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憚」是一種複雜而深層的心理狀態,往往被誤解為懦弱或畏縮,但其實質往往是源自於「有所顧慮」。在人成長的過程中,忌憚的對象與理由會隨著責任感與情感聯繫的加深而轉變。最初,忌憚是一種依附性保護的結果——「有人罩」,所以有所顧忌;但隨著個體逐步獨立並建立起自身的價值系統,忌憚的核心漸漸轉化為「有愛的人」,因而選擇不輕舉妄動,不輕易傷害。
成長的本質,並非單純地擁有更多的能力與選擇權,而是逐漸理解世界的邊界、他人的存在,並開始承擔後果。責任,不再是他人強加,而是一種自我內化的道德與情感指標。當一個人開始對自己的行為與言語產生反思,開始考慮其對所愛之人所造成的影響時,那正是成長邁向成熟的象徵。
成熟,則是一種將「忌憚」升華為「節制」的能力。不再是因為害怕被懲罰而收斂行為,而是因為心中有牽掛、有愛、有責任,願意為了更長遠、更深層的價值而做出取捨。正因如此,成熟之人往往看似沉穩,實則內心承載著許多不可言說的分寸與分擔。他們的忌憚,是對愛與責任的回應,是對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尊重。
因此,「忌憚」並非弱者的象徵,而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機制。從依賴他人保護的天真,到因為有愛而自我節制的成熟,這條路線正是人成長與責任轉化的軌跡。論成熟,正是論如何在力量與感情之間取得平衡,在選擇與承擔之間找到真正的自由。