶有教化意味,所以多少會覺得說教感很重,但我確實認同「知其所以」確實很有幫助,有點像是做之前,停下來想一想,再行動。

【書中給的一些範例】

我想幫助別人,藉此減輕自己的罪惡感。
我想幫助別人,因為這麼做我心情會很好。
我不想幫助別人,以免引起圍觀者的反感。
我想說謊,以免在別人面前出糗。
我想說謊,藉此傷害別人。
我想作弊,以免落入失敗與困窘。
我想欺騙,以免錯誤被發現或懲罰。

2025.01.13 閱
2025.01.16 記 threads
2025.02.11 改 vocus

《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一堂關於品格的哲學思辨課》

作者:克里斯蒂安‧米勒 Christian B. Miller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年:2018
ISBN:9789864775231
頁數:320
閱讀平台:(實體紙本書),市圖借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新年記事,好好練習文字,好好學習生活。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