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與「人類世」

mute.-avatar-img
發佈於茶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一書,描繪了一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代,即使是如今已經過10年,書中描述的情境,看起來許多仍然科幻到不真實。

(左)《人類時代》,時報出版,2015年版;(右)《人類時代》,時報出版,2021年版修訂再版

(左)《人類時代》,時報出版,2015年版;(右)《人類時代》,時報出版,2021年版修訂再版


生物學家史多麥(Eugene Stoermer)在1980年代首度提出了人類世代的概念,到2000年,發現臭氧層破洞的諾貝爾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宣告並普及了「人類世」(Anthropocene)一詞,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從過去的時代演變中獨立出來。

書中起頭於為了充實紅毛猩猩的心靈活動,讓牠們使用平板和專用「猿用apps」計劃,來開啟一連串我們和大自然關係的思考。


黛安說到,「我們的新時代雖然糾結著種種罪愆,卻也纏繞了諸多發明⋯⋯達到了教人瞠目結舌的地步。我們犯的錯磬竹難書,但我們的才華也不勝枚舉。」正是我們人類的矛盾寫照。

書中分了5個部分,共31小篇章,帶我們走過人類世代留下的痕跡和改變,這些演化、發明或創造,都延伸了我們感官的感受性,重新定義並將我們和世界連接起來,也改變我們觀看世界和自己的方式,我們勢必是要重新定位我們的世代。


節錄其中兩段印象深刻的篇章和當中的文字:


P.216 〈感官的(非)自然未來〉

「我們的心靈宇宙充滿了比以前任何時候質地都更濃厚的隱形物體。從前,看不見的事物指的是幽靈、鬼魂、諸神、天使,和祖先,如今,我們對大自然的看法卻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熟悉鬼魂,包括透過科技和奈米技術透露給我們的所有身體上纖細微小的糾結、色彩、和點滴。我們把周遭和體內浩瀚的隱形世界視作當然,這是一種高科技的薩滿教(認為神靈活在萬事萬物之內,包括生物和無生物)

有些實體可能躲在前門的冬青樹叢下,有些則飄浮在多少光年之外。我們可以在心眼中打造這麼多看不見的物體,因為已經有許多同類透過顯微鏡、望遠鏡、或電腦親眼看到它們,並且把那樣的知識傳達得既遠又廣。結果空氣隨著我可以聽見但卻看不見的事物迴旋,而我把這些事物視作當然,就像相框裡遠方親戚的照片。」

(我覺得這也說明了我們對於看不見事物的永久追求。)


P.329 〈電子人與嵌合體〉

『嵌合體胚胎』的問題並不在科技,而在倫理道德,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這世技術雖可以辦得到,但卻不容於社會。各國必須要先達成協議,究竟人類應該是什麼樣,只是這不再那麼明確。有史以來頭一遭,我們自問:我們願意把世界和我們自己設計到什麼程度?即使我們裝上義肢、體內有其他動物的嵌合體,或者藉著眼睫毛眨動或思想來操控戴在身上的科技,我們依舊覺得自己是人。只是問題已經變成了程度的多寡。我們能取代更換自己多少的成分,依然能在法律上和心理上覺得自己是人?修補加強的人和怪物之間,引人反感的界線究竟在哪裡?

(這篇講到基因剪接和生物工程,在動物中移植人類細胞和在人類體中移植動物器官的情況,還提及到H·G·威爾斯的《莫洛博士島》,因為看過1996年改編為電影的《攔截人魔島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印象太深刻,導致對這個議題很有感受。)

(左)H·G·威爾斯的《莫洛博士島》;(右)1996年版電影《攔截人魔島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

(左)H·G·威爾斯的《莫洛博士島》;(右)1996年版電影《攔截人魔島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

雖然在2019年時國際地層委員會(ICS)贊成將1945年7月16日第一次原子彈測試的時間設為「人類世」的開始,但2024年,《紐約時報》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的投票結果以否決收場。

如今我們在21世紀,已經歷四分之一,雖然還未到這個將人類與自然世界區劃的時刻,但我想大多數的人多少都有感受到,現今和過去時代的生活相比,躍進的巨變是如此顯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未曾停止尋找與地球共存的方法。


2025.01.19 閱
2025.01.21 記 threads
2025.02.19 改 vocus

《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

作者: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年:2015

ISBN:9789571363592

頁數:384

閱讀平台:(實體紙本書),自行購買。市圖可借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Morning Room 閱讀室 ✺
28會員
54內容數
每次讀完書,若沒有記下想法、心情,最後就只連茶渣一般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只是最後留下之物,但還是想留下個紀錄,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2025/03/03
看完谷口菜津子的《今晚吃壽喜燒喔!》和《雖然今晚不吃壽喜燒》,一直惦記著,所以那段時間的晚餐就很想吃壽喜燒料理。 其實書跟壽喜燒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壽喜燒成為一種隱喻,講的是人與人相處,還有屬於每個人面對自己各自的問題(但食物還是發揮很棒的作用)。
Thumbnail
2025/03/03
看完谷口菜津子的《今晚吃壽喜燒喔!》和《雖然今晚不吃壽喜燒》,一直惦記著,所以那段時間的晚餐就很想吃壽喜燒料理。 其實書跟壽喜燒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壽喜燒成為一種隱喻,講的是人與人相處,還有屬於每個人面對自己各自的問題(但食物還是發揮很棒的作用)。
Thumbnail
2025/02/22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這句話已太知名。她於1929年寫說,期待百年後的我們可以「培養出自由的習性,以及切實寫出心中所想的勇氣」,一本書對誰無用,只要忠於自己,是必有人欣賞。看著熱絡於閱讀的討論,我想吳爾芙其實會很適應現在這個時代的。
Thumbnail
2025/02/22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這句話已太知名。她於1929年寫說,期待百年後的我們可以「培養出自由的習性,以及切實寫出心中所想的勇氣」,一本書對誰無用,只要忠於自己,是必有人欣賞。看著熱絡於閱讀的討論,我想吳爾芙其實會很適應現在這個時代的。
Thumbnail
2025/02/16
「人類本身對自己從來就不是透明的。」 韓炳哲的《透明社會》就像丟到池子裡的石頭,向這個標榜公開透明的社會提出質問。受制在可以被計算、引導,甚至監視的控制裡,社會因而透明,因此在這樣的運作裡,排除了否定性,並加深了群體大眾化,造成了透明社會成為「肯定社會」的局面。
Thumbnail
2025/02/16
「人類本身對自己從來就不是透明的。」 韓炳哲的《透明社會》就像丟到池子裡的石頭,向這個標榜公開透明的社會提出質問。受制在可以被計算、引導,甚至監視的控制裡,社會因而透明,因此在這樣的運作裡,排除了否定性,並加深了群體大眾化,造成了透明社會成為「肯定社會」的局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類社會與環境的困境,從氣候變遷、政治極端化、資源浪費、人際關係疏離等面向,批判人類行為對地球生態和社會的負面影響。作者以自身經歷和觀察,反思人類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並質疑追求物質富裕和科技進步的道路是否可持續。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類社會與環境的困境,從氣候變遷、政治極端化、資源浪費、人際關係疏離等面向,批判人類行為對地球生態和社會的負面影響。作者以自身經歷和觀察,反思人類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並質疑追求物質富裕和科技進步的道路是否可持續。
Thumbnail
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一書,描繪了一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代,即使是如今已經過10年,書中描述的情境,看起來許多仍然科幻到不真實。現今和過去時代的生活相比,躍進的巨變是如此顯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未曾停止尋找與地球共存的方法。
Thumbnail
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一書,描繪了一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代,即使是如今已經過10年,書中描述的情境,看起來許多仍然科幻到不真實。現今和過去時代的生活相比,躍進的巨變是如此顯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未曾停止尋找與地球共存的方法。
Thumbnail
這部作品寫就的 50 年間,世界發生多少變動?科技早已迎來奇異點、人類的生活有了更多餘裕,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書與故事,來為我們闡述未來可能的想像嗎?而這樣的題材為何始終存在且永不過時?
Thumbnail
這部作品寫就的 50 年間,世界發生多少變動?科技早已迎來奇異點、人類的生活有了更多餘裕,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書與故事,來為我們闡述未來可能的想像嗎?而這樣的題材為何始終存在且永不過時?
Thumbnail
我們在時間有形的堆積當中,以不尋常的速度扭轉著「生存」。 走進高挑方正的空間裡,如牆面一般巨型尺寸的高清輸出品,靜靜地在軌道燈的聚攏下,發出時光的低鳴。人類以幾近不可思議地癲狂,精密至極地計算著大地,在山脈與海洋浩然廣闊的無聲之間,「人類」鏗鏘有力地運轉著。⋯⋯
Thumbnail
我們在時間有形的堆積當中,以不尋常的速度扭轉著「生存」。 走進高挑方正的空間裡,如牆面一般巨型尺寸的高清輸出品,靜靜地在軌道燈的聚攏下,發出時光的低鳴。人類以幾近不可思議地癲狂,精密至極地計算著大地,在山脈與海洋浩然廣闊的無聲之間,「人類」鏗鏘有力地運轉著。⋯⋯
Thumbnail
這是一本”鑑古知今”的書。 歷史也許是單一軌道的演化,一切都有跡可循,如同十幾萬年前的地球,就存在著至少六個人種,而現今,卻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Homo sapiens)
Thumbnail
這是一本”鑑古知今”的書。 歷史也許是單一軌道的演化,一切都有跡可循,如同十幾萬年前的地球,就存在著至少六個人種,而現今,卻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Homo sapiens)
Thumbnail
有人說這本《人類大命運》是作者的另一本《人類大歷史》的續作,而且也有很多內容和前一本相同。 而我實際看下來,雖然確實有些內容和前作重複,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會感到不耐,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其實並不是《人類大歷史》的續作。
Thumbnail
有人說這本《人類大命運》是作者的另一本《人類大歷史》的續作,而且也有很多內容和前一本相同。 而我實際看下來,雖然確實有些內容和前作重複,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會感到不耐,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其實並不是《人類大歷史》的續作。
Thumbnail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Thumbnail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